周六上午,按照预先排期,是市委书记林万骁接听“”市长热线的日子。这并非作秀,是他坚持了半年多的惯例,他认为这是打破信息壁垒、直接倾听民声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热线中心里气氛严肃,只有电话接通的提示音和工作人员低语的声音。林万骁坐在指定的工位上,戴上耳麦,示意工作人员开始接入。
前几个电话,有反映小区物业问题的,有投诉噪音扰民的,也有咨询政策的。林万骁耐心倾听,能当场解答的便直接回应,需要核查的则指示身旁的秦致远详细记录,转交相关部门限时办理。
这时,一个略显急促、带着浓重口音的中年男声接了进来,电话背景里还有隐约的鸡鸣狗吠声。
“领导,领导您好!我……我是黑山乡嘎咕村的,我们村小,去年被撤了,娃娃们上学可遭罪了!”男人的声音充满了焦虑和无奈。
“老乡,您别急,慢慢说,具体是什么情况?”林万骁放缓了语气,示意记录员重点记录。
“我们村在山坳坳里,离乡中心小学有二十多里山路哩!以前村小还在,娃娃们走几步路就能上学。现在好了,村小撤了,七八岁的娃,天不亮就要起床,翻两座山,走两个多钟头才能到学校!碰上刮风下雨,路滑得根本没法走,太危险了!我们大人要干活,也没法天天接送。这学……这学还咋上啊!”男人的声音带上了哽咽,“我们村大多是傈僳族,本来就不富裕,就指望娃娃读书能有个出息,现在连学都上不安生……”
林万骁的脸色沉了下来。撤点并校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他是知道的。但如果因此导致低龄儿童面临失学风险,那就完全背离了政策的初衷。
“老乡,您反映的情况我记下了。您放心,这件事市委市政府一定会高度重视,尽快调查清楚,给你们一个答复。”林万骁语气郑重地承诺。
挂断这个电话,林万骁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他立刻对秦致远说:“查一下,黑山乡嘎咕村属于哪个县?立刻安排,下午就去现场。”
“书记,下午您原定要和……”秦致远试图提醒。
“全部推掉!”林万骁斩钉截铁,“现在就出发。”
黑山乡隶属于嵩阳县,是西明市位置较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之一。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才抵达嘎咕村所在的山区。最后一段路车辆无法通行,林万骁和随行人员只能下车步行。
深秋的山风已经带着刺骨的寒意。沿着陡峭狭窄、碎石遍布的山路向上攀登,林万骁亲自体验了孩子们上学的艰辛。随行的当地干部气喘吁吁,脸色都有些发白。
在山路的一个拐弯处,他们遇到了几个正背着破旧书包、相互搀扶着往下走的孩子。孩子们的小脸被冻得通红,鞋子沾满了泥泞,看到一群陌生人,眼神里充满了怯懦和好奇。
林万骁蹲下身,用尽量温和的语气问其中一个看起来年纪最小的男孩:“小朋友,几岁了?上学去吗?”
男孩怯生生地回答:“八岁。去乡里上学。”
“每天都要走这么远的路吗?”
“嗯。”男孩点点头,“天没亮就要起来走。”
林万骁摸了摸男孩单薄的衣衫,心里一阵刺痛。他站起身,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终于到了嘎咕村。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坡上,多是低矮的木楞房。听到市委书记来了,村民们都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孩子上学的困难。
“领导,不是我们不想让孩子读书,是这路实在太难走了!”
“娃娃太小,走这么远,我们不放心啊!”
“以前村小虽然破,但娃娃好歹能认个字,现在……”
闻讯赶来的嵩阳县委书记、县长以及黑山乡的党委书记、乡长,看到林万骁阴沉的脸色,一个个噤若寒蝉,额头冒汗。
林万骁没有立刻发火,他先让村民带他去看了已经废弃的村小旧址。几间破败的土坯房,窗户都没有了,里面堆满了杂物。
“这就是你们说的,‘教学点设施陈旧,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林万骁指着那几间破房子,语气冰冷地问身后的县乡干部。
乡党委书记硬着头皮解释:“林书记,撤点并校是上面的政策,也是为了集中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林万骁猛地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刀,扫过眼前这群父母官,“让七八岁的孩子每天来回走四五个小时山路,这叫提高质量?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求学,这叫提高质量?我看你们是只看到了文件上的‘集中资源’,根本没看到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雷霆般的威势,在场的县乡干部个个面如土色,低着头不敢吭声。
“整合资源没错,但前提是要保证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安全上学’!”林万骁语气沉痛,“你们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觉得撤掉一个教学点,数字上好看了,效率‘提高’了。可你们下来看过吗?听过这些孩子和家长的呼声吗?教育公平不是一句空话!对于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来说,能就近、安全地上学,就是最大的公平!”
“第一,由市教育局牵头,嵩阳县具体负责,一周之内,必须在嘎咕村或附近选址,恢复一个低年级教学点,至少满足一到三年级孩子就近入学需求。师资、设备由市、县两级统筹解决,限期到位!”
“第二,由市交通局、嵩阳县负责,立即启动对这条上学道路的勘察和简易改造,确保路面基本平整,排除明显安全隐患。同时,研究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协调车辆接送学生的可行性方案。”
“第三,对全市范围内因撤点并校导致低龄儿童上学困难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排,发现一处,解决一处,绝不允许再出现嘎咕村这样的情况!”
他看向嵩阳县委书记,语气不容置疑:“我要看到具体的方案和时间表。一周后,我会派人来检查落实情况。如果解决不了,你这个县委书记,就亲自来给嘎咕村的孩子们当护送员!”
现场一片寂静,只有山风呼啸的声音。县乡干部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真正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离开嘎咕村时,村民们自发地聚集在村口,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说着“谢谢领导”。那几个放学归来的孩子,也站在人群里,怯生生地看着他们。
林万骁看着孩子们那双充满期盼又带着疲惫的眼睛,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解决一个嘎咕村的问题还远远不够,在西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有多少类似的角落,需要他和他的同事们,真正沉下去,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倾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