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特岗教师计划(1 / 1)

校长刘承允叹了口气,语气诚恳得不像话:“陈天啊,你都看到了。

咱们车城中学,底子薄,条件差,这么多年了,还是这副老样子。

县里经费一直紧张,我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瞒你说,就这几台破电脑,还是我前年磨破了嘴皮子,从教育局淘汰下来的旧设备里硬抠出来的。”

他抬手拍了拍身边那台蒙着灰、屏幕泛黄的主机,眼神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坦然的无奈。

“孩子们都是好孩子,跟当年的你一样,肯学,能吃苦。

夏天教室里热得像蒸笼,冬天冷风飕飕地往里灌,他们也就那么熬着。

我们当老师的,看着心疼,却也唉。”

这番话,没哭穷,没卖惨,只是平铺直叙,却比任何声泪俱下的控诉都更有分量。

县办李建国在一旁听得眼皮直跳,心里暗骂刘承允这老狐狸真是豁出去了,一点脸面都不要。

他紧张地看向陈天,生怕这位感到被道德绑架而心生不悦。

陈天脸上的微笑果然淡了下去。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缓步到窗边,目光掠过那片坑洼的煤渣跑道,看向远处寒风中光秃秃的操场。

他想起五年前自己在这里读书的日子,记忆从未褪色,只是被繁忙的工作暂时压在了心底。

沉默持续了大约十几秒。

终于,陈天转过身,目光平静地看向刘承允:“刘校长,我明白您的意思。”

“这里是我的母校,培养了我,看到母校现在的困难,我于情于理,都不会袖手旁观。”

刘承允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李建国也暗暗松了口气,脸上堆起笑容准备接话。

但陈天轻轻抬手,止住了他可能要说出的感谢之词。

“不过,”陈天话锋一转,声音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力量:“我不赞成单纯的捐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希望我的‘贡献’,是能真正可持续地帮助学校提升教学环境和质量,而不是一次性的‘输血’。”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两位神情骤然变得紧张的领导,继续道:

“我会以我个人的名义,设立一个专门面向车城中学的教育发展基金。

首期资金我会投入一千万,用于改善基础设施。

比如翻新教学楼、操场、更换课桌椅、安装必要的制冷取暖设备,以及建设一个真正能用的计算机教室和图书馆。”

听到“基金”、“持续”这些词,刘承允的呼吸都急促了几分,这远比他期望的一次性捐款要好得多!

陈天微微一笑,接着抛出了更为具体的方案:

“此外,我将借助公司的人脉资源,协调引进一批优秀教师前来车城任教,全面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但仅靠我个人引进师资还远远不够,我还有一些更深层的想法,需要各位领导的支持。”

说到这里,陈天略微停顿,目光转向县办主任李建国。

“陈总,您请讲。”李建国立即会意:

“只要在我权限范围内的,我一定当场落实,若是需要上级决策,我也必定如实汇报。”

陈天说道:“我提议试行一项‘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由政府牵头招聘高校毕业生,安排他们到农村学校任教三年。”

“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且愿意继续留任的教师,可给予正式编制待遇。”

此言一出,李建国顿时怔住了。

这类涉及编制问题的重大决策,远不是他一个县办主任能够拍板的。

但他很快明白,陈天这番话本就不是说给他听的,而是希望通过他向更高层传递这个信号。

“请您放心,我会将陈总刚才提出的计划原原本本转达给上级领导。”李建国郑重说道。

陈天点了点头,转而将目光投向刘承允,语气也变得格外认真起来:

“刘校长,基金的具体运作和项目落地由我们团队负责,但校方也需要提供一份详细、可行的需求清单。

我们将聘请专业团队进行审核与全程监督。

我希望每一分钱、每一项资源,都能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切实惠及车城的学生和老师。”

陈天并不打算像其他回乡企业家那样,捐一笔钱、建几所学校,赚得一些名声后便放任不管。

那种“面子工程”省事省力,地方上也往往乐见其成。

但他丝毫没有陪他们“作秀”的打算。

他想要打造的,是一个能持续为车城培养人才的教育摇篮,而不是几座仅供拍照宣传的空壳学校。

对他而言,这才是对家乡真正有意义的回报。

如果对方对这样一份“清汤寡水”、却真心实意的提案都无法接受,那么陈天也不会拘于所谓乡情,将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退出。

刘承允听完陈天所描绘的蓝图,内心早已澎湃不已,怎么可能拒绝。

他激动得脸颊泛红,猛地握住陈天的手:

“陈天陈同学!我我代表车城中学全体师生谢谢你!你放心,我们一定把这件事办好!绝不辜负你的期望!”

李建国也赶紧上前,脸上笑开了花:“陈总情系桑梓的善举!县里定全力支持,配合好整个项目的落地!”

就在这时,校门口传来一阵喧哗声。

市委一把手张勇带着市里的领导班子,终于赶到了。

车队平稳地驶入车城中学校门,张勇一行人下车,一眼便看到了被簇拥在人群中的陈天。

他比新闻图片里显得更高些,穿着合体的深色大衣,没有过多修饰,却自有一股强大到让人无法忽视的气场。

他正侧耳听着校长刘承允说着什么,不时笑着微微点头,没有流露不耐,也没有因眼前的阵仗而显得局促。

张勇脸上立刻浮现热情而不失威严的笑容,大步上前,远远便伸出手:

“陈总!欢迎回家!怎么也不提前打个招呼,我们也好略尽地主之谊嘛!”

陈天闻声转过身,脸上恰到好处地扬起一抹谦和的笑意,迎上前与张勇握手:“张记,您太客气了。”

“本是私人行程,回母校看看老师,没想到惊动了各位领导,实在过意不去。”

两人的手紧紧一握,旋即松开。

“哪里的话!你这样的优秀人才从车城走出去,是家乡的骄傲,你回来,我们怎么能不来表示欢迎?”

张勇笑声爽朗,目光快速而仔细地掠过陈天的神情,试图捕捉更多细微的信息。

刘承允和李建国对视一眼,心照不宣的退至角落。

王老师站在人群更靠后的地方,踮着脚看着被众星捧月却依旧从容不迫的学生,脸上流露出一丝欣慰中夹杂着些许复杂的笑容。

张勇这次急匆匆赶来,一是出于礼数,二来,也确实存了几分好奇。

他想亲眼见见这个被央视誉为“新时代青年标杆”的年轻人,在镁光灯之外,究竟是何种模样。

是否真如报道中那般沉稳睿智,还是带着几分年轻人特有的锐气。

至于拉投资、谈项目这些具体事务,他并未打算在初次见面时就急切提及。

到了他这个位置,深谙“过犹不及”的道理,很多话无需说透,姿态和氛围的营造比直白诉求更为重要。

“刚才和刘校长在看什么?母校的变化很大吧?”

刘承允刚想开口,陈天已微笑着接过话:“正在听校长介绍学校这些年的发展,也看到了一些…迫切的现实需求。”

“我刚和刘校长、李主任初步聊了聊,正有个想法,或许需要市里的大力支持。”

张勇心中微微一动,他没想到陈天如此直接,却又这般自然地将话题引向了实质层面。

而且对方姿态摆得极低,用的是“需要市里支持”。

这年轻人果然如报道中说的那般沉稳低调,丝毫没有少年人得志的轻狂感。

他面上不动声色,笑容却更真挚了几分:“哦?陈总对母校的发展如此关心,真是难能可贵!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市里一定认真研究,全力支持!”

“咱们要不找个地方,坐下来慢慢聊?也让我们好好听听你这个‘返乡能人’的意见。”

“张记谬赞了,能人不敢当,只是尽一份心。”陈天从善如流地点头。

“客随主便,听您安排。”

一行人移步至学校的会议室。

一间临时匆忙收拾过,但仍显得有些简陋的小屋子。

众人显然见惯了这种场景,没有太过尴尬。

千禧年国内各领域可谓百废待兴,车城中学虽然桌椅、教学楼等等都老旧了点儿,但还算五脏俱全。

在整个车城教育体系中已经算硬件条件不错的初中了。

更偏远点儿的山区中小学,别说微机室了,连基础的桌椅、教材都凑不齐,那条件才是真的艰苦。

落座后,陈天言简意赅地将之前与刘校长谈到的教育发展基金等构想,阐述给张勇及市领导班子。

他没有刻意渲染困难,也没有夸大投入,只是平实而具体地描述了一个可持续的改善方案。

张勇越听,神色越是认真。

他原本以为陈天最多是捐一笔款,改善一下硬件,刷波名声后就继续回深城发展了。

没想到对方提出的竟是一套系统性的、注重软硬件结合与长期效益的赋能方案,思路清晰,模式成熟,显然经过深思熟虑。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衣锦还乡、回馈母校”的范畴,更像是一个成熟企业家带有战略眼光的返乡“投资”。

待陈天说完,张勇沉吟片刻,率先鼓掌:

“好!非常好!小陈同志这个方案,站位高、思路新、举措实,不仅仅是输血,更是造血!我完全赞同!”

“这不仅是对车城中学,对我们全市的教育事业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和示范。”

他转向身后的秘书长,果断指示:

“这件事,市里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协调小组,由我亲自牵头,教育、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快速响应陈总这边的一切需求,确保这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表态干脆利落,支持力度空前。

陈天微笑着表示感谢:“有张记和市里的大力支持,我就更有信心了。”

“这些都是我们分内工作,谈不上支持,”张勇笑着摆了摆手,语气恳切:“说起来,我们才更应该感谢你。”

“我们做的只是协调服务,你才是那个掏出真金白银,为家乡教育事业雪中送炭的人。”

说罢,他话锋微转,轻叹一声,目光投向窗外老旧的校舍,感慨道:

“陈总的这套模式理念先进,务实可持续,确实是破解我们基层教育困境的一剂良方。

只可惜啊,市里底子薄,财政预算常年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

否则,真应该把你带来的这套好模式,在我们全市的教育系统里好好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学校和孩子们受益。”

陈天眉头微微一动,瞬间捕捉到了对方话语中那含蓄而清晰的潜台词。

陈天端起桌上的搪瓷茶杯,沉吟了片刻。

会议室安静了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待着他的回应。

陈天当然明白张勇的期待,也清楚这背后所代表的更大责任与潜在投入。

但他并不反感这种含蓄的“争取”,相反,这证明对方看到了他方案的价值,并且有诚意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片刻后,他抬起眼,目光平和地看向张勇:

“扩大规模的话校区基础设施改善、特岗教师的补助津贴这些钱能解决的事情,我都能出一份力,但教师的编制”

“编制不成问题,”张勇大手一挥说道:“我会亲自向上级领导汇报,将车城作为‘特岗教师’的试点城市。”

前世的“特岗教师计划”是2006年由教育部联合多部门,为解决偏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极度匮乏,而推行的一项方案。

陈天这次早早准备在家乡车城进行试点,地方财政方面确实有些勉强,只能靠他暂时补贴。

“母校试点,只是第一步,也是一个必要的探索。

任何好的模式,都需要经过实际运行的检验,不断优化调整,才能谈得上成熟,也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价值。”

他稍稍停顿,给了对方消化的时间,然后继续道:“车城是我的家乡,能为家乡做点实事,是我的心愿。”

“如果…我是说如果,这次在车城中学的试点项目运行顺利,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证明了其可复制性”

陈天在这里刻意放缓了语速:“那么,我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与市里深入探讨。

看看如何将一些成功的经验,以更高效、更符合本地实际的方式,逐步扩展到更多有需要的学校去。”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隋唐:丑拒李二,我截胡众枭雄 短篇合集系列3 邪神复苏:玄霄战歌 掌出笑傲,睥睨诸天 混入红方,却是琴酒专属医生 儒心弈世 修仙界都在抗议朕用核弹 港综:我的商业帝国从安保开始 穿越六零:我的口粮堆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