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都重生了谁还当世界首富啊 > 第359章 雷君的成功秘诀

第359章 雷君的成功秘诀(1 / 1)

对苹果的收购已成定局,乔布斯也已返回美国,着手筹备两家公司的合并重组事宜。

从合同签订的那一刻起,苹果在法律意义上已归属e。

乔布斯“功成身退”,而陈天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

如何筹措这笔巨额收购资金。

尽管他早先倾向于启动e融资通道,利用米国风投的资金来完成对苹果这家米国企业的收购。

这是最简单、最快捷获取大额外汇的方式。

但事到临头,陈天却犹豫了。

他比谁都清楚,e此时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其真正的价值远未被市场充分认知。

哪怕他开出一个在旁人看来已是高估的报价,但在未来回首,这些风投依然会赚得盆满钵满。

这也就意味着,陈天还是吃了个哑巴亏。

但资本游戏从来就是如此,你想要别人的钱,别人就要拿走你的股份,赌一个不太确定的明天。

这本来是一场再正常不过的交易,毕竟未来谁说得准?

尤其是迭代速度极快的互联网行业,风险投资本身也承担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但问题就在于,陈天能清晰看到e的未来。

因此,每一次融资、每一次让渡股权,对他而言都仿佛是一次割肉。

不想割肉,那就只能转向在国内筹措资金,直接向央行申请贷款,或许凭借几分情面真能批下来,但这无疑会引来诸多议论与非议。

若是华夏币还好说,可苹果股东绝不会接受华夏币交易,只能使用外汇。

可二十一世纪初的华夏,自身仍处于外汇紧缺阶段。

国家正急需大量外汇从西方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此时除了少数国企,国内几乎没有几家企业市值能达到24亿美元,更不用说要从央行一次性获得如此巨额的外汇了。

央妈现在也并不宽裕。

它甚至还在指望陈天这个“争气”的、成功出海的孩子,能从国外赚取外汇反哺国内。

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愿意拿出宝贵的外汇支持他去收购一家米国“电脑公司”?

陈天还记得,当初出海时急缺外汇,要在全球配置服务器和设立办公点。

他找到相关领导说明情况,最终申请到了十亿美元的外汇额度。

额度虽然是批下来了,但在当时外汇捉襟见肘的背景下,央行方面表示只能分期拨付。

结果,除了第一个月到位的一亿美元之外,剩余的额度就再也没了消息。

好在那一亿美元确实解了橙天的燃眉之急,让得以在美国初步站稳脚跟。

后来,依靠和美版农场自身的盈利,公司已经能够在海外持续发展,陈天也就没有再继续追讨剩余的外汇额度。

如今再找央行贷款这条路,大概率是走不通了。

即便对方碍于情面愿意给出承诺,后续能否真正兑现,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不是不想给,是实在无能为力,当前国内需要外汇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但苹果收购案拖不得。

不融资、不贷款,这二十四亿美元,又能从哪儿来呢?

陈天眉头紧锁的样子被雷君看在眼里,他上前询问道:“陈总,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在想收购苹果资金的事,我总觉得,现在让e融资太亏了。”陈天如实说道。

雷君顿时睁大眼睛,之前他们商量好的心理估值可是三百亿美元,就这还觉得亏?

他第一次听陈天提出这个估值时,还暗自担心风投会不会认可这个数。

“我觉得融资其实”雷君刚想接话,却被陈天抬手打断:

“让我再想想。”

雷君并不知道陈天还有什么渠道能弄到这么多外汇,但看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也就没再出声打扰。

央行没有外汇可给,那国外的银行呢?

如果直接在美国的银行贷美元,根本就不存在外汇问题。

然而,美国银行业刚刚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所带来的大规模坏账,早已吸取教训。

此时几乎不可能再接受以互联网企业的资产作为质押来发放贷款。

说到底,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产品无非是一串代码,除了机房服务器,都是电脑、办公桌椅这些,根本没什么值钱的实物资产。

那么,股权质押呢?

这其中也存在问题。

银行毕竟不是风投,不会接受陈天提出的“偏高”估值。

他们往往倾向于大幅压低公司估值,尤其是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冲击之后。

此时若想从美国银行获得24亿美元贷款,e很可能要质押超过一半的股权。

这还多亏了e背后站着陈天和他一手打造的“橙天系”,换作其他互联网公司,此刻根本别想从银行贷到一美元。

股权质押贷款无疑是一场豪赌。

一旦e发生贷款逾期,所质押的股份就将落入银行手中,他们有权进行随意处置转让。

真到了那一步,就算陈天最终还清了贷款,e可能早已易主。

对普通创业者而言,这种贷款方式风险极高,一招不慎,就可能公司、股权两空。

但陈天却认为,这恰恰是当前最适合他的融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他个人预见能力的优势。

在别人眼中这是押上公司命运的冒险,对他而言,却是一场无风险的“借鸡生蛋”操作。

至于贷款需支付的高额利息?

与过早让e融资带来的损失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此前没有想到这一层,主要还是因为陈天的思维一直局限在国内融资渠道,忽略了美国高度发达的银行体系。

何况,e与苹果合并重组之后,也算半个美国企业了嘛,从老美银行里撸点款子完全合情合理。

但他也清楚,这笔贷款必须尽快偿还。

一旦合并后的“苹果”迅速崛起、势头强劲,大量股权仍质押在米国银行手中,很难保证这些人会不会眼红生变、横生枝节。

“我有了个初步的想法,说出来咱们一起探讨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陈天收回思绪,对雷君说道。

雷君笑着回应:“陈总看准的方向,肯定不会错。”

这倒不是他在刻意奉承。

听陈天的语气,雷君就知道老板心中已有了决断,所谓的“查漏补缺”不过是一句谦辞,当不得真。

“兼听则明嘛,”陈天笑了笑,继续说道:“我打算用e的股权在美国做质押贷款,用来支付收购苹果的款项。”

这话一出,雷君顿时语塞。

股权质押贷款的风险他再清楚不过,别说违约,哪怕是延迟还款,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他实在想不通,陈天为什么宁愿选择这条最危险的路,也不愿走更稳妥的融资途径。

难道银行的钱是钱,风投的钱就不是钱了吗?

雷君一度将其归结为陈天对股权那种近乎偏执的掌控欲。

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橙天系和淘宝此前都进行过融资,怎么偏偏到了e,就不行了?

沉思片刻,他突然有些明白了。

一家企业的大股东不愿融资,通常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根本不缺钱,要么就是极度看重公司股权,不愿在估值低点时轻易出让。

e眼下明显需要资金,那就只可能是第二种情况。

再联系陈天旗下其他企业的融资历史,雷君得出了一个结论:在陈天心中,e的地位甚至比和淘宝更加重要。

想通这一点,雷君一时间不知该庆幸还是该忧虑。

庆幸的是,自己执掌的e在老板的战略布局中分量如此之重;

忧虑的却是,这份重视,竟让陈天甘愿押上股权、走出这样一步险棋。

雷君沉默片刻,感叹道:“虽然这个决定确实非常冒险,但我支持您。”

“不过具体找哪家美国银行合作,以及质押多少股份,都需要我们仔细斟酌。”

陈天表示同意:“我在美国没什么相熟的银行高管,可能得请idg的熊小鸽帮忙牵个线。”

“找他牵线?”雷君不由轻笑一声:“我怕他反而要吐槽,说您缺钱居然不先找他融资,反而舍近求远去找美国的银行。”

“没办法,银行只要利息,他却要我股份,”陈天也笑了。

“我身边在海外有门路的朋友,目前也只有他了。”

“陈总是不是还漏了一个人?”雷君提醒道。

“谁?”

“橙天集团的美洲负责人,魏坤。”

陈天一拍额头:“真是忙糊涂了,这么重要的自己人居然没想起来!”

“其实在美国贷款也不一定非得靠熟人牵线,”雷君进一步提醒道:“只要银行认为这笔贷款风险可控、有利可图,他们自然会主动找上门来。”

这句话让陈天茅塞顿开。

他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仍在用国内的那套思维看待问题。

中美在商业文化上确有明显差异:国内更注重人情与关系,而西方虽然也讲人脉,但本质上更看重实际利益。

在美国,哪怕你是总统,如果不能为民众带来利益,也得不到尊重,当面骂你都是轻的,一个搞不好请你吃花生米儿。

反之,只要你能给别人带来足够的利益,即便是个露宿街头的流浪汉,也一堆人追着接近讨好你。

“照这么说,我们只需放出消息,说e打算质押股权贷款二十四亿美元,然后坐在家里等银行上门?”陈天总结道。

“完全正确,这么个大单子,绝对会有银行愿意专程从美国飞过来,当面为您服务。”

“今日与‘军’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陈天感叹道。

雷君谦逊地回应:“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最多算其中一个。”

他这种不居功的态度,让陈天对他越发欣赏。

不知不觉间,陈天已经习惯遇到问题就找雷君一起探讨,而每次交流都总能收获新的思路。

雷君不仅学识广博、为人低调,更难得的是他拥有极其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陈天许多在旁人看来天马行空、甚至难以理解的前瞻想法,雷君总能迅速理解,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并不是说马化腾不够优秀,但相比之下,马化腾的思维模式确实显得更为“保守”。

也难怪前世曾有网友调侃雷君是不是“重生者”。

他的人生轨迹确实如同开了挂:早年自制wps获得求伯君赏识,28岁就担任金山ceo,带领公司上市后急流勇退,转战天使投资圈。

之后创立小米,彻底颠覆国内手机市场,极致性价比的策略为他赢得大量忠实粉丝。

十年后,他更是赌上全部声誉再次创业,三年后推出的小米su7一经面世便引发全网轰动。

雷君总是能精准地踏准时代的节拍,果断行动,并最终取得成功。

前世的陈天自然无缘与雷君相识,也曾跟风调侃过他“拿了爽文男主剧本”。

但如今亲身接触,他才真正明白雷君成功的核心原因:超强的观察力、快速学习并接纳新事物的能力,以及敢于实践的勇气。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人最难突破的,往往正是自己固有的认知。

很多80、90后总认为六七十年代生人赶上了创业的黄金时期,仿佛只要“下海”就能轻松成功。

甚至常常暗自抱怨生不逢时,觉得自己如果早出生二十年必定不同凡响。

殊不知,这种想法完全是一种“上帝视角”的事后偏见。

80后真的缺少机遇吗?一点也不。

淘宝成立于2003年,当时80后已经步入社会,即便不开店“捡钱”,尝试网购的人又有多少?

正是因为陌生,所以恐惧,也不愿花时间深入了解。

而这少数早期网购的人之中,又有几个想到自己也可以开网店赚钱?

反观雷君,他在2000年就创办了卓越网,那时他也刚满30岁,并不比很多80年出生的人年长多少。

至于90后,几乎整个青春都伴随着网红经济的崛起,可真正抓住这波红利的人又有几个?

当第一代网红“凤姐”出现时,大多数人还在嘲讽看戏,却不知道对方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看出身、只看能力的致富路径,只是大多数人受困于认知,与之擦肩而过。

而善于观察、快速接受新事物、勇于尝试——能做到这三点,就已经超越了99的人。

这正是雷君的成功密码。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讲述秦史后,祖龙奉我为神明 洪荒:我帝俊,当什么天帝至尊呐 穿到80年代,我带着全家起飞 额藏荒古:我的蛮纹能进化 在求生游戏里捡了个男朋友 大明养生小帝姬 名义:有了氪金系统的赵德汉 开局红警基地,我爆兵百万 别慌,我和高考状元儿子一起穿越 快穿之统爹带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