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年的初秋,
当苏惟瑾和石巍一行人离开真定府时,
景象已与来时截然不同。
龟裂的土地上,冬小麦的嫩绿已顽强地探出头;
疏浚后的河道虽水量不丰,
但河床整洁,堤岸牢固,
静静等待着来年的丰沛;
曾经蜷缩在城墙下的灾民,
大多领到了最后一笔工钱或过冬粮,
各自返乡或寻了短工,脸上不再是麻木,
而是对未来的些许期盼。
真定府城内外,虽谈不上繁荣,
却已恢复了基本的秩序与生机。
知府吴有德率领阖城官员,
一直将钦差队伍送到十里长亭,
态度恭敬得近乎谦卑。
尤其是对苏惟瑾,
那眼神里除了敬畏,
更添了几分由衷的佩服。
通判周文才更是拉着苏惟瑾的手,
说了许多“苏修撰年少有为,
真乃国之栋梁,此番恩德,
真定百姓永世不忘”的场面话,
虽不乏奉承,却也带着几分真实。
连那位户房书办赵奎,
也躲在人群后面,远远地拱手,
脸上挤出的笑容比哭还难看,
再不敢有丝毫怠慢。
返京的路途,比去时轻松了许多。
石巍心情舒畅,连日来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他坐在马车里,看着窗外渐次染上秋色的山野,
忍不住对并辔而行的苏惟瑾感慨:
“惟瑾啊,此番真定之行,
若非有你,老夫怕是真要焦头烂额,无功而返了。
你这以工代赈、防疫防灾的一套连环拳,打得漂亮!
实打实的政绩,任谁也挑不出毛病来!”
苏惟瑾骑在马上,身姿挺拔,闻言谦逊一笑:
“石部堂言重了。
此乃陛下洪福,部堂您居中坐镇,
调度有方,下官不过是跑跑腿,出出主意罢了。
真定百姓能渡过难关,
全赖朝廷恩德,我等岂敢居功?”
他这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把功劳归于皇帝和上司,
又显得自己虚怀若谷。
石巍听了,更是觉得此子不仅能力超群,
更难得的是懂得进退,不骄不躁,
心中对他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他已打定主意,回京后的奏疏,
定要好好为苏惟瑾请功,
这样的干才,理应得到重用。
京城,紫禁城,乾清宫。
嘉靖帝朱厚熜仔细阅读着石巍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报。
奏报详细陈述了真定之行的始末:
如何突破胥吏阻挠,
怎样推行以工代赈并优化管理,
如何强制防疫避免瘟疫,
最终如何用低于预算的钱粮,
成功安抚数十万灾民,
并留下了可惠及长远的水利工程。
奏疏中,石巍毫不吝啬对苏惟瑾的赞美之词,
称其“识见超卓,虑事周详,
勇于任事,更兼体恤民瘼,
实为难得之干才”,
“此番赈济得以功成,苏修撰当居首功”。
随着阅读的深入,
嘉靖帝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
嘴角甚至泛起了一丝难得的笑意。
尤其是看到“防疫奇效,
邻府疫情大作,我真定独安”这一段时,
他眼中精光一闪,忍不住用手指轻轻敲了敲御案。
“好!好一个苏惟瑾!”
嘉靖帝放下奏疏,心情大好。
他登基以来,见惯了官员们的扯皮推诿、敷衍塞责,
像这样既能提出高明策略,
又能亲自落地执行,
并且取得如此显著成效的臣子,
简直是凤毛麟角!
这苏惟瑾,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不仅学问好,更能办实事,解实忧!
“传旨!”
嘉靖帝对侍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道。
“石巍、苏惟瑾赈灾有功,
着令其返京后即刻陛见!
另,赏石巍纻丝二表里,
苏惟瑾……赏纻丝一表里,银五十两!”
赏赐虽不算特别厚重,
但“即刻陛见”的待遇,
却彰显了非同一般的圣眷。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
迅速在京城官场传开。
那些原本等着看笑话,
认为苏惟瑾年轻缺乏经验、
此行必遭挫折的人,顿时哑口无言。
尤其是当初反对苏惟瑾担任要职的钱受辉等人,更是脸上无光。
数日后,苏惟瑾与石巍风尘仆仆回到京城。
他们尚未回到各自衙门,
宫里的谕旨便已到达:陛下召见!
两人沐浴更衣,即刻入宫。
在通往乾清宫的路上,
遇到的官员无不投来复杂目光,
有羡慕,有嫉妒,也有探究。
苏惟瑾目不斜视,步履沉稳,
心中却十分明了,真正的考验和机遇,就在眼前。
乾清宫内,嘉靖帝端坐御座之上,
面色比数月前显得红润了些,
目光锐利地扫过跪在下面的石巍和苏惟瑾。
“臣石巍(苏惟瑾)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嘉靖帝的声音带着一丝温和。
“二位爱卿辛苦了。
真定之事,朕已详览石爱卿奏报,
办得不错,甚合朕心。”
石巍连忙躬身:
“此乃陛下天威庇佑,
臣等不过恪尽职守,不敢言功。”
嘉靖帝摆摆手,目光直接落在苏惟瑾身上:
“苏爱卿,朕听闻你那‘以工代赈’之法,
不仅活了民,安了境,还兴了水利;
那防疫之策,更是神奇,
竟能让瘟神绕道而行。
且与朕细细说说,
你是如何想到这些法子的?
又如何在地方推行下去的?”
这是考较,也是极大的荣耀。
意味着皇帝对他的思路和过程极为感兴趣。
苏惟瑾深吸一口气,
超频大脑早已准备好应答。
他没有夸大其词,
而是用平实清晰的语言,
将如何分析胥吏心理、设计制衡制度、
怎么优化工程管理、
如何借用古人理念解释防疫必要性等过程,娓娓道来。
他重点突出了皇帝的英明决策和石巍的统筹之功,
将自己的作用置于执行和补充的位置,
但所述内容之扎实、思路之清晰,
让嘉靖帝和一旁侍立的阁老们都暗暗点头。
当听到苏惟瑾描述灾民拿到工钱时的喜悦和防疫成功后百姓的拥戴时,
嘉靖帝的脸上露出了真正的笑容。
他要的就是这样的臣子,
能为他分忧,能赢得民心,
能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苏爱卿果然没有辜负朕的期望!”
嘉靖帝龙颜大悦。
“如今朝中,正需要你这样肯实干、
懂变通的年轻臣子!”
这一次陛见,时间远比预期的长。
嘉靖帝问得详细,苏惟瑾答得从容。
当他二人退出乾清宫时,
夕阳已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了金红色。
石巍拍了拍苏惟瑾的肩膀,由衷道:
“玉衡,经此一事,你在陛下心中,
算是彻底站稳了。
前途不可限量啊!”
苏惟瑾拱手谦谢,
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这次真定之行,
他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
节省了预算,留下了口碑,
更重要的是,在嘉靖帝心中牢固树立了“能臣”、“干吏”的形象。
这份实打实的政绩,
比十篇花团锦簇的文章都更有分量。
“苏青天”的名声,
随着返乡灾民的口耳相传,
开始在京畿乃至更远的地方流传。
回到翰林院那小院时,
他发现案头已堆满了各种拜帖和请柬,
其中不乏一些之前对他不甚理睬的官员。
世态炎凉,可见一斑。
但他只是微微一笑,
将这些应酬之事暂且搁下,
当务之急,是好好消化此次外放的经历,
并利用“听风小筑”送来的最新情报,
谋划下一步的动作。
真正的权力游戏,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