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103章 文萱来信,纸短情长

第103章 文萱来信,纸短情长(1 / 1)

金陵城的喧嚣与沭阳县的震动,

如同两道汹涌的暗流,

在苏惟瑾不知情的情况下澎湃激荡。

而他暂居的悦来客栈客房,

却仿佛一方独立的天地,

静默中酝酿着下一场风暴。

案头,堆叠着愈发高耸的经史子集;

墙角,那只盛放银两的小木箱也已半满,

“玉衡皂”带来的财源细水长流,

支撑着他体面地在这留都安心向学。

苏惟瑾埋首书卷,

超频大脑以最高效率处理着海量的信息,

为即将到来的春闱做着最后的冲刺。

这日午后,窗外秋阳正好,

蝉鸣已歇,只余清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

苏惟山轻手轻脚地进来,

脸上带着一种奇特的、

混合着恭敬与窃笑的表情,

手里捧着一个扁平的、

以青绫细细包裹的方胜。

“瑾哥儿,”

他压低声音,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沭阳来的信,是…赵教谕府上送来的。”

苏惟瑾从书卷中抬起头,

目光掠过那方胜。

青绫素雅,边角熨帖,

系扣处打着一个精巧的同心结,

透着一股不同于寻常书信的细致与用心。

他心中微微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

只淡淡道:“放着吧。”

苏惟山“哎”了一声,

小心翼翼地将那方胜放在书案一角,

又偷偷觑了苏惟瑾一眼,

这才憋着笑,蹑手蹑脚地退了出去,

还贴心地将房门轻轻掩上。

屋内重归寂静。

苏惟瑾的目光却再也无法完全聚焦于书上的文字。

那方青绫包裹的方胜,

像一枚投入静湖的石子,

在他心湖里漾开圈圈细微的涟漪。

他放下书,静坐片刻,终是伸出手,

将那方胜取了过来。

入手微沉,触感细腻。

解开那精致的同心结,

展开青绫,里面露出一封素笺。

信封上是清秀婉约、

却带着几分风骨的小楷,

只书“苏惟瑾相公亲启”,

并无落款,但字迹他认得

——是赵文萱的。

抽出信笺,一股极淡雅的、

熟悉的冷梅幽香若有似无地飘散开来,

与他记忆中那间萦绕着墨香与茶香的书房气息悄然重合。

展信读之,开篇是得体而真挚的祝贺:

“惟瑾相公青览:金陵捷报传至沭阳,举县欢腾。

闻相公高中解元,蟾宫折桂,

名动江南,萱虽深处闺阁,

亦不胜欣喜雀跃。

相公之才,皎如明月,

终破云翳,大放光华,

此实乃天道酬勤,可喜可贺。”

言辞克制,保持着大家闺秀的端庄,

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份由衷的喜悦,

却透过纸背,清晰可感。

接着,笔锋轻轻一转,化作含蓄的关怀:

“金陵繁华,远胜沭阳,

然则春闱渐近,京师路遥,

相公孤身在外,万望善自珍重,

勤勉之余,亦需顾惜身心。

寒暑交替,切记添减衣物;

饮食起居,勿要过于简薄。

闻北地风沙甚于江南,

行程之事,宜早做筹划。”

似如春风拂面,细腻温存,

每一句叮嘱都落在实处,

没有丝毫虚浮客套,

显是真正用了心思的。

信至末尾,墨迹似乎略深了些,

笔触也显得更为凝练,

附上了一首精心所作的五言小诗:

“潜鳞栖沚水,偶闻金陵潮。

风雨催鹏翼,云程路迢迢。

但秉凌云志,莫畏九天高。

愿祈清风力,送君扶摇翱。”

诗题《闻捷有感》。

这首诗,巧妙至极。

通篇未提一个“情”字,

却将少女的心事婉转道出。

“潜鳞”暗喻他昔日困顿,

“金陵潮”指他名动江南,

“风雨鹏翼”既言科举之路艰辛,亦含关切之意。

“凌云志”、“九天高”是鼓励更是期许。

最后两句“愿祈清风力,送君扶摇翱”,

更是将那份欲助不能、

唯愿默默祝福的复杂心绪,

表达得含蓄而深情。

她以鲲鹏喻他,期盼他展翅高飞,

却又隐含着一丝怕他飞得太高太远、

自己无法企及的淡淡忧思。

苏惟瑾手持信笺,久久未动。

超频大脑早已将信中文辞诗句解析得透彻分明,

其中蕴含的欣赏、关切、鼓励、

乃至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倾慕,

他都清晰地感知到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

悄然浸润过他因连日苦读和算计而略显冷硬的心田。

在这远离故土、周遭尽是利益交织的留都,

能收到这样一封纯粹而雅致的来信,

犹如沙漠甘泉,珍贵无比。

他眼前仿佛浮现出赵文萱灯下提笔,

凝神构思,娟秀的字迹一笔一划落在纸上的情景,

她那白皙的侧脸或许还微微泛着红晕。

沉吟片刻,苏惟瑾铺开新的宣纸,研墨润笔。

他并未急于回复,而是闭目思索。

超频大脑中无数诗词歌赋流转,

最终,他决定不应完全模仿对方风格,

而是以自身心境回应。

笔尖落下,墨迹酣畅:

“文萱小姐雅鉴:惠书奉悉,再三捧读,感念殊深。

金陵喧嚷,忽闻乡音,如聆清梵,慰藉良多。

蒙小姐吉言,惟瑾侥幸中式,

实赖师友扶持,皇恩浩荡,岂敢自矜?

春闱在即,自当兢兢业业,不敢有负期许。

小姐叮嘱,谨记于心,

必当慎寒暑,节饮食,以求全力赴考。”

回信先是诚恳感谢,回应关怀,态度谦逊而得体。

随后,他笔锋亦是一转,附上一首应和之诗:

“蓬蒿栖鸾影,忽乘江海潮。

风雷虽动翼,根骨念旧坳。

岂惧青冥远,长空正可遨。

但得蟾宫信,共话桂华韶。”

诗题《次韵谢沭阳友人》。

他的诗,气象更为开阔。

“蓬蒿鸾影”自谦亦暗合昔日,

“江海潮”对应“金陵潮”,

气势更壮。

“风雷动翼”承接对方的“鹏翼”,

而“根骨念旧坳”一句,

则是极为精妙的回应

——既表明自己虽志在千里,

却并非忘本之人,心中常念旧地故人。

“岂惧青冥远,长空正可遨”是自信的宣言。

最后两句“但得蟾宫信,共话桂华韶”,更是点睛之笔:

待我京师大比传回捷报(蟾宫折桂),

再与你共话这美好时光(桂华韶)。

含蓄地许下了一个关于未来的约定,

也将对方的“清风力”升华为了“共话”的期盼。

诗成,苏惟瑾检查一遍,

自觉既回应了对方的情意,

又保持了志向,未堕儿女情长之态,

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将回信仔细封好,

同样用一方素笺,却未用青绫,

只以普通丝线系拢,唤来苏惟山,吩咐道:

“将此信送往驿馆,托付稳妥之人,

带予沭阳县学赵教谕府上。”

苏惟山接过信,眨眨眼,压低声音笑问:

“瑾哥儿,可是给赵小姐的?”

苏惟瑾瞥了他一眼,目光平静无波:“多嘴。”

苏惟山立刻缩了缩脖子,不敢再问,

脸上却还是笑嘻嘻的,

揣着信一溜烟跑了。

信使带着回信踏上归途。

苏惟瑾重新坐回书案前,

心境却似乎与片刻前有所不同。

案头清冷的书卷,

仿佛也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温暖的辉光。

千里传尺素,纸短情意长。

两颗因才学而相互吸引的心灵,

在这秋日的书信往来中,

借由墨香与诗韵,

完成了一次无声而默契的靠近。

前路虽遥,然清风明月,自有灵犀一点通。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幸福工厂不相信饥荒 八零年代:我想做个富二代 灵墟创世录 转生约战之我成了小六? 火红大明 人在阳间:从鬼差开始成圣 江妍与她的追随者们 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 四合院:带着妹妹找爹 系统攻略?我要自己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