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代谢,岁月相催。
残腊甫过,新春又至。
这一年,是北魏正光四年。
距离着名汉化组成员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正好过去了整整三十年。
得益于孝文帝和他儿子宣武帝的杰出汉化工作,以及南边齐室内乱。
到了孝文帝的孙子元诩,冲龄六岁即位后,北魏一朝无论是控制的疆域,还是府库钱粮,都达到了极盛。
所谓天平地成,四海宁乂。
然凡事万物,盛极必衰。
自元诩即位后,主少国疑,帝国的权力中枢洛阳,经历了数轮朝中宗室,外戚,后权以及权臣之间的权力倾轧。
结果以临朝听政的胡太后,被其妹夫元叉软禁至今而告终。
看似极盛的大魏,已是烈火烹油之相。
而在帝国北境,六镇的烈风,已然猎猎响起。
河北怀荒镇,再往北百馀里外的一座边陲坞堡内。
陈度身为大魏边军一名队副,此刻正站在坞堡的制高点,也就是望楼上守夜。
自己几天前还在太原一家北齐壁画博物馆参观来着,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博物馆说是建造在一北齐名人,叫什么徐显秀的墓葬之上。
反正自己稀里糊涂在椅子上昏睡过去后,醒来就到了这六镇之一的怀荒军镇了。
一阵北风吹来,大晚上的也是颇有些干冷难顶。
自己身着的那两当铠内,一层粗麻内衬也没甚大用,还是硌的难受。
至于为什么这冬春交际的大晚上,自己一个好歹管着十几人的北魏六镇边军小军官,要亲自站在这夯土望楼上挨冻放风。
因为蠕蠕!
或者说,一个更加让人熟知的名字,柔然。
作为草原游牧帝国,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
几天前自己醒来的时候,说是柔然其中一个部族的劫骑,已在坞堡这边寇抄犯境好一段时日了。
这坞堡虽说是夯土板筑而成,但还算城坚墙高,柔然劫骑未敢进犯,可周围的乡邑那就遭了殃。【注1】
甚至这柔然劫骑,还专门分出一股骑兵,专门远远监视截杀坞堡可能的援兵,顺带着将照例巡守至此的北魏边军,也困在了坞堡中。
至于坞堡有没有派援兵去救边民乡邑?
那自然是没有的。
按这坞堡主斛律石的说法,自保尚且不够。
一钱汉?
自生自灭去吧。
反正这两百多年来不都这么过来的。
现今这坞堡,为原本从漠南迁入河北的斛律部族所有。
据说这斛律部还是敕勒高车一族,十二大部族之一。
北魏早年虽然尽力离散这些草原诸部,但这些年来这些部族因为远离洛阳,反而越发壮大了。【注2】
坞堡内,除了斛律本身部族外,还依附了不少庶民百姓。
其馀部曲,佃客,更是不可胜数。
可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
俨然一个微型独立郡国。
至于陈度这队兵卒,乃是循惯例从军镇出发,到外线防御体系巡查视图,刚好碰上这出。
自柔然劫掠,陈度和队中其他人,只能囿于坞堡内,所谓严防死守,防备突袭。
实际上柔然人只管劫掠周围乡邑而已。
也多亏如此,陈度才有空研究跟着自己过来的那本怪书。
没错,那个世界唯一跟着自己过来的物事,乃是一本书。
一本奇怪之极的书!
“怪,太怪了。”
望楼四下无人,陈度轻叹口气,便又从怀中夹层内衬里,掏出了这本私下里翻了不知道多少次的书。
靛蓝色的书封,还没有自己手掌厚,放在这个纸帛已经开始普及的时代,也丝毫不显突兀。
而翻开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
【晋书目录】
而下一页,除了第一行十分潦草的五石散三个字,明显是陈度自己的字迹外。
接下来的字迹却是再标准不过的魏晋楷书。
不用说,陈度自己可写不来这种书法。
只见上面写着:
【……五石散】
【自先贤裙衎中寻得的药方,用五色矿石研磨混合烧制而成。】
【使用后提升自身对外来真气的抵抗,以及促进真气回复。大量服用,可能会累积神智发狂效果。】
【……“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据说服用后可以看到那已经逝去的,辉煌的初火年代。】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是的。
也正是从这本书,陈度才知道这个世界,可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南北朝。
而是有真气,有修行者存在,更有大大小小修行门阀世家大族存在的中古时代!
自己当时也立即来了个什么气运丹田之类,察觉到了自己体内也有寒冰一般的真气存在。
虽然没有什么浩如江河那般夸张,但涓涓细流还是有的,也证明了这本怪书并非胡说八道。
回到怪书上,翻到下一页上,竟还有小字写着如何制作五石散。
暂时来说,陈度还没有成为中古时代第一炼金术士什么的打算,也确实看不懂那制作方法。
至于这些这怪书上内容如何出来的,那是因为当时这书翻开后什么字迹也无,自己试着往上面胡乱写了五石散几个字后就出来了。
众所周知,清谈嗑药乃至发癫,那是魏晋南北朝特色,不可不品尝。
也正因如此,陈度灵感一来,当即就决定把这本怪书叫做魔法晋书目录。
后面几天,只要寻得四下无人的机会,陈度就会在上面空白书页上写各种字词。
什么投鞭断流符天王,将曹爽我乎,鬼兵突击等等。
结果都如石沉大海,就连自己的字迹也会慢慢消失。
反而是一些十分常见的东西,却又能象五石散一样,片刻后就显出解释字迹。
就比如这几天,天天吃的北境特色美食汤饼,其实就是类似水煮的面片类食物。
自己当时随意往书上一写,居然还真就出现了解释:
【汤饼】
【以水煮成的面食,能有效恢复体力。
然而,宫廷秘藏的残破食单曾隐晦提及,那位早慧而短命的少年天。
亦曾在某个冬夜,享用过一碗御厨精心烹制的温暖汤饼。
只是,他未能迎来下一个清晨。
据说在那之后,数百年辉煌的王火时代就走到了终点。
后面还十分贴心的附上制作方法:
【援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援使极薄,皆急火逐汤熟煮。】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看完这个面饼的注释,接下来好几天陈度都有点疑神疑鬼的!总怕自己跟前汉那位汉质帝一般被害了!以至于每次吃汤饼的时候都等别人先吃。
就是怕这本怪书还能预言。
不过几天都相安无事,证明现在这本书大概率可能是个类似百科啥的。
不过自己也没弄明白啊,魔法晋书目录上出现这些解释文本的规律是什么?
陈度合上书,又放回了自己内衬里。
“还提到了初火,辉煌年代……不会后面要传什么火吧?”
“这都什么南北朝位面啊!”
正当陈度兀自低声念叨的时候。
一声粗犷豪放声从望楼楼梯上载来:
“陈老弟……陈度!你在想什么呢?”
“……我想静静。”
“静静是谁?可是你曾说过的什么洛阳女乐?”
“……不是。”
望楼摇曳火光下,一名粗壮健实,脸上髭须茂密黝黑的军汉,大步流星朝着陈度走来。
军汉复姓呼延,单名一个族字,唤作呼延族。
没错,就是那位后来成为北齐大将的呼延族。
陈度还记得史书是这么记载的:
【少从高昂起兵,后从斛律光大败周军。】
至于高昂嘛,那便是后来和贺六浑,据说同为渤海高氏的高敖曹了。
虽然贺六浑自称也同为渤海高氏这话,听起来怪怪的就是了。
不过在这个时代认个世家大族嘛,也不寒碜。
只说这呼延族寻到陈度就近,便砥着望楼石墙坐下,顺手递过来一大块胡饼,并着一牛皮袋子粟米酒。
陈度接过胡饼酒水:“呼延兄,我问了你许多洛阳情形,你只单记得什么女乐?”
呼延族一边吃着胡饼一边咧嘴:“那是自然!好不容易去一次洛阳,记得的就这些了,听说永宁寺那就有!”
“永宁寺?那不是大魏皇室还有五姓八族高手修炼之地吗?”这几天来陈度也算了解了一些此世间最为人熟知的东西,结合上自己记忆中那些北魏的着名地标还有家族门阀,基本都能对上。
呼延族直摇头:“当然不是永宁寺了,是永宁寺对面的景乐寺,常设女乐,歌声绕梁好几天!”【注3】
“对了,这饼就须趁热吃才好!我可是好不容易从厨子那讨来的,还有这酒,也是过了筛,没有一点浮渣。”
陈度点点头,也不多说,一口就啃下了去。
说起这手中这已是半月形缺口的胡饼,算是自己到了此世间,第一个吃到的十分有特色的小食。
其他诸如汤饼一类,其实就是面食,还有军中常吃的脯,无非就是肉干。
而这胡饼,顾名思义,就是胡食的一种,须用特制的小胡饼炉烤制。
在本就少盐的北境,加了胡麻的这种烤制小饼,算是陈度最喜欢吃的小食了。
当然,自己那本魔法晋书目录上也有解释,胡饼算是
【胡人所传的烤制小饼,寒冬食下,可以效恢复体力。】
【据说如果能在东床上坦腹而食,便能获得意料之外的赐福。】
【因八位伪王争夺残馀王火而开启的混乱时代,几个胡饼能换取一个汉人子女。】
【“大啖食粮之刻已至。”】
陈度一边吃一边又琢磨上了自己那本怪书的用法。
莫不是只和寻常所见之物有关?
而呼延族则是又喝下一口酒,不经意扫了一眼望楼周围,继而声音突然压低:
“对了陈度,前几天柔然那个正脉高手斩杀坞堡信使,今晚我才终于找到高三哥问及此事。”
呼延族口中这位高家三哥,便是原本在日后东魏北齐那位汉家第一猛将,
渤海豪右,高干家的第三子,高昂高敖曹。
“哦?三郎如何说?”陈度虽然口中依旧平淡,但心中却已悄然鼓动起来。
自己醒来那天遇到的一件反常之事,随之而来的担忧,乃至于谋划盘算的一个计划,关键就在此处了。
————————
注1:北魏时候大部分建筑,如平城明堂遗址等,怀朔镇古城遗址,皆为夯土筑成。
注2:根据【大代持节幽州刺史山公寺碑】与关中地区其他石刻,可分析得知北魏立国后,对于境内胡族的统治策略分两部分,一则是相机逐步推行离散诸部,将部民编户。二则是沿用魏晋十六国旧制,设立镇戍,驻军设官镇抚结合,同时容忍胡族旧有部落的存在。
注3:关于北魏洛阳景乐寺女乐记载,出自洛阳伽蓝记一书:“景乐寺,……西望永宁寺正相当……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