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离世时,何雨柱依然孑然一身。剧中未直接描绘她去世时的模样,但何雨柱一直不敢踏入她的房间,隐隐透出其中端倪。想来她最后的目光必是紧紧盯着何雨柱,带着未能安心阖眼的遗撼,这份牵挂始终萦绕在何雨柱心头。
如今何雨柱终于成家,老太太自是欣慰。她独自一人,由国家照料,年事已高图什么呢?其实她本是最无需担忧养老问题的人,与易中海的情况截然不同。
林峰明白这一点,因此愿意示好,甚至考虑将老太太接到中院与于莉同住。这不仅是为了照顾她,也有削弱易中海影响力的考量。老太太年过七旬,体力渐衰,独自生活日渐吃力。何雨水的房间刚装修完毕,空置也是浪费,正好请老太太搬来,白天有于莉相伴,晚上他们也能照应,并不缺她这一口饭食。
……
晚餐备好,几人一同端进餐厅。老太太坐于主位,望着两对年轻夫妻,笑得合不拢嘴。何雨柱打趣道:“老太太,您下巴都快笑掉啦,快吃饭吧!”
“你这傻柱子!”老太太轻拍他的肩膀,“要不是林峰,你能这么快娶上媳妇?”
“哟,您都清楚啊?”何雨柱有些惊讶。
“这院里什么事能瞒过我?”老太太眼中透着历经世事的精明,“你就是缺个媳妇管着,往后要多听媳妇的话!”
于莉闻言笑了起来,何雨柱连连点头:“得嘞,您放心,以后家里于莉说了算。您快动筷吧!”
老太太这才开始用餐。五人边吃边聊,席间气氛融洽。林峰向老太太提及前往保城的打算,得到了她的支持。这顿饭吃了一个小时才结束,何雨柱和于莉送老太太回家,林峰与何雨水则收拾碗筷。
次日清晨,林峰醒来,看着身旁熟睡的何雨水,心中充盈着幸福感。穿越到这个年代或许并不差,至少他已成了家。
不过眼下他并不打算要孩子,何雨水年纪尚轻,他自己也还未做好当父亲的准备,仍保留着后世的生活观念。他并未奢求几代同堂的光景,若能三代同堂便已心满意足。
如今他二十四岁,待到改革开放全面推行时也不过四十出头,再奋斗十几年,六十岁退休安享晚年——这样的生活蓝图已令他感到充实。
他轻手轻脚地起床,洗漱后推着自行车前往菜场。今天不仅要采买日常食材,还需备置谢媒礼,计划晚饭后前往王婶家拜访。同时也没忘记给街道王主任准备一份心意,毕竟为何雨水安排工作这份人情实在深厚。
街道的工作确实繁琐,但眼下这个阶段,街道办的权力也相当大。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涉及老百姓的政策,如今都得靠街道办落实。人员有限,管辖的人口又多,工作自然繁重。
前门街道的情况还算好,那一带多是商户,经济条件较好,文化程度也比较高。除了公私合营方面的问题外,其他事务相对较少,工作压力也小一些。
这么好的岗位,自然不少人盯着。而王主任主动帮着何雨水介绍工作,这份人情实在不小。因此,林峰决定带何雨水再好好表示一下感谢。毕竟以后的日子还长。
林峰去菜市场转了一圈,回来时自行车上已经挂了好几个布袋。
“林峰哥,怎么买了这么多东西?”何雨水已经起床了。
“有我们吃的,这袋是给王婶的。她第一天来我家见到你,就看出你喜欢我,还特意提醒我。要不是她,我可能现在都没察觉,这份礼一定得重。”
何雨水脸一红:“确实该好好谢谢王婶。”
“这袋是给王主任准备的,你工作的事多亏了她。不能因为有了工作就忘了人家。不过她是街道主任,一次也不好送太多,这次就借着结婚的事上门。”
“以后逢年过节也要记得送。我们毕竟还在她管辖范围内,这层关系得维持好。而且这些年我家也多亏她照顾。”
“明白了,这是应该的。”何雨水点头应道。
早饭时每人仍有一个鸡蛋。林峰暂时没提前聋老太太的事,现在还不急。毕竟于莉刚嫁过来不久,对大院情况还不熟悉。
他打算让于莉白天多去和老太太聊天,多了解些情况,之后再说这事会更合适。
……
易中海最近心情很糟。原本指望养老的人选没了,他只能重新打算。之前投入的感情全打了水漂。
如今大院里,也就秦淮茹一家比较合适。可棒梗太小,秦淮茹又是女的,不太方便。
他想,如果当初没把林峰牵扯进来,何雨柱现在是不是还会帮衬秦淮茹?何雨柱的婚事会不会也没这么快?
后悔已经没用。现在何雨柱和林峰成了一家,再算计谁,都会引来两家的不满。
他的威信已经跌到谷底,必须尽快挽回。否则以后谁还听他的?
刘海中一直想把他挤下去,要不是这人太蠢,他这位子恐怕早就不保。
院里三位大爷,另外两位都有明显缺点。他们各自有须求,家里人口多,要的利益也多。
而他自己没有这些弱点,唯一的软肋就是养老问题。
眼看入秋了,老伴又该吃药了。到时候可以借老伴身体不好,把聋老太太的养老问题提出来。
易中海到了厂里,今天去机修厂的高级技工已经在厂门口集合,大家互相寒喧了几句。
林峰骑车带何雨柱早就先一步到了厂里,对厂门口的事并不知情。不过就算知道也无所谓,反正轮不到他们去。
林峰继续在车工二车间负责车床的维护与教程。虽然大家对两台车床的工作已有了大致了解,但车床操作不能只靠“大概明白”。哪怕只少一个零件,都可能引发问题;拆装后多出零件,更是麻烦。操作中不允许有丝毫错误,还要懂得各部件的重要性,最好能通过声音判断车床是否存在隐患。
要做到这点,需要对车床有深入了解和长期使用经验。林峰凭借系统掌握,但他也愿意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其他车工。他边指挥边讲解,特别强调动力传动部分。这类单轴机床结构相对简单,没有涉及控制系统,也没有电子零件,都是北方红色帝国出品,结构一脉相承,坚固耐用。即便多年未进行大规模维护,部件仍保持完好。
林峰指出,齿轮磨损最需关注,表面越光滑磨损越小,但随着使用,齿轮间隙会逐渐增大。“最好通过声音判断,这样不用拆车床,也能了解内部状况。”他提醒大家平时要多留意,每天开机前先听听声音。每三个月一次的全面维护,有助于更准确把握车床状况,机油对齿轮保护也十分重要。
我国已研制并生产c620-1型普通车床,但厂里目前仍使用进口设备。林峰特别强调车刀检查的重要性:“每次激活车床,甚至加工每个零件前,都要检查车刀。这是最危险的环节,一旦车刀崩裂,后果难以预料。”加工时,若粗胚出现异常痕迹,说明车刀有问题,进刀时更要小心。
“大家技术都比我强,为什么我还要强调这些?”林峰自问自答,“因为安全生产不容忽视。很多人会忽略这一环节,这是极其危险的。检查车刀不难,难的是每次都不漏。我们要养成习惯,时刻保持安全意识。”他提醒大家,车工工作本就辛苦,加工往往持续一整天,但为了安全,必须时刻牢记检查。
林峰重点强调了安全意识。车工们都知道,车刀崩裂时,操作者生死难料,受伤几率极高,因为操作时要弯腰近距离盯着车刀加工配件。
……
易中海来到机修厂,厂长刘峰带领厂领导表示欢迎,随后进入教程时间。大家按工种分组教程,由于每季度都有此类活动,流程已很熟悉。易中海并未一开始就提南易的事,直到中午在食堂就餐时,才由机修厂的钳工陪同进入食堂。由于是小厂,物资配给相对较少。
由于不承担生产任务,他们的配给更少,尽管如此还是挤出了一些,今天的伙食相对丰盛一些。
易中海边吃饭边和大家聊天:“你们厂里那位大厨,叫南易是吧?”
“没错,易师傅也知道他?”一位五级钳工,作为机修厂技术最高的工人,回答了易中海。
“听说过,听说他是宫廷菜的传人?手艺怎么样?”易中海就当是随意聊一聊。
“是啊,他出身不好,不过手艺确实没得说,可惜……厂里没什么好食材给他发挥,不过他平时倒是乐意跟我们聊聊各种名菜!”说着,那位钳工还咽了咽口水。
明显是想起了什么诱人的菜肴,不自觉地馋了起来。
“哦,他这人怎么样?”易中海问道。
“人嘛……怎么说呢?”大家对南易了解不深,平时接触也不算多,“看起来有点吊儿郎当的。”
易中海听到这儿,有些犯愁了,这不就是不靠谱吗?
“我住的那个院子里,也有个厨子,家传谭家菜,还会一手川菜,在我们厂一直负责领导的小灶,我尝过他的手艺,挺不错的。”
“也不知道他和南易谁的手艺更好一些。”易中海把话题引到了厨艺上。
接着又说:“有机会真想认识一下这位大厨。”
“哟,那您可有口福了!”钳工一脸羡慕。
“唉,现在物资紧张,哪有什么口福?”易中海摇摇头,“也就是院子里哪家有大事,才能尝上一口。”
“那也比我们强啊,我们机修厂这条件……”
“好了,别抱怨了,技术提上去,有了易师傅这样的手艺,还怕没好日子过吗?”厂里的技术人员开口打断了,“易师傅,等年景好了,您再来,一定让您尝尝南易的手艺!”
“我倒不是为了口吃的,就是好奇。毕竟我那个邻居在厂里没对手,厨子之间是怎么比试的?我挺感兴趣,咱们手艺人嘛,都讲究这个。”
“对对对……”
问出来的信息不多,易中海暂时还没想到该怎么接触南易。看来只能找机会请南易做一次席面,才能真正和他接触。
找什么机会呢?
他家里只有夫妻两人,没红事也没白事,想来想去,还是只能把主意打到老太太身上。可要是和老太太提起,她肯定要找傻柱掌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