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那边,环境更复杂,担子也更重,我需要一个象你这样知根知底、能力全面的助手。继续给我当秘书,级别可以先定为副处级。怎么样?”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意味着平台从地市一级跃升到省一级,视野和接触面将完全不同。
王江涛没有任何尤豫,他感激刘正东的知遇之恩,也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锻炼自己。
“省长,我愿意跟着您去省里学习、工作。”王江涛语气坚定。
“我一定继续努力,当好您的参谋助手。”
“好!”刘正东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那就这么定了。你准备一下交接,我们下周赴任。”
带着对吕州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憧憬,王江涛跟随刘正东,踏上了前往省城京州的路。
省政府的氛围与市委大院又有不同,格局更大,节奏更快,关系也更错综复杂。
王江涛被安排在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明确为刘正东副省长的专职秘书。
他更加谨言慎行,兢兢业业,很快便熟悉了省级机关的工作流程和人际关系,继续以他扎实的文风、周密的协调和深刻的见解,为刘正东副省长高效履职提供着有力支撑。
一次,刘正东需要参加省委经济扩大会议,讨论全省下一步经济工作思路。
作为秘书,王江涛陪同前往,负责携带相关资料并做记录。
这是他第一次踏入汉东省委的常委会议室。
会议室庄重肃穆,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决定汉东省命运的内核决策者们。
王江涛在靠墙的列席人员席位上坐下,目光平静地扫过会场。
忽然,他在靠近内核位置的地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李达康。
此时的李达康,身着深色西装,精神斗擞,气质比在金山县时更加沉稳一些,正微微侧身,与身旁一位领导低声交谈着。
他坐的位置,显然是京州市委书记赵立春带过来学习的。
王江涛立刻了解到,李达康已是京州市发改委主任,是赵立春的心腹。
李达康已经是正处级干部。
看来,李达康在金山县修路事件后,虽然方法有些争议,但其敢闯敢干的魄力和能力,终究是走出了金山县,并且站到了更高的起点上。
王江涛心中了然,官场沉浮,机缘各异,李达康走的是另一条路径。
他的目光随即望向会议桌的主位。
居中而坐的,是一位面容严肃、不怒自威的老者,正是汉东省委常委赵立春。
他两侧分别坐着梁群峰等其他省委常委。
梁群峰看起来温和儒雅,但眼神中透着精明与审慎。
这些在汉东省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此刻就真实地坐在不远处。
王江涛深吸一口气,沉静地摊开笔记本,准备记录。
他知道,这里,将是他新的战场。
在省政府工作,王江涛很快迎来了新的挑战。
刘正东副省长分管经济工作,面临的头等大事之一,就是如何破解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难题。
当时,汉东省不少老牌国企设备老化、负担沉重、机制僵化,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举步维艰,成了财政的包袱和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
省委常委赵立春对此极为重视,要求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刘正东将调研和方案初拟的任务,交给了自己最得力的助手王江涛,让他牵头组织省经委、体改委等部门进行研究。
王江涛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且牵涉各方利益,极为敏感复杂。
他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再次发挥其深入调研的优势,带领一个精干的小组,扎进了几家最具代表性的困难国企。
他不仅听管理层汇报,更深入到车间班组,与老师傅、青年工人交谈,倾听他们的困惑与期望;他仔细查阅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历史沿革,分析亏损的真正根源;他还走访了银行、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了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
调研中,他发现,很多企业的问题积重难返,单纯的输血或拉郎配式的兼并重组,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拖垮好的企业。
必须要有触及产权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根本性改革。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在吸收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王江涛主笔起草了《关于汉东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思路与建议》。
报告大胆提出了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战略。
一是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骨干企业,通过授权经营、公司制改造、注入资金等方式扶持其发展。
二是对于众多中小型亏损企业,则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如股份合作、承包租贷、产权转让、乃至依法破产等,将其推向市场。
报告尤其强调了安置职工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提出了“资产变现一部分、财政支持一部分、政策扶持一部分、社会吸纳一部分”的多渠道安置富馀人员方案,并建议创建社会保障安全网。
这份报告观点鲜明,思路清淅,措施配套,虽然其中关于放小和破”的提法在当时颇为超前,甚至有些尖锐,但其严谨的论证和可行的安置方案,使其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刘正东副省长看过报告后,虽然觉得有些地方可能阻力较大,但仍认为这是一份高质量和有魄力的报告,基本采纳了其内核观点,以此为基础向省委常委会做了汇报。
果不其然,汇报在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
有的领导担心放小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有的担心破产会引发社会不稳定。
关键时刻,省委常委赵立春在听取各方意见后,一锤定音。
“国企改革势在必行,不敢闯、不敢试,就只有死路一条。正东同志拿出的这个方案,调研是扎实的,思考是深入的,方向是对头的,我看可以作为一个基础,进一步细化完善后,选择部分地区和企业进行试点。出了问题,省委负责。”
赵立春的拍板,为王江涛起草的这份改革方案打开了绿灯。
试点工作随后展开,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总体上探索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为后来汉东省全面推开国企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江涛再次以他卓越的调研能力和政策水平,在省一级层面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他的名字,也开始在汉东省高层领导中悄然传开。
大家都知道了刘正东副省长身边有一位年轻的王秘书,眼光独到,笔头硬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王江涛,依旧保持着那份难得的清醒与低调。
他知道,脚下的路还很长,他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