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晨雾还未散尽,安阳府衙后衙的空地上已经站满了人。叶明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身后是一面巨大的安阳府城地图,上面用朱砂笔划分出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标着数字和简要说明。
台下站着各坊里正、工匠头领和府衙官吏,有人拿着小本子飞速记录,更多人则仰着头,努力理解这种前所未有的建设方式。
箱子里是一摞摞装订整齐的簿子,每本封面都写着区号和工作内容。工匠们领到簿子时,有人好奇地翻看,发现里面已经印好了表格,分门别类地列着&34;材料消耗&34;、&34;人工分配&34;、&34;进度记录&34;等栏目。
会议结束后,各队迅速行动起来。叶明骑马巡视到一区时,工匠们已经开始按照新标准挖掘路基。
叶明下马检查。沟槽笔直整齐,底部已经铺了一层拳头大小的碎石,十几个壮汉正拉着石碾子来回压实。
离开一区,叶明来到城南的四区。这里地势低洼,是排水工程的重点区域。工匠们正在铺设陶制排水管,见到叶明纷纷行礼。
正说着,一阵喧哗声传来。原来是在挖掘沉淀池时,挖出了古旧的砖石结构——竟是前朝留下的排水暗渠遗迹。
午后,叶明来到城西的七区。这里正在试验一种新型路面——在水泥中加入矿物颜料,铺设彩色人行道。
叶明立刻赶往城外的工业区。新建的连续式窑炉是他设计的重点项目,目的是提高水泥产量。传统窑炉烧一窑停一窑,效率低下。而连续窑理论上可以不停火,一端进料一端出料。
叶明检查了整个窑炉结构,发现问题出在通风设计上。他立刻指导工匠在窑体两侧增开通风口,并调整了烟道走向。
傍晚时分,调整后的窑炉终于产出稳定的熟料。叶明亲自操作水轮粉碎机,将熟料磨成细粉。新出炉的水泥带着余温,在夕阳下泛着细腻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