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南水县,湿冷的北风顺着南水河岸往城里灌。王超骑着自行车到厂里时,天刚蒙蒙亮,厂区路边的枯草上都结着白霜。他哈出一口白气,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指。
王厂长,您来得正好。后勤科长老刘搓着手迎上来,鼻尖冻得通红,我昨天又去了趟供销社,那边还是说没货。省里的劳保物资要月底才能调配下来,这可怎么是好?
王超看了眼老刘裂着口子的手,眉头微皱:这么冷的天,工人们的手都要冻坏了。你先去忙吧,这事我来想办法。
走进制瓶车间,老师傅们正围着窑炉取暖。老张头见他来了,忙把手往身后藏。王超眼尖,还是瞥见了他虎口处冻裂的血口子。
张师傅,手怎么了?让我看看。
没啥,年纪大了,皮子脆。老张头讪笑着伸出手,这天一冷,玻璃液流动性就差,得把窑温再调高些。就是这手冻得不太灵活,干活慢了些。
王超仔细看了看那道裂口,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不行,得想办法弄些手套来。
王厂长有心了。旁边一个老师傅插话,咱们这些人皮糙肉厚,冻惯了。就是担心耽误生产进度。
中午休息时,王超特意去了趟物资局。张胜利正在办公室里对账,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
胜利哥,忙什么呢?
超儿啊!张胜利抬头,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正为过冬物资发愁呢。红旗公社要一百斤煤油,纺织厂要棉纱,你们厂要劳保用品都要排队等调配。这不,我正在核算各单位的配额。
王超在他对面坐下,压低声音:胜利哥,我认识个朋友,前阵子从广东弄来一批劳保物资,棉鞋手套都有。你要不要看看?
张胜利眼睛一亮,随即又谨慎地问:来路正吗?现在查得严,可不能出岔子。
放心,有广东那边厂子的出货单。王超早就想好了说辞,都是正规厂子的货,质量比供销社的还好。东西就在城西老仓库,你要是有意,下午我带你去验货。
张胜利一拍大腿,要是质量过关,我按市价收。你是不知道,现在各厂都在催,我这儿都快被催疯了。
下午三点,王超提前离开厂子。他骑车在城里绕了两圈,确认没人注意,才拐进西城根那片废弃的货栈。这里原是民国时的商号仓库,如今墙倒屋塌,荒草丛生。
他推开最里边那间库房的破木门,尘土簌簌落下。从系统空间取出物资时,他特意选了最朴素的包装——粗布捆扎的棉鞋,牛皮纸包着的手套,看上去就像正规厂子的出货。
不多时,张胜利独自前来。他验货验得很仔细,不仅掰了掰鞋底,还对着光检查手套的针脚。
这棉鞋底子纳得厚实,少说也能穿两个冬天。他满意地点点头,手套也是好帆布,比供销社的货强多了。都要了!明天我带会计来清点,钱走公账。
三天后的早晨,玻璃厂后勤科热闹非凡。工人们排着队领取新劳保用品,个个喜笑颜开。
老张头领到一双42码的棉鞋,当场就换上了。他在水泥地上踩了踩,笑得见牙不见眼:这鞋底软和,正合脚!王厂长,您这是从哪儿弄来的好货?
托朋友从外地调的。王超笑着回应,大家干活时注意安全,天冷了更要当心。
另一个年轻工人试戴着手套,兴奋地说:这帆布厚实,干活不怕磨手了。王厂长,真是太感谢您了!
应该的。王超拍拍他的肩膀,厂里就指望大家齐心协力搞好生产。
傍晚回家时,王超非常高兴的,去了趟供销社,他买了一斤猪肉、两斤菜油,还给王玥称了半斤水果糖。
到家时,李秀兰正在灶前做饭,王红抱着瑶瑶在屋里踱步。小丫头看见哥哥回来,咿咿呀呀地伸手要抱。
妈,我买了点肉和油。王超把东西放在灶台上,顺手接过瑶瑶,今天厂里发了奖金,咱们改善改善。
李秀兰擦擦手,接过猪肉仔细看了看:这肉不错,肥瘦正好。今天做红烧肉吃。她转头对王红说,去把昨天买的萝卜切了,和肉一起炖。
王红应了一声,边切萝卜边说:超儿,刚才周婶还在夸你呢,说你们厂今年特别为工人着想,连过冬的劳保用品都准备得这么周到。
工人们都不容易。王超逗着怀里的瑶瑶,能帮大家解决点实际困难,是应该的。
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桌前。红烧肉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王刚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块,被李秀兰轻轻拍了下手:等你爸先动筷。
王建国夹起一块肉,细细品尝后点头:火候正好,肥而不腻。他看向王超,听说你们厂里解决了劳保用品的问题?工人们都很感激你啊。
都是分内的事。王超给父亲斟上米酒,工人们能安心过冬,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今天老张头还说,有了新手套,干活利索多了。
王玥小口吃着饭,眼睛却一直往肉碗里瞟。王超看在眼里,给她夹了块瘦肉:多吃点,正在长身体呢。
哥,你也吃。王玥乖巧地把一块肉夹到王超碗里。
王红细心地给瑶瑶喂着米糊,小丫头吃得津津有味。李秀兰看着围坐的儿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虽说现在物资紧张,但咱们一家人都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王建国抿了口酒,感叹道:是啊,现在厂里生产稳定了,工人们的日子也好过了。超儿,你做得不错。
窗外北风呼啸,屋里却暖意融融。煤油灯下,一家人吃饭说笑的身影投在土墙上,显得格外温馨。王超看着这其乐融融的场景,觉得这个冬天似乎没那么难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