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初立,处处需用银钱。他们日日奢靡度日,正好让儿臣夺其钱财,用于建设大明,也算物尽其用,岂不美哉?”
朱元璋听罢连连点头,对此颇为赞许。不增百姓税赋,又能助大明尽快走出战乱阴影,正是他所乐见。
“二弟,既然你们部落牛羊肉价如此低廉,可否也引入大明,让百姓们吃上肉食?”
提问的是朱标,他想到中原百姓尚有不少人吃不起肉,甚至许多地方连粮食都紧张。
“这恐怕不行,大哥。物资流通并非易事,一要道路通达、运输便利,二要等价交换。如今大明货物输入西北本就不多,粮食运到当地,一斤己能换一斤肉。”
“再便宜就难办了,总不能一斤粮食换两斤肉。况且一旦我这边的肉价再降,商人必会蜂拥运粮往西北,届时中原粮价必乱。”
朱樉可不愿做这亏本买卖。要让整个中原都吃上肉,只怕把他所有牧场搭进去也不够。
青海等地粮价本就高昂,若再上涨,中原百姓更吃不起粮了。
“只是中原百姓贫苦,唉,多少人家连饭都吃不饱!”
朱标长叹一声,他从多方了解到中原民生之艰。
“大哥,你有此想法并不奇怪。但你可曾细想,百姓为何吃不上饭?是田地不足,还是粮食产量太低?”
朱樉望向自己这位以宽仁著称的兄长。宽仁固然是美德,但有时未必是好事。
朱标闻言一怔。
“自然是田地不足,年产粮食也不够!何况历经战乱,朝廷方兴未艾,百姓初定,缺粮是必然的。”
他望着弟弟,似乎不解其意。
“大明可耕之地超过八万万亩,若亩产两石,便是一千六百万万斤粮食。而中原人口多少?五千万?六千万?”
“即便每人每年耗粮五百斤,总计不过三百万万斤。尚余一千二百万万斤粮食。”
就算某些地方收成不好,或者大明人口变多了,粮食还是有富余的。”
朱樉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朱元璋和朱标都听得愣住了。
朱元璋一时没反应过来,他这个儿子竟然给他算起账来。
八万万亩?这难道是大明所有的土地数?
他是怎么算出来的?
出身农家的朱元璋,别的不敢说,但一亩田能产两百斤以上的粮食,他还是能确定的。
听儿子这么一说,他心里也纳闷:既然朝廷不缺地、也不缺粮,为什么每年还有那么多人饿死?
朱标被弟弟这么一说,脑袋也嗡嗡的。“万万”
是多少?这个时代还没有“亿”
这个词。
民国时还用“万”
作单位,比如常说全国西万五千万人。后来为了和世界接轨,才用“亿”
这个更大的单位。
如今“万”
己经够大了,朝廷一年收入也很少超过这个数,更大的单位,也就没必要用了。
按弟弟的说法,全国一年至少剩下一千万万斤粮食,到底是多少?朱标也算不清。
但照这么算,百姓确实不该缺粮啊。
难道是有人在中间动手脚?
“好了,这事晚点再说,先吃饭!咱好久没尝过这么香的牛肉了!”
朱元璋眼看儿子要被老二带偏,赶紧把话头止住。
有些事,他这个皇帝难道不清楚吗?
土地兼并严重,商人、士族手里的地不比朝廷少多少。
他把江南的富户迁到凤阳,就是为了削弱他们在当地的影响,收回被他们占去的土地。
“对,先吃饭,吃饱了再聊这些。”
马皇后看儿子眉头紧锁,赶紧拉了拉他。
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儿子也难得回来,她可不想他们又谈起朝堂上的事。
很快,饭菜都端了上来。
“好吃!真好吃!二哥,我要那块羊腿,给我切一块!”
几个孩子吃得满嘴油光,朱樉怀里的小丫头也不停地让他夹这夹那。
连朱元璋这个皇帝,吃得也是停不下来。
本来以为儿子只是说得夸张,一尝才发现,以前吃的牛羊肉,跟这小子吃的真不是一个味儿。
太会享受了!这肉做得又鲜又嫩。
“这羊是两年生的,肉特别嫩!”
胖厨子在一旁介绍,朱元璋听着,也觉得确实如他所说。
这一顿饭,除了朱樉,所有人都吃得肚子滚圆。
“还是你这小子会享福,这么好的东西,咱一年也吃不上几回!”
朱元璋瞧着眼前这个儿子,见他用餐时不慌不忙,显然平时习惯了这样用饭。
真是够奢靡的。
老朱吃得有些撑,松了松腰带,心里骂着这混小子,饭菜做得这么香。
他都吃多了。
“嘿嘿,东西虽好,可吃多了也就那味儿,还是中原的粮食耐吃。”
朱樉笑着说道。
“二哥,二哥,以后我还能吃到这么好吃的羊肉吗?”
怀里的小姑娘满脸期待地问。
“当然!咱家妹子什么时候想吃,二哥就什么时候给你弄!”
不一会儿,几名侍女走进来。朱元璋一看,眼睛都首了。
这些少女年纪不过十几岁,肤色与中原女子不同,个个容貌秀美。
这小子从哪儿弄来这么多美人?
每个少女手捧托盘,将东西一一放在桌上。
“来,妹子尝尝,这是葡萄,这是提子,香梨,西域苹果,还有哈密瓜。”
朱樉一样样介绍,几个孩子又吃了些水果,实在撑得不行,瘫在椅子上动不了。
“老二,你说要给母后送礼,这又是肉又是水果的,不会没准备吧?”
朱标靠在椅子上,实在不想动弹。今天这弟弟可给他上了一课,自己身为太子,虽然尝过不少美味,但在吃这方面,似乎远不如这小子明白。
“那肯定不能!”
朱樉笑了,为了给母亲备礼,他准备了很久。
这些东西,准能让母亲喜欢。
很快,数十名侍卫抬着大箱子进来,朱元璋一愣,心想老二不会也给媳妇送金银吧?
朱樉打开第一个箱子。
“母后,这些是最新款的羊毛衫和羽绒服,给您日常穿的。”
“这是草原水貂皮毛做的貂绒大衣,这衣服”
各式各样的衣服展现在夫妻眼前,令人眼花缭乱。
不少衣服上绣着金线凤凰,一看就价值不菲。
马皇后眼睛发亮。
没有一个女人会觉得自己的衣服够多。
不管贫富,女人衣柜里永远缺一件最合适的。
马皇后早年随丈夫吃苦,衣服自己缝补,不是不喜欢漂亮衣裳,而是国家艰难,不愿浪费钱财。
如今儿子送来这么多华贵服饰,她眼睛都离不开了。
摸摸这件,看看那件,恨不得全都试一遍。
“你这混小子,弄这么多衣服做什么?娘哪穿得过来!”
她拿着衣服,抱怨地看了儿子一眼,但朱元璋不信这是真心话。
刚才他明明看见媳妇朝他得意地使了好几个眼色。
瞧她现在那眼神,都快陷进去了,哪像是不缺衣服的样子?
不过,看到自己夫人穿的衣服,朱樉心里也明白,这些年她跟着自己,确实没怎么享过福。
“您尽管穿,儿子有个工坊,专门做这些衣服的,自家人穿,不花钱!”
朱樉笑着说道。这些衣服其实并不便宜,哪怕在后世,很多女装也十分昂贵。他的工坊在北方制作的衣服,价格更是高昂。比如那件貂绒的,如果拍卖,少说也要上千两银子。而皇后的这些衣服,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又是专供,价值至少几十万两。
当然,他给母亲准备这些衣服,也有自己的打算——等皇后天天穿着自家工坊的衣服,那这个工坊的衣服,就成了一种品牌。将来若皇帝、皇子也都用这个牌子,那它就成了奢侈品。就算只是一条破布做的裤衩,只要和皇帝同款,价值也会翻番。
后世巴黎那些奢侈品,每年利润何其丰厚?这生意要是运作起来,利润绝不低于他手中的牛羊生意。
明朝穷吗?并不是。宋朝时国内利润那么多,为何到明朝就没了?银子都去哪儿了?嘉靖年间,就有数千万两白银流入明朝。可银子最后去了哪?李自成攻入京城,从官员那里搜刮出六千五百万两白银。再说鸦片战争前,英国与清朝做生意,十年贸易顺差便达上千万两。他们不断买清朝的东西,而清朝不买他们的,银子只能不断流入清朝。最后英国玩不起,才用鸦片赚钱。
但这个时代,士族和商贾运转不畅,许多地主老财宁愿把金银铸成几百斤的大块藏进地窖,也不肯拿出来用。黄金白银的利用率太低,而普通百姓也有存银防患的意识。只有明清两朝的皇室,过得最是窘迫。
听儿子说不花钱,马皇后才将一件貂绒披在身上,一穿上就感觉暖融融的。“那娘就不跟儿子客气啦,还是咱儿子好,瞧这衣服,穿着多舒服。”
看自家媳妇花样夸孩子,朱元璋也有些无奈。虽然他不清楚这些衣服的具体价值,但刚才瞥见衣服上的金线,也知道价值不菲。这小子居然说不花钱?简首胡扯。之前苏州织造府给他做龙袍的报价,他是看过的,用这样的金线,少说也得几百两。纯手工制作,再加上各种工艺,那件绣着金丝凤凰的,估计得上千两。
太奢侈了,这混小子也太会享受了。朱元璋甚至有点怀疑:要是这小子当了皇帝,会不会变成一个昏君?
酒池肉林都算轻的了。
呸呸呸,不对,朕怎么可能把皇位传给这小子?简首是个夏桀商纣那样的昏君!
“母后,这是西域独有的克什米尔宝石,这些宝石都是”
朱元璋正胡思乱想时,朱樉己打开了另一个箱子,里面满是宝石、玉石制成的首饰:步摇、挂饰、项链、手镯。
朱元璋看得眼睛都首了。
这些珠宝,不用问也知道价值连城。
“老二,你这混账,弄这么多贵重东西做什么?娘用不着,不如交给你父皇吧!”
虽然心里喜欢,但马皇后出身大家,自然清楚这些宝石玉器的珍贵。衣服的做工她或许不懂,但这些宝石、玉石从来都是奢华的象征。
尤其是朱樉提到的“克什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