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请放心,在湄南河上,那些乱民绝对不敢攻击联合王国的船只!”
湄南河上,一支船队正缓缓前行。
七八艘五六百吨的帆船,满载着大量粮食以及各类稀缺物资,朝着曼谷方向驶去。
尤为关键的是,船上还运载着两千杆火枪以及十门重要火炮。
尽管曼谷城被数万人围困,但湄南河上英国炮舰的存在,使得这围困之势形同虚设。
与大清的傲慢顽固不同,几十年前遭受缅甸沉重打击的暹罗,求变图强之心极为强烈。
尤其是在被迫与英国签订条约后,列强纷至沓来,在此情形下,拉玛四世毅然选择进行改革。
他聘请大量西方人对宫廷、政府进行改造,诸如创建京畿警察局等举措;在军事方面,组建了步兵团、炮兵团及海军陆战队;甚至在海军发展上,拉玛四世还亲自指导建造了两艘蒸汽船。
可以说,充满危机感的暹罗,从不缺乏变革的决心,这也正是其能保持独立地位的关键所在。
那空猜西微微点头,望着湄南河两岸的军营,不禁感慨道:“若是能雇佣大英王国的军队就好了!”
那位骄傲的船长听闻,轻笑道:“若是在之前的东印度公司时期,此举或许可行,但如今女王总督治下————”
公司与殖民地,其中的差异着实不小。
那空猜西无奈地叹了口气。
曼谷城内的新军,虽配备了西式教官,但兵员大多仍是贵族与自由民,且毫无战斗经验。
此前面对燧发枪武装的义军,仅仅遭受几轮炮击,便险些炸营,最终只能龟缩城内,不敢外出应战。
“咦,那边好象是炮台?”
“根本不可能!”船长满脸不屑,“谁敢得罪王国海军?即便我们只是编外船队,但只要悬挂起米字旗,便是王国海军的像征。
在南洋其他地方我或许不敢如此笃定,但这里是湄南河,是王国海军的自由航行之地。
就算暹罗改朝换代,继任的国王也得遵循条约,对英国俯首称臣。
得罪了王国,他们可付不起这样的代————”
“价”字尚未出口,耳边便传来一声巨响,紧接着一枚炮弹落入水中。
刹那间,火炮声接连响起。
“该死,他们怎么敢?”船长大声怒吼。
帆船在面对炮台时,无疑是活靶子,尤其是在这无风的河道之中。
待他们试图调转方向时,已然来不及了。
果然,不到十分钟,一半的船只已被击沉,失去行动能力,剩馀几艘船见状,只得匆忙挂起白旗投降。
而在远处的曼谷城墙上,众多曼谷士兵眼睁睁看着己方船队遭受攻击,却无能为力,一时间士气遭受重创。
此次缴获的物资自不必说,更为关键的是,经此一役,英国人再也不敢通过湄南河为曼谷输送物资。
曼谷彻底沦为孤城,城内人心惶惶。
“呼!”浑身汗水的徐坤匆匆走进营帐,开口说道:“这股来自吞武里地区的援军,一万馀人,已被我们彻底歼灭。”
“好!”郑平阳兴奋地拍手大笑,“自此,曼谷城外再无大规模敌军,拿下曼谷王朝的时机已然成熟。”
其他几人听闻,也都面露喜色。
楚自诚更是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这一年来,义军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不知歼灭了多少敌军,俘虏的中级贵族超过百人,低层贵族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说,暹罗乡下贵族势力直接折损了三四成,大片府县陷入混乱。
日后重建,不知要耗费多少钱粮。
凭借击沉敌船、击溃敌军之威势,义军正式对曼谷展开全面合围,并发起攻城之战,战争的激烈程度陡然提升。
每日的战斗中,双方死伤人数多达千馀人。
曼谷城守军不仅死伤惨重,更关键的是人心浮动。
没了援军,英国人也无法再提供支持,昔日曼谷王朝的忠臣们,纷纷心生摇摆,甚至有人倒戈相向。
令郑平阳觉得可笑的是,那群拢断曼谷七成商业的潮州人,竟派人前来谈判,妄图保住自身利益。
面对楚自诚和刘世昌的劝说,郑平阳神色冷峻,沉声道:“毫无诚意的投靠,我并不稀罕。他们若占据了这些利益,魏国又当如何?”
楚、刘二人听闻,面色复杂。
他们如今已属于新利益集团的一员,着实左右为难。
惨烈的攻防战持续了三日。
在被俘虏的外交重臣那空猜西的策划下,曼谷一座城门的守将选择投降。
于是,曼谷城彻底沦陷。
城中大量贵族、富商聚居区惨遭乱兵洗劫,就连潮州人聚居区也未能幸免,纵容之下的兵祸极为严重。
拉玛四世,即泰国历史上着名的朱拉隆功大帝,在城破之时,第一时间在一队士兵的保护下逃出曼谷城,企图北逃至吞武里地区,以期东山再起。
可惜,其行踪败露,最终命丧刀下。
一直到黄昏时分,郑信的玄孙,号称吞武里二世的郑冠,在数万义军的拥护下,正式登基称王。
统治整个暹罗长达八十二年的曼谷王朝,就此被彻底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吞武里王朝宣告复辟。
一时间,整个南洋为之震动。
华人们反应各异,洋人们更是议论纷纷。
在列强的联合质询下,吞武里王朝不得不承诺遵守曼谷王朝签订的条约,借此换取巩固统治的时间。
就在此时,魏国大使悄然抵达曼谷,与吞武里王朝签订了密约。
该密约规定,暹罗的外交、军队、立法等事务,将接受魏国的指导;暹罗需大量聘请魏国人士担任要职;在魏国的指导下,暹罗将进行中央集权改革,彻底废除贵族领主制————
此密约共计十八条,史称“魏暹密约”,亦被称为“曼谷密约”。
表面上,两国宣称结盟,遵循互相开放经济贸易、外交一致的原则,并且魏王与暹罗王以兄弟相称,魏为兄,暹罗为弟。
即便如此,此举仍引发了列强的强烈抗议。
然而,有魏国撑腰,首相郑平阳对此却置若罔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