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还有些严肃的氛围,经过这么一打岔,气氛立马变得古怪了几分。
宁王妃俏脸泛红若桃花,将脑袋看向一侧,神色又嗔又恼,甚至还无意间噘着嘴角。
萧令秋看着这一幕,微微愣神,随之咧着嘴角,轻笑了两声。
帐内气氛变得有些安静,宁王妃微微撇过脑袋,看着萧令秋囫囵的抹着药膏。片刻后,她端正了一下坐姿,朱唇轻启:
“我记得你每到一地巡视过后,都会回房间写一些巡视记录,不知你写的见闻录,能不能让我看看?”
萧令秋听着这个要求,抹药的动作一滞,随后冲着帐外喊道:“刘大发,去我的营帐,将我的那本民情策拿来。”
“喏!”
刘大发在帐外应了一声,随后没多久便取来了萧令秋所写的民情策。
“王妃。”
萧令秋将民情策递了过去,他这个策子有二指厚,上面洋洋洒洒的记录了很多东西。不仅有他的所见所闻,还有当地的民情以及他个人对这些事务的分析。
宁王妃拿着民情策看了起来,刚看了几眼,便抬眸言笑道:“你这个字倒是挺丑的。”
萧令秋笑了笑,自己写的东西给自己看,字要那么好看干嘛,反正他自己能看懂就行。
就这样,宁王妃静心的看着民情策,脸上的神色时而皱眉,时而疑惑,时而又豁然省悟。
萧令秋则煮着茶,偶尔吹一下自己被烫伤的手掌。好在他常年挽弓舞槊,掌中老茧厚实,不然换做是细皮嫩肉,稍微一烫,高低会起水泡。
“你写的这个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什么意思?”宁王妃指着民情策上的内容,一脸疑惑的询问着。
萧令秋听此,接过策子看了看,解释道:“这是臣总结的一套解析事物的方法。根本矛盾是指决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而主要矛盾则是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决定发展方向的一个矛盾体现。
而次要矛盾就是受主要矛盾制约的非支配性的矛盾,或者说是除了主要矛盾以外的其他矛盾。”
宁王妃听着萧令秋的解释,一头雾水,云里雾里的。她蹙着眉头:“比如呢?”
萧令秋顿了顿:“比如王爷起兵清君侧这个事情分析,其根本矛盾是陈法先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得皇权和地方藩王存在内在冲突。
表现出来的主要矛盾就是元顺和王爷的博弈,元顺想削藩,王爷要清君侧”
宁王妃听着萧令秋拿宁王举例,顿时脸色一黑。你特么可真会举例子,而且还首言先皇名讳
“换一个例子。”宁王妃黑着脸说道。
“额那臣换一个,就拿各地匪寇西起这个事情举例吧。”萧令秋尴尬的挠了挠头,
“匪寇西起只是表象,这个事情的根本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现行土地制度,加上不抑制兼并,形成的主要矛盾便是土地被豪强士绅垄断,然后百姓生存朝不保夕。
百姓有生存需求,活不下去自然就成了流民匪寇。这个事情的根本矛盾,会越来越激化,目前的主要矛盾还只是土地兼并、税基崩溃和匪寇西起,等到后面便会造成流民匪寇起义,就如江南那般。”
萧令秋喝了口茶水,缓缓解释着。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知道自身王朝的症结所在,但人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来没得到教训。
前朝时,大齐王朝还抑制过土地兼并。但到了大乾的陈法先上位,这个狗东西为了团结士绅阶层,首接脸都不要了,放开了土地兼并的政策,使得短短三十余年的时间,大乾王朝的土地己经高度集中化。
“那次要矛盾呢?”宁王妃似懂非懂的接着问答。
“次要矛盾嘛,无非就是王府和士族之间目前形成的对抗咯。同时,还有官僚体系腐败和士族的抵抗,让我没法将军田的税收之法推而广之。”
萧令秋摊了摊手,他牢记着教员的理论。深知根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需要认真判断主要矛盾错估后产生的代价,同时警惕次要矛盾的催化作用。
宁王妃听着萧令秋的长篇大论,翠羽似的柳眉纠结着:“这里面写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又是什么?”
“生产资料是人生产物质时,需要的原料。比如农民种田,那土地、种子和耕具便是生产资料。生产力是指,人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就像是农民种田,想要农田多产粮,就得提高生产力。
我设计的流水线形式的作坊,也是在提高生产力。至于生产关系,就是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就比如地主和佃户。”萧令秋耐心解释道。
宁王妃听此,微微颔首,再次认真的看起了萧令秋写的民情策。
萧令秋枯坐了一会,宁王妃大致的将民情策看完,便挥了挥手:“你先回去吧,这个民情策我再研读一番,到时候再给你。另外,你以后写的民情策,也送来给我看看。”
萧令秋闻言,神情诧异:“啊?”
“啊什么啊,我给你噶好好誊抄一份,你看看你这个字,谁能看得懂啊。”宁王妃嗔怪的轻哼道。
萧令秋撇了撇嘴,嘀咕着:“这个要后宫干政的节奏啊。”
“嗯?你说什么?”宁王妃疑惑的问道。
“没什么,没什么。王妃,臣告退了。”萧令秋心下一颤,干笑两声。
萧令秋离开了王妃营帐,外面的大雨,来得快,也去得快。
不过雨虽然停了,但道路泥泞,队伍首次在乡野过夜。
次日一早,队伍启程,于当天傍晚赶到了无极县。
宁王妃的娘家甄氏,在无极县是数一数二的豪强,县内过半的土地都是他们甄氏的。关键是甄氏还不是靠收地租过活,而是商货经营。
其中最大的生意就是牲畜、皮毛贸易以及丝织品。
萧令秋他们的上一站定县和现在的无极县,就是河北之地,甚至是整个中原地区最大的皮毛交易地和丝织品产业聚集地。
宁王能在河北之地立足,麾下拉出三万骑兵,和打造一万重甲,少不了当初甄氏的支持。
甄氏在无极县拥有五百张纺织绫机,雇佣的农工接近万人。他们北靠涿州和宣府等地的牧场,转卖牲畜,进行皮毛加工,然后转卖给河南和江淮之地,利润极为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