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战的强硬命令暂时压制了公开的冲突,但指挥部内的空气依然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团队成员像上了发条的机器般执行任务,避免眼神接触,交流仅限于最必要的指令。老周的空床铺像一个无声的幽灵,提醒着每个人失败的代价和弥漫的死亡气息。
转机发生在次日黎明,阿普老人主动找到了高战。
“高队长,”老人的声音平静而沧桑,“林子里的树被雷劈了,焦黑的木头不会自己长好。但一场雨过后,蘑菇会在旁边长出来,鸟儿会来歇脚。生命总会找到出路,但需要一点帮助。”
高战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阿普大叔,您有什么办法?我现在需要的是能让团队重新拧成一股绳的办法,而不是更多的道理。”
“道理就在仪式里。”阿普目光深邃,“我们傈僳人相信,战士的灵魂若在异乡彷徨,需要族人的歌声和火光为他引路,才能安息,才能把他的勇气留给活着的人。为老周,也为大家,举行一场‘送灵’仪式吧。”
高战犹豫了。他尊重当地文化,但在当前紧张形势下,举行民族仪式是否过于“迷信”?是否会进一步动摇科学团队的信念?
就在这时,凯伦教授走了过来,意外地支持了这个提议:“高队长,心理学上,集体仪式是处理创伤和重建群体认同的有效方式。它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场景来表达悲伤,传递支持。我认为值得尝试。”
苏雨涵也点头附和:“老周是为了保护同伴而牺牲,这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用一种庄严的方式纪念他,比我们这样压抑着各自痛苦要好。”
决定做出了。仪式定在当天日落时分,在距离指挥部不远、能俯瞰温泉峡谷的一处开阔山脊上进行。
刀岩罕和几位寨子里的年轻人带来了松木、蒿草、自酿的苞谷酒和一面古老的皮鼓。他们没有邀请太多外人,只有项目核心团队的成员参与。
日落时分,残阳如血,将峡谷染成一片悲壮的金红。
山脊中央,松木堆成了一个简单的祭台,上面放着老周那顶洗得发白的旧军帽——是他留下的少数遗物之一。参与者围成一圈,神情肃穆。
仪式开始,阿普老人用傈僳古语吟唱起悠远而苍凉的调子。那歌声不像德雷克的声波武器充满侵略性,也不像之前尝试沟通的片段那样带有目的性。它是一种纯粹的、来自大地深处的共鸣,诉说着生命的轮回、自然的威严、牺牲的意义与勇气的传承。
刀岩罕沉稳地敲击皮鼓,鼓声低沉,一声声,仿佛首接敲在每个人的心脏上,与峡谷的水声、风声奇妙地融合。
阿普用汉语解释了吟唱的大意: “我们在告诉山灵和水灵,这里有一位勇敢的战士回归了天地。我们感谢他用生命守护了同伴,请求将他的勇气像种子一样,种在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心里。”
接着,他示意团队成员依次上前,取一小撮蒿草,沾上苞谷酒,投入松木堆前的火盆中。这是一种象征,意为分享生命的气息,送别逝者,也连接生者。
王磊第一个上前,这个硬汉动作有些僵硬,但投入蒿草时,他低声说:“老周,兄弟,走好。这个仇,我们一定用正确的方式报。” 这不再是之前狂怒的复仇宣言,而是带着承诺的告别。
小李颤抖着走上前,眼泪首流,哽咽得说不出话。阿普老人将手放在他肩上,低语道:“孩子,过错是过去的,责任是未来的。抬起头,才看得见路。”
当松木被点燃,火焰升腾,驱散了山脊上的寒意和暮色时,一种微妙的变化发生了。
火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悲伤依旧,但那种孤立和隔阂感似乎在温暖的火焰和共同的凝视中消融了些许。没有人说话,但一种无声的交流在眼神中进行着——他们共同经历了失去,此刻又共同站在这里,面对同一个强大的敌人和未知的未来。
凯伦教授轻声对苏雨涵说:“看,这就是共享仪式的作用。它创造了共同的‘情感实在’,比任何说教都有力。”
高战最后一个上前,他没有说话,只是对着火焰和峡谷的方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他不仅是指挥官,也是这个临时“家族”的家长,承担着所有的期望与重量。
仪式尾声,阿普老人让所有人手拉手,围成圈,绕着火焰慢慢行走三圈。 这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团结的力量。起初有些尴尬,但当彼此的手握在一起时,一股暖流和力量感确实在人群中传递开来。
“从现在起,”阿普老人站在圈心,声音洪亮,“你们的悲伤被山风带走了,你们的勇气被火点燃了。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团结起来,不是去征服,而是去理解,去找到与‘水龙爷’共存的道路,或者,至少是安全离开的道路。”
仪式结束,团队默默返回指挥部。气氛依然沉重,但某种尖锐的对立己经软化。
当晚,王磊主动找到了凯伦和苏雨涵,讨论如何结合安全防御与行为学研究,制定更有效的预警系统。小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是沉溺于自责,而是开始疯狂分析巨鳄所有的声波数据,寻找可能被忽略的规律。
高战重新调整了值班表,强调了团队协作和相互照应。他看到,虽然笑容还没有回到人们脸上,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交流中也多了几分体谅和耐心。
重整旗鼓,并非一蹴而就的欢呼雀跃,而是在废墟上,一点点重建信任和目标的艰难过程。 傈僳族的古老仪式,像一剂温和而强大的粘合剂,为这个濒临破碎的团队提供了一个情感的支点和重新出发的契机。
月光下,峡谷深处的巨鳄似乎也安静了许多。或许,它们也感应到了山脊上那股重新凝聚的、不同于以往的人类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