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就任“东进兵团”司令官的命令已下达三日。新六军、第五十二军的部队,在楚云飞司令部接连不断的“催促”电文和“协调”军官的“努力”下,终于开始慢吞吞地向指定集结地域——辽中、台安一带靠拢,但行动迟缓,各部之间联络不畅,怨声载道。楚云飞自己的纵队主力,则按计划“积极”进行着战前准备:检修车辆、补充弹药、侦察地形,电台讯号频繁,一副即将大举东进的架势。
真正的焦点,并不在沈阳外围这片看似繁忙的集结地,而在数百里之外,那个即将被鲜血浸透、名字注定要载入战争史册的狭小地域——塔山。
塔山,并非巍峨险峻的山岭,只是北宁铁路(京哈线)锦西段附近一片绵延的丘陵地带,海拔不高,但其地理位置却至关重要。它东临渤海,西接虹螺山,是连接锦西与锦州的咽喉要道,也是国民党军“东进兵团”从葫芦岛、锦西方向北上增援锦州(尽管锦州已失,但蒋介石仍妄想夺回)的必经之路。林对此早有预料,在决定攻锦的同时,就已下令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第四、第十一纵队及独立师等部,在塔山一线构筑坚固防线,坚决阻击国民党援军,保障主力攻锦作战。
楚云飞在沈阳指挥部,通过无线电监听、空中侦察(已极为有限)和秘密渠道传来的零星信息,对塔山方向的敌我态势有了越来越清晰的了解。情报显示,共军在塔山部署了重兵,利用丘陵、村庄构筑了纵横交错的堑壕、地堡群、铁丝网、雷区,形成了极其严密的防御体系。指挥塔山防线的是以善守着称的将领吴克华,部队士气高昂,弹药充足,摆出了一副决一死战的架势。
“塔山……塔山……”楚云飞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手指反复摩挲着那个用红笔重重圈出的地点。他知道,林在这里布下了一个铁桶阵,一个专为吞噬国民党援军而设的死亡陷阱。蒋介石和杜聿明让他去撞的,就是这堵铜墙铁壁。
“报告!”情报处长急匆匆走进,脸色凝重,“空中侦察(冒险起飞的一架侦察机)确认,塔山至白台山一线,共军防御工事极为严密,纵深达数公里。高桥、塔山堡、白台山等要点,均发现大量新构筑的炮兵阵地和重机枪火力点。侦察机还遭到地面猛烈高射火力袭击。”
“报告!”通讯参谋跟进,“监听站截获共军电台通讯,信号密集,调用代码频繁,显示其塔山防线已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并破译少量低级密码,内容为督促各部加固工事,储备弹药,准备抗击我军大规模进攻。”
“报告!锦西方向内线传来消息,侯镜如的‘东进兵团’(由华北增援部队组成)先头部队已抵达葫芦岛,但行动迟疑,并未立即向塔山发起攻击,似乎在等待我军行动。”
一条条情报,塔山,已成虎口。任何向那里的正面进攻,都将是自杀行为。
“杜长官急电!”机要秘书送来最新电文,语气急促,“询问我东进兵团何时可完成集结,发起对塔山的总攻?锦西侯长官部已多次催问,委座亦十分关切!命你部克服万难,尽快东进,与侯部东西对进,会师塔山!”
蒋介石和杜聿明在千里之外,根本无视前线的残酷现实,只知道一味催促进攻。
楚云飞接过电文,扫了一眼,随手扔在桌上。他走到窗前,望着东方阴沉的天际线,看到塔山阵地上那森严的壁垒和共军士兵警惕的目光。他知道,不能再拖延了。再按兵不动,杜聿明甚至蒋介石可能会直接越过他,指挥新六军和五十二军行动,那时局面将彻底失控。
“回电杜长官,”楚云飞转过身,“职部连日督促,新六军、五十二军主力已大致集结完毕,我本部亦完成战备。然塔山敌情严重,工事坚固,恐非旦夕可下。为慎重计,职拟先以有力一部,向塔山方向进行威力侦察,摸清敌防御虚实,再定总攻部署。攻击时间,初步定于十月二十三日拂晓。请长官敦促锦西侯部,同时发力,以收夹击之效。”
这是一份典型的“楚云飞式”回电——既表明了“积极行动”的态度,又强调了“困难”和“需要侦察”,还将皮球踢给了锦西的侯镜如。
“孙大勇!”楚云飞沉声下令。
“到!”
“命令你亲率第一支队(加强团),配属师属炮兵一个营,立即前出至绕阳河东岸的茨榆坨一带,建立前进基地。任务是:对塔山方向实施战斗侦察!多派小股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火力要猛,动静要大,但接触要浅!不准孤军深入!重点是查明敌前沿阵地兵力、火力配系,特别是炮兵阵地位置!遇到敌坚固抵抗,立即后撤!我要的是情报,不是尸体!明白吗?”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孙大勇心领神会,这是要“雷声大,雨点小”。
“小陈!”
“到!”
“立即草拟详细的‘东进兵团对塔山地区攻击计划’,上报沈阳。计划要做得‘天衣无缝’,包括炮火准备、步兵突击、预备队使用等,看起来像模像样。同时,秘密通知我们在新六军、五十二军的联络人,让他们向上面‘反映’部队疲劳、补给困难、需要休整等情况,制造阻力。”
“是!”
“另外,”楚云飞压低声音,“通过绝密渠道,设法让塔山那边的‘朋友’知道……我们‘奉命’东进,但‘步履维艰’,‘无意’死磕……”
命令下达,楚云飞的“东进兵团”终于开始了象征性的“东进”。前锋支队,浩浩荡荡开至茨榆坨,随即派出数支侦察分队,在炮火掩护下,向塔山方向进行试探性攻击。枪声、炮声在辽西走廊上空响起,打破了死寂,但进攻的规模有限,一触即退,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表演。
塔山方向的共军,似乎也心领神会,对楚云飞部的“进攻”反应“激烈”却“克制”,用密集的火力“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但并未组织大规模的反击。
塔山,这座小小的丘陵,就这样成为了国共双方近百万大军战略博弈的一个焦点。一边是誓死坚守、关门打狗的钢铁防线;一边是虚张声势、避实就虚的无奈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