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551章 防灾备荒之法

第551章 防灾备荒之法(1 / 1)

第551章 防灾备荒之法

听完汪大渊为创建据点所作的那些铺垫,鲁锦立刻对其夸奖了一番,然后跟他们商量具体办法。

首先目前的情况是,能够执行远航跨洋任务的船少,明年的航行除了远望号之外,鲁锦最多再给他们加一艘74炮战列舰,这是除了远望号之外,体型最大,载货量最多的船。

然后明年还要优先满足香蕈港的补给须求,现在香蕈港的奴隶太多,内核汉人太少,这种人口结构不太稳定,明年至少要给他们再补充三百个汉人移民,还有杨惠点名要求的各种牲畜,比如猪、羊这些养来吃肉的,还有大型役畜,鲁锦选择优先运驴。

毕竟民间素来就有‘铁驴、铜骡、纸马’一说,马匹太过娇贵,恐怕经不起这么长距离的跨洋运输,而驴就很皮实了。

再加之华北的驴体型很大,甚至不比蒙古马小,不论是用来骑乘,还是拿来拉车,都可以胜任,至于耕地的话,反正有奴隶,暂时也不用汉人耕地

这样算下来,光是三百汉人移民,以及那些牲畜,几乎就把远望号装满了,毕竟远望号还要带去大量的铁器和各种商品,方便香蕈港继续和土人贸易,如此一来,就只剩下一艘74炮战舰可以执行创建据点的任务,这很明显是不够用的。

鲁锦想了想才说道,“如果两条军舰一起去的话,你们应该碰不到什么敌人,这样船上的炮手就可以少带一点,多带些移民,这样的话,远望号只需要五十个水手,一百名士卒就可以,然后再带六百移民,和上次的总人数差不多。

“另一艘炮舰也可以按这个配置,三十名水手,八十名士兵,六百名移民,如此一来,按照三百人一个据点,你们至少能建四个据点。”

汪大渊却提醒道,“陛下,不能这么算的,我们上次能用三百人创建据点,那是因为靠着阿兹特克国的土着,那里有商贾,有集市,有粮食,有劳动力,什么都是现成的,而我们带的货物又多,缺什么直接跟土人购买就行了,但别的地方不一样。

“比如在金川(旧金山)或者寓渚矶(洛杉矶)创建据点,那就更加困难,那里什么都没有,当地的土人连种田畜牧都不会,想买些什么都买不到,劳动力也没有,开荒、种田、建房子,都只能让移民自己干,恐怕第一年都没坚持下来,就累死饿死了。”

“”鲁锦顿时一阵沉默,不过汪大渊说的确实有道理,是自己想简单了,于是他又说道,“先生言之有理,那对于创建新据点,先生还有什么建议?”

汪大渊当即道,“如果还是在中黎洲建据点,那倒是比较简单一些,那边毕竟有成规模的土人城镇可以依托,我们只要带足了货物,想买什么都能买到,这对刚过去的移民立足十分有利。

“而如果是在稍远一点,比较偏僻的地方创建据点,比如金川,寓渚矶这种地方,臣觉得最好还是在黎洲留几条船最好,这样就可以从老据点抽调人手,还可以从香蕈港购买奴隶,运到新据点帮忙开垦建设。

“而我们只需要从大明运去足够的货物即可,让黎洲的据点自己发展,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再由陛下派遣可靠的官员负责管理,先期只创建几个据点肯定是够用了。”

听到这话,鲁锦总算是明白为什么会有三角贸易存在了,海外殖民的初期,殖民点对劳动力的须求实在是太大了,只说开荒种田建房子这几条,连维持基础的生存都困难,这时候又没有各种工程机械,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奴隶最好用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第一批拓荒者,如果已经创建了城镇,再继续移民反而容易了。

想到此处,鲁锦瞬间冒出一个想法,要不要搞太平洋三角贸易,把高丽人、越南人卖到黎洲当奴隶,但是下一刻他自己就把这个想法掐灭了。

先不说高丽和越南还没打下来,单说贸易这一块,有须求才会催生市场,原历史上美洲购买黑奴的主力是农场主,问题是黎洲现在连农场主都没有,把奴隶运过去卖给谁?想做这门生意,总要先把第一批农场主送过去

鲁锦暗自摇了摇头,然后才说道,“那就这样,人员还是按刚才说的配置,明年带去的1200移民,其中三百分给香蕈港,另外九百人,你在中黎洲地峡(巴拿马)那里,挑选个合适的地方,再新建一个据点,尝试沟通两洋,另外也是为之后开发印加做准备,檀州的据点明年暂时就先不建了。

“然后是澄州这边,澄州毕竟离着中国比较近,没必要用远望号这样的船只来负责,朕可以再调几条福船,载着移民跟你们一起去澄州,然后福船就留在那里,不跟你们一起跨洋,这样就能在澄州快速创建起据点了,如果缺什么,也可以就近回中国采购。”

汪大渊当即点点头,“陛下这个安排好,要是这样的话,臣建议直接在澄州开辟三到四个据点,西岸的札幌这里放一个,澄州东面这里有条河流的入海口(带广市大树町、广尾町),这里既有港口,又河流密布,方便开垦田地,也可以补给淡水,适合当作出发基地,可以在这里也放一个。

“然后在澄南湾(内浦湾)这里,也可以放一个,这里距离札幌比较近,又是整个澄州岛唯一一个大型海湾,方便停舶船只,或者在最南边(函馆市)这里建一个据点也行,这里也有一个天然港口,虽然不是很大,但这里位置重要,对面便是倭国的陆奥湾,在这里建据点,将来肯定用的上,也方便我们在澄州岛两侧往来时,可以在南边这里休整。”

鲁锦看着汪大渊在地图上做的标记,点了点头说道,“先生挑选的位置确实不错,朕会考虑的,只是这经营澄州的事,恐怕还得挑个可靠的人选才行。”

汪大渊轻轻点了点头,并没有接话,他只负责航海,以及给鲁锦提供经略海外的意见,至于人事任命这种事情,他就不掺和了,鲁锦也没跟他多说。

接下来鲁锦又问了张潮、王纵等几个远望号军官的情况,然后当场给王纵升了一级,让他去做新舰的舰长,明年驾驶新舰跟随汪大渊一起去黎洲,并嘱咐几个军官多历练多学习,尽快掌握远洋航行的技能,将来也好独当一面,张潮等人自是连忙答应。

做好明年的安排之后,几人这才告退离去,而鲁锦看着几人的背影离开后,坐在桌子后面发了一会呆,突然对门口的侍卫李定邦问道,“定邦,禁卫第一师是不是驻扎在辽东?”

李定邦闻言连忙进殿说道,“回禀陛下,禁卫一师的确是在辽东驻扎。”

“传朕旨意,调禁卫第一师先登团指挥使,丹阳伯朱重八回京述职,其职位由先登团副官接任,收到圣旨后即刻动身,不得有误!”

“是!”

李定邦答应一声,立刻安排人去拟旨传令。

而鲁锦这时也站起身来,走到殿门口心里暗道,陈友谅被朕打发去开拓南洋,你朱重八就去替朕开拓北海道吧。

“摆驾,去内阁。”

片刻之后,鲁锦来到内阁,李善长等人早就等在了这里,今天还有一场小会要开,主要议题有两个,新作物如何推广,那一千多万两金银如何处理,怎么花?

冯国用早就打好了草稿,等鲁锦落座之后立刻说道。

“陛下,臣以为新作物的推广,最好依托于内卫军体系,内卫军在各府州县都设有官田(官办农场),而内卫军又采用征兵和退役轮换制度。

“每一名内卫士卒都来自当地的各个村镇,只要他们在服役期间学会种植新作物,便可以带着种子回到家中自己种植,这样一户带动十户,用不了几年,新作物便可普及到大明的各个府县。”

新作物的推广很明显是民政问题,冯国用身为武相,却要用内卫军来负责新作物推广之事,很明显有点争权的嫌疑,但在场的几人却都没说什么,因为内卫军这个体系确实很好用,很适合做这件事。

内卫军来自各个村落,主要在自己家乡的县里服役,几乎不用出远门,采用三年义务兵役制,第一年要进行基础的军事训练,以及文化学习。

第二年在官府各个地方执勤,比如看守城池,要点巡逻,维护治安,监督工程,看守监狱,协助警务局抓捕要犯等等。

第三年要在官营农场里屯田,负责协助当地学校组织农训和军训,还要选修一门技术手艺,如木匠、铁匠、养殖等等,然后第四年就可以退役回乡了。

因此按照这个安排,每一届的内卫军新兵都要在官营农场里至少待上一年,这样他们在官办农场里学会新作物种植之后,退役回家立刻就能在自家田里种植,对于推广新作物来说非常方便,毕竟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深入村镇基层,皇权下乡的组织!

冯国用这时又说道,“依托内卫军的官田推广种植,还有一个好处,臣昨天大致了解了一下土豆和番薯的种植方法,这土豆还好说,宜菜宜粮,久食也没什么问题,推广不是难事。

“但博望侯这册子上写的,番薯久食烧心,只能算是杂粮,并不适合长期食用,拿来备荒救急倒是个好东西,叶子可以当菜,番薯可以解饥。

“而这番薯又是靠扦插秧苗种植的,这种种植方式就决定了,如果一个地方发生了灾荒,最好本县立刻就能拿出足够的番薯秧苗,以供当地百姓补种番薯,以此度过灾年。

“也省的象以前一样,稍微出点灾荒,百姓就要大量逃荒,一来流民本来就有危害,被有心之人稍加鼓动说不定就会扯旗造反,二来就算没造反,一群流民到处乞讨,最后落得个人吃人的后果也不好。”

在场众人闻言全都不禁点了点头,就连鲁锦这个皇帝也不例外。

天灾在任何时代都是无法避免的,哪怕有高科技的现代也不例外,这个鲁锦还是心里有数的,现代拥有那么厉害的高科技,和强大的工程能力,也只能说在防灾减灾,降低损失上下功夫,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灾害的发生。

所以怎么在天灾来临的时候尽可能的降低损失,稳定社会秩序,这就是他们要做的事情了,而土豆红薯,无疑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备荒之物。

冯国用继续说道,“那么想要做到让每个县都长期保有大量的番薯秧苗,就得保证每年都有一定的种植面积,这种事交给内卫军的官田就再合适不过,一旦地方发生饥荒灾害,直接从官田取秧苗发给百姓补种,还可视灾害范围,从周边没灾荒的府县官田里采集番薯秧苗支持。”

众人闻言再次点了点头,李善长也在一边补充道。

“关于防灾备荒这一点,其实朝廷可以更强硬一些,等新作物推广开后,强制要求每一户百姓至少要种植一亩地的番薯。

“昨日的宫宴上,百官也都品尝了这番薯的味道,这番薯拿来煮粥,味道还是不错的,很甜,每户只种一亩地番薯的话,几千斤完全可以自己吃掉。

“平时没有灾荒的时候,就自家吃,一旦遇到灾荒,便可自行采集番薯秧苗补种,毕竟还有句话叫做‘人助不如天助,天助不如自助’,防灾备荒这件事,除了官府出力外,百姓也要积极自救才行。”

鲁锦闻言也点了点头,觉得两人的建议都很靠谱,至于强制每户农民都种一亩番薯这个事,其实也不太难。

首先原历史上老朱就下过让百姓每家必须种棉花的命令,有先例在前,二来也不要小看了这个时代的古人,对填饱肚子的执念,鲁锦毕竟是现代人,没尝过饿肚子的苦,而现在这些大明的百姓,他们可是真见过饿死人的,而且恐怕很多百姓一直就没真正吃饱过。

先不说红薯那夸张的产量,本来就能填饱肚子,就算只是拿来备荒,其实也根本不用朝廷强制督促,可不要小看了古代百姓的危机意识,他们比谁都重视备荒这件事。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他发癫,她贩剑,恋综画风被带偏 数学教授重回日常 威震天下 混账徒儿,你敢觊觎为师 官运,挖笋挖出个青云之路! 我有:超级空间戒指 穿越古代姐独挑大梁 你信仰的古神是一只水母? 剑仙的现代生活 高武,被女帝狩猎,护道人你也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