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收获巨大的一年
正在崔哲好奇那钟声是什么时,就见街上有几个孩童一蹦一跳的走过,一边蹦跳,一边还随着那钟声的曲调唱着一首诗。
几十秒的钟声很快结束,那群孩童也蹦跳着消失在街头,一行随同的赵致轩这才解释道。
“哦,那是城东的金陵学宫新建的钟楼,高近二十丈,里面装了一台巨大的机械自鸣钟,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每个小时的整点时分,都会有一次整点报时,到点的时候大钟就会自动敲响,敲出来的便是这首曲子。”
“到点就会自动敲响?难道不是人力来敲的吗?”崔哲顿时觉得有些神奇,大明的工匠真是巧夺天工啊。
“当然不是,若用人敲,那还叫什么自鸣钟,只需隔几天给大钟上一次弦即可。”
崔哲想不出那是个什么样的机关结构,但一定很神奇就对了,不过他又问道,“那这首曲子很有名吗?竟然连京师的孩童都会跟着唱和?”
“那当然,这首曲子名叫‘十二月调’,是江淮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的民间歌谣,黄梅戏孟姜女里面便用的这个调子,别的地方不讲,就安徽、江苏、浙江三省而言,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然连孩童都会跟着唱和。”赵致轩当即介绍道。
“原来如此,那我能不能去参观一下那座钟楼?”
“钟楼在东城外的学宫内,那里如今还是一片工地,为了使者的安全着想,还是不要贸然进入的好,不过远远的看一下钟楼倒也无妨。”
“那就有劳赵署丞了。”
“使者请。”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城东的大工地附近,远远的就能看到那座高六十多米的巨大钟楼,钟楼形制仿汉朝阙楼样式,四面砖砌,上面是歇山顶屋顶,靠近顶部的位置四面各安装了一面大钟,离着很远都能看见上面的指针,初次看到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历史上朱棣在南京大报恩寺建造了一座七十多迈克尔的琉璃塔,建成之后立刻成为南京的地标性建筑,无数中外使臣来到南京,都要到大报恩寺打卡,更引得许多外国使臣前来参拜,绘画,甚至是回国仿造,这座琉璃塔一直到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才被战争毁去。
鲁锦当然对建造佛塔没什么兴趣,但建几座钟楼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在搞工业的情况下,钟楼、座钟、手表这东西,或者说精确的计时设备,就更需要普及。
不仅学生上学需要精确的时间,工厂开工也需要精确的时间,铁路和火车更是离不开精确的计时设备,否则先不说铁路运营的事,就说百姓赶火车,若是没有精准时间,会出现多少误车的现象,总不能就因为你一个人晚点了,火车就停在站里等你吧?
每列火车几点几分发车,那都是需要精准调度的,其中一列晚点,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时候如果因为大量乘客没有精确时间而导致误车,那整个铁路调度系统还怎么搞?
许多现代人觉得常见的科技和社会运行规则,其实很多都是被火车的调度须求给倒逼出来的,比如电报就是,历史上就是先有的火车,后有的电报,还有钟楼,英国为了让乘客不会晚点,就在各个城市建造了许多钟楼。
还有电报这玩意,正因为刚开始的铁路系统急需一种实时的通信工具配合调度指挥,所以才催生出了有线电报,继而从最早的指针式电报,到后来的莫尔斯电码,最后到无线电。
而‘准时’的生活方式,更是工业化社会的运行基础。
当然,鲁锦因为有‘先知’的条件,他自然可以不按带英的工业流程来,对他来说,火车和电报谁先谁后还是没准的事,纯看那些理综班学生学习的进度
而眼前这座鲁锦搞的六十多米的钟楼,虽然远不如朱棣那个七十多迈克尔的琉璃塔那么华丽,砖砌的外表看起来十分朴素,但这座钟楼却科技感十足,不仅能自行运转,还能整点自动报时,堪称这个时代的顶尖黑科技。
崔哲离得远远的盯着那钟楼看了一会,发现那表盘上的指针果然在不停运转,又向赵致轩请教了这钟表的读取之法,还听说这种表盘乃是陛下亲手设计,就连里面的机械结构,也出自公输氏的机关术,顿时让崔哲惊为天人。
不仅大明皇帝厉害,大明的工程建造能力同样让崔哲佩服不已,大明才刚刚驱逐元虏,建国三年的时间,就已经能建造这样的建筑了,而他们高丽呢?
其实赵致轩还有没说的,他还听说建造这座钟楼的时候,那位昏徳侯,也即被陛下俘虏抓来的元顺帝小铁锅,也有参与设计和建造,只不过他没亲眼见过罢了。
但实际上这还真不是谣言,建造这座钟楼的时候,元顺帝小铁锅确实出力颇多。
这货被鲁锦抓回来之后,刚开始整天徨恐不安,天天怀疑鲁锦什么时候就要杀了自己,但是并没有,鲁锦不仅没杀他,还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让他去钟表厂当工程师。。
到了钟表厂之后,他又学习了现代钟表原理和制表技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玩自鸣钟,各种航海钟、摆钟、座钟、自鸣钟、怀表、手表,都被他玩了个遍。
听说现在还在自学数学和几何,还跟工匠学习了机床和机加工,一头扎进位表的海洋无法自拔
其实他有这种表现也不奇怪,因为只有沉迷于制表技术,他才能暂时忘记自己是个亡国之君,是阶下囚的身份。
甚至这两年多过去,他还有些感激起鲁锦来,作为一个曾经的皇帝,小铁锅自然知道靖康耻之后,宋徽宗被俘后的惨状,和宋徽宗相比,鲁锦好歹没有天天羞辱他,还给他安排了一份很符合他胃口的工作,这已经算是十分仁慈了。
另一边,就在高丽使者望着那座钟楼叹为观止的时候,与此同时,建戛纳中心的大明皇宫里,一场皇帝和文武重臣之间的茶话会也在进行,临近年关了,朝廷也需要进行年终盘点,并对明年的工作做一些提前安排。
这不盘不知道,细细梳理了一下,才发现大明建国第三年的一年时间里,可谓收获巨大。
领土方面,国内的北方在持续向河套、漠南(锡林郭勒)、辽东进行移民,虽然领土面积未曾向北扩张,但现在已经实控了前套和后套地区,漠南和辽东因为人口增多,朝廷在北方的统治也更加稳固。
而在南方,继去年收复福建和两广三省之后,今年又成功收复了贵州和云南两省,虽然云南暂时还在打,有些地方小土司暂时还未平定,但彻底平定云南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无非时间早晚而已。
海外方向,随着年初的第一批移民抵达澄州(北海道),进行军事屯垦,目前可以很肯定的说,北海道已经被大明实控。
南洋方向,随着陈友谅上半年的持续用兵,大明如今已经控制了苏拉威西岛全岛,南洋中心最大的岛屿加里曼丹岛,也被大明控制了东南大半局域,几乎和后世印尼在该岛的领土面积差不多大,并在上面开府设县,移民屯垦,创建了稳固的实际政权。
这些南洋的土地,也已经成为大明事实上的囊中之物。
至于美洲方向,那些暂且不提,只不过在巴拿马新增了一个殖民据点而已,远远算不上控制。
目前国内的传统领土,也就南边的交趾,西北的甘肃、青海、乌斯藏、西域这些地方暂时还未拿下而已。
不过鲁锦对此并不着急,他准备在军改之后,组建更多的骑兵,然后再去攻打西北,暂时先收回兰州和宁夏,移民屯垦一拨,再继续向青海推进,等打到了青海,大明才有深入高原雪区的前进跳板,到那个时候,再对乌斯藏下手也不迟,到时不论是招抚还是军事进攻,都会方便很多。
至于西域,鲁锦暂时就更不着急了,从国防安全上说,现在占据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亦力把里)并不算是敌人,反而他们和漠北蒙古才是仇敌,在原历史上,东察合台汗国就一直和北元不对付,还和大明走的很近,东察合台汗国也一直向大明朝贡,算是大明的藩属国,双方从未发生过矛盾。
从军事占领方面来说,进攻西域也非常困难,不是说有多难打,而是后勤供应不上。
现在别说西域,整个陕西全省才特么四五十万人口,还没南京一座城的人多,宁夏和兰州,几乎就是无人区,河西走廊那边更是连个会说汉语的都找不到,嘉峪关往外就更不用提了,这种情况下,想远征西域,沿途连粮草都供应不上。
历史上大明一直未能收复西域,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大明光是恢复陕西、甘肃、宁夏、河西走廊这一块的传统‘汉语地区’就已经很难了。
后世的清吹动不动就拿清朝收复新疆说事,这就是典型的吃了第五个烧饼吃饱了,所以前面四个都等于没吃一样。
他妈的明朝持续几百年的往西北移民,恢复了西北的汉语局域,要是没有这些人口和粮食打基础,清朝拿什么去打西域,它连粮草都送不过去,更别说打准格尔这么个只有几千兵的垃圾玩意儿,和通泊一战还差点被人家打到全军复没,然后京城八旗家家挂白幡的神操作,丢人现眼。
从经济角度来说,现在的西域对大明来说也是个赔钱货,那就是个深不见底的大坑,打下来也只能持续不断的投入,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收入,所以鲁锦并不急于收回西域,现在不如好好积攒人口和财富,还有技术,等以后有了钱,有了人口,有了技术,再玩命往西域砸资源也不晚。
至少要等将来陇海铁路(从江苏连云港到陕西宝鸡)修通了之后,甚至要把铁路修到兰州之后,到时再打西域,至少会比现在容易的多,而且有了铁路,往西北大规模移民也更加方便,经济开发的速度也会更快。
工业建设和工程建设方面,今年新建了四个造船厂,但大多都只建成一半,也就是暂时只挖出一个船坞,明年还要再挖一个,这样才能同时建造两条军舰。
另外今年一年的时间,大明又下水了六条军舰,其中南京的龙湾船厂新造了两艘74炮的三级战列舰,福建福州船厂造了三级四级各一艘,广州船厂造了一艘四级巡航舰,辽宁大连船厂也造了一艘四级舰,山东福山(烟台)则是一艘都没造出,主要是木材不够的问题,再加之工匠不熟练。
福建和广州之所以造的快,是因为当地本来就有大量的造船老匠人,当地又不缺木材,还有朝廷这边派过去的技术指导,因此才比北方造的快些,辽宁今年能造出一艘,则纯粹是朝廷的支持力度比较大,支持过去的匠人多,长白山又不缺木材,山东则是木材和人手都缺,才拖了五个造船厂的后腿。
针对这个情况,鲁锦已经下了命令,明年从福建迁移一些造船工匠,去支持山东和辽宁,福建本来就土地稀少,工匠移民过去之后,还可以给家人分田,因此已经有不少人报名。
然后是在建的四处工厂,金陵兵工厂建筑已经竣工,目前正在调试设备,进行试生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就可以开始量产五二式线膛击发枪。
城南的金陵机器厂主体建筑也已经完工,就是那种老式的红砖厂房,不过设备方面还比较简陋,暂时只有一个机加工车间,几十台各型机床,使用蒸汽动力带动,虽然发展缓慢,但也不用太过着急,因为这个机器厂本身就是造各种重型设备和机床的,缺什么今后自己慢慢造就是。
然后还有当涂铁厂那个年产五万吨生铁的高炉,暂时还在设计和备料阶段,还未正式开工。
最后便是长江口北岸,海门县的化工厂,主要生产三酸两硷和氯化工制品,目前也还在建设和设计阶段。
大型工程建设方面,目前主要是两所学校,鲁锦原来的楚王府,被拆掉搬迁之后,留下的城中心那片空地,被改建成了皇城小学,如今已经建成了三层教程楼,就等明年封顶,然后装修一下即可投入使用。
另外就是城东的金陵学宫,预计还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全面竣工,不过学宫西面的三栋理综教程楼,最多还有一年即可完工。
这些工程和工业建设方面的东西暂时急不来,不过朝廷财政收入和经济方面,目前已经看到了好转的曙光。
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总数,分粮食实物收入和现金两项。
全年粮税收入总额2400万石,并还在持续下跌当中,这主要是移民造成的影响,因为新迁过去的移民,三五年之内朝廷是免税的,而已经编户齐民的地区,还在持续向人口稀少的地方移民,因此一边持续减少,一边又收不上来的情况下,粮食赋税降低也很正常。
这一项至少要五年后,那些移民陆陆续续开始交税,才能看到好转的情况。
另外现金收入方面,全年总计收入2370万2552两,共分为四个方面,其中食盐直销1427万两,海关市泊司的关税42万1720两,国内的工商企业所得税28万6732两,汪大渊今年从黎洲弄回来的金银,被列为海外黎洲专项收入,872万4100两。
这个财政收入虽然不算多,但和原历史上老朱的大明相比,那已经是好得多得多了,而且明年还有继续增加的希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