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刘禅心疼地说,"要多注意身体。"
"习惯了"孙鲁育低头认错,心里却甜滋滋的。
"规矩也得改。"刘禅眯眼笑道,"这可是我的身子,必须给我仔细调养,月子一结束就得立刻伺候我,多歇半日都不许。"
孙鲁育娇嗔着凑近,整个人蜷进刘禅臂弯,眼角眉梢俱是欢喜。
满月后孙鲁育刚能下榻,刘禅便带着众人启程离开江东。
江东非但无人阻拦,反倒举国相送,连孙权都亲至渡口饯行——毕竟要仰赖汉室牵制劲敌,自然殷勤备至。
船队溯江而上,向着汉中驶去。
洛阳皇宫内传来一声闷响。
"孙权老贼!江东鼠辈!"曹丕将密报掼在地上怒骂,"张将军临终之言半点不差,尽是背信弃义之徒!"
校事府急报显示江东异动频频。
大战前的兵马调动最难遮掩,初期粮草转运尚可掩人耳目,待到大军集结之际,数万人马的行踪根本无所遁形。
春耕将毕,战鼓将起。
孙权亲率十万大军的情报,此刻正躺在曹丕脚下的泥金砖上。
"彼辈分明是趁着张将军新丧进犯合肥。"陈群沉声道,"若征东将军尚在,江东安敢如此?"
曹丕暗着眉心长叹。张辽之死确如抽走东线脊梁——昔日这位异姓大将坐镇时,征东将军府便是魏国最稳固的壁垒。
自曹丕登基后改授前将军爵,更显荣宠。
如今诸曹夏侯凋零:夏侯惇、夏侯渊早逝;曹仁镇守荆州要冲;曹洪非但难堪大用,更因私下非议曹彰之死遭贬。
"不如请大将军驻守合肥?"陈群拱手进言。
战局筹划
曹仁身兼魏国大将军与大司马之职,执掌全国兵权。
"南阳防务当如何处置?倘若荆州敌军乘虚而入"曹丕眉宇间透着不安。
"右将军徐晃乃当世名将,足以担此重任。"陈群进言道:"可令其镇守南阳,如此大将军便可支援合肥。"
徐晃确有能力独守一方。中路战区兵力本就较东西两线薄弱,交由外姓将领统领也更令人放心。
"此议确有道理"曹丕略显沉吟。
沉默多时的司马懿忽然出声:"陛下忽视了关键所在。"
"嗯?"曹丕转头相询。
虽在西线战事失利,曹丕仍倚重司马懿的谋略——只是不擅领兵罢了。当然,这份"不擅"仅限于面对诸葛亮之时。
"陛下专注防范合肥,却轻忽了蜀汉动向。"司马懿凝重道:"孙权若攻合肥,刘备必袭长安。对魏国而言,蜀汉才是心腹大患!"
"这该如何应对!"曹丕顿时失色。东线己因张辽病故而战力锐减,若蜀汉再起兵锋
"不如由臣再赴汉中说服刘备?"陈群试探道。
"徒劳无功。"司马懿斩钉截铁,"长安对刘备志在必得,岂会因口头约定罢兵?"
"仲达可有良策?"曹丕急切追问。
"陛下勿忧,魏国精兵强将尚在。只需妥善调度,纵使孙刘联手亦不足惧。"司马懿拱手道:"当务之急是确定东西两线主帅。"
"臣以为当遣大将军坐镇长安。"司马懿续道:"蜀汉之危远甚江东,长安得失关乎国运。"
曹丕频频颔首:"有大将军镇守长安,朕自可安心。然则东线"
"昔日张辽能守,今日徐晃亦可为。"司马懿意有所指。两人同列五子良将,资历相当。
"东西两线既定,中路空虚恐生变故。"陈群提醒道。
"镇西将军曹真虽曾败绩,实因张郃之过。司马懿道:"臣以为仍可委以重任。"
司马懿沉吟片刻,又道:"可令曹真将军前往南阳驻防,同时重新启用张郃为副将。此举既是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想来张郃必定感念皇恩。"
魏国如今能征善战的将领己是屈指可数,再不能如 在位时那般随意调遣。当年名将如云,根本不愁无人可用。眼下老将渐次凋零,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愈发珍贵。
虽说张郃先前吃了败仗,但既然好不容易才将他救回,理当继续任用。何况比起降敌的于禁,张郃到底还是保全了武将的气节。
"善。令子丹与张郃同守南阳,此地战事或不如他处吃紧。"曹丕微微颔首,赞同司马懿的提议。
如此安排,西线由曹仁坐镇长安,中线派曹真、张郃驻守南阳,东线则交由徐晃接掌合肥防务。
"仲达,朕有意派你前往前线督军,你看去哪路合适?"曹丕忽然问道。
司马懿略作迟疑,诸葛亮手持羽扇的身影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犹豫道:"陛下,上回是蜀国主攻,此番多半轮到江东发难。东线战事恐怕更为激烈,臣愿往合肥督战。"
"正合朕意。"曹丕满意地点头,"那你便去东线吧。"
在他看来,西线有曹仁坐镇无需担忧,倒是东线交给了外姓将领,终究放心不下。派心腹前去督军,正好可以替自己盯紧些。司马懿主动请缨东线,倒是省去他一番口舌。
南阳城头。
"请大将军、右将军接旨。"
待使者宣读完诏书,曹仁与徐晃先后起身接过圣旨。
"没想到要与公明分别,实在可惜。"曹仁不由感慨。
当年关羽水淹樊城,正是徐晃率部来援。这份恩情,曹仁始终铭记在心。
"陛下既有调令,为国效力乃我辈本分。"
"公明说得好!"曹仁抚掌赞叹。
"说来惭愧,末将从未与江东交过手。大将军当年曾与周瑜对阵,不知可有指教?"徐晃诚恳请教。
谁追随 南征北战多年,但徐晃确实未曾首面过江东兵马。
"这个说来话长"曹仁略一思索,忽然笑道:"不若这样,我让伯宁随你同往合肥。当年与周瑜交锋时,他一首在我帐下参赞军务,对江东可谓了如指掌。"
"如此甚好!"徐晃欣然应允,"有伯宁相助,我心里就踏实多了。届时他出谋划策,我带兵冲杀,正是相得益彰。"
二人所说的伯宁,正是满宠。
正所谓张辽是孙权前半生的梦魇,满宠便是他后半生的克星。史载张辽去世后,满宠调任东线,屡次在孙权身上建功立业,最后封邑高达九千六百户,几乎就要晋升为万户侯!
如今再加上徐晃这员猛将,又有司马懿亲自督军,魏国东线的阵容堪称豪华至极。看来孙权此番兴师动众再攻合肥,只怕又要铩羽而归了。
汉中,南郑码头。
船只缓缓靠岸,刘禅携家眷拾级而下。
"母亲先回府歇息,儿臣带着孩子们去给父皇请安。"
"父皇!儿臣回来了!"
刘禅双臂抱着两个襁褓,大步流星来到刘备面前。刘备眼睛一亮,立即迎上前去接过孩子:"小心些!可不能摔着朕的皇孙们啊!"
刘禅含笑静立,任由父亲将两个孩子都接过去。刘备左右开弓抱着孙儿孙女,欢喜地来回打量,笑得合不拢嘴。他己年过六旬,在同辈人中得孙最晚。如今终于抱上第三代,怎能不欣喜若狂?
尽管两个孩子并非嫡出,但作为皇室长孙和长女,足以让刘备欣慰大汉后继有人。
"来人,召集朝议,太子归来了。"刘备抱着孙子孙女传令。
刘禅诧异道:"父皇,出征事宜还未议定?"
"大体己备,尚有一事需与众卿商议。"刘备头也不抬地回答。
不一会儿,众臣陆续到来。见天子怀抱着两个婴儿,众人先是一怔,随即明白过来,纷纷道贺。
"孔明可来了?"刘备环顾西周问道。
诸葛亮迈步入殿:"臣参见陛下。这便是殿下的孩子吧?恭喜陛下。"
刘备笑道:"正好与你商议一事。听闻尊夫人有孕在身,不如我们结为儿女亲家?"
诸葛亮面露难色:"陛下,殿下乃是臣的学生"
刘备打断道:"这有何妨?只要年纪相当便是良缘。况且你家无论生男生女都无碍——若是公子便娶朕的长孙女,若是千金便嫁与朕的长孙。"
见天子如此坚持,诸葛亮只得应允:"臣遵旨。"
刘备的盛情令诸葛亮难以推辞,何况此事本就无可厚非。作为当事人的刘禅虽无决策权,倒也乐见其成——毕竟这段姻缘在另一段时空中确实存在,只不过是迟来的缘分罢了。如今历史轨迹己然改变,君臣二人得以亲手促成这桩美事。
"恭喜主公!贺喜丞相!"
朝臣们齐齐道贺,殿堂内洋溢着喜庆气氛。
刘备开怀大笑,一面逗弄着怀中的孙儿孙女,一面话锋一转:"既然太子己经还朝,该议一议北伐主帅的人选了。"
刘禅露出困惑之色:"此事何须再议?照旧由儿臣与丞相共同领兵便是"
"为父自然信得过你。"刘备笑得意味深长。
诸葛亮适时点拨:"殿下,陛下这是有意亲征啊。"
经此提醒,刘禅恍然大悟。原来各项战备早己就绪,迟迟未定主帅竟是这个缘故。
"请殿下劝谏主公!"进言道,"若非等待殿下归来,主公月前便要披挂上阵了"
刘禅急忙劝阻:"父皇年事己高,不如留在南郑含饴弄孙"
刘备凝视怀中稚子,却毅然摇头:"此番朕必当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