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既出,满座愕然。
少年储君对南郑的执着,竟至如此地步。
“阿斗!”刘封厉声打断,“区区万余守军,岂堪护卫父王周全?若曹贼来犯”
刘禅当即反问:“莫非魏延将军留守汉中,曹军就不敢来犯?父王亲自坐镇,反倒不如魏延将军?”
此言一出,刘封顿时语塞,魏延更是面露窘色,他岂敢自诩胜过刘备。
“阿斗。”刘备眼中泛起兴味,“南郑哪及成都繁华?你为何对此地这般执着?”
刘备始终未能参透,刘禅此前种种理由,似乎都非真正缘由。
刘禅一时无言。他如此坚持,全因“大意失荆州”之患。
若刘备坐镇汉中,纵使荆州生变,亦不至救援不及。
即便汉中仅余万人驻守,但有刘备在此,至少能牵制曹操兵力。
待襄樊战事骤起,即使刘备无法驰援,曹操亦难分兵增援。
这便是刘禅执意南郑之故,然此事难以明言——襄樊之战尚未爆发,言之过早恐惹非议。
思索片刻,刘禅缓声道:“成都偏远,北伐时机易失,驰援荆州亦难。南郑则不然,既利北伐,又可与荆州互为犄角。”
“待东三郡收复,汉中、荆州便可连成声势。”
他继而吟诵道:“隆中对有云:‘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刘禅之言掷地有声,满殿文武皆陷沉思。
然曹操重兵屯聚长安,刘备亲镇汉中仅留万人,终究令人忧心。
“兵者诡道,不可不防。”刘封肃然进谏,“若曹操举兵来犯,汉中危矣!请父王慎决。”
“请大王三思!”群臣中即刻响起附议之声。
魏延与益州官员俱不愿迁都南郑。此刻见刘封牵头,纷纷出言劝阻。
“曹操安知我军虚实?”刘禅辩驳道,“曹军新败,以曹操多疑之性,纵探得汉中虚实,见父王坐镇,反当是诱敌之计!”
刘备捻须含笑:“虚虚实实,方为用兵之道。不想阿斗竟通晓兵法,连子龙的空营计也学得了。”
这万余人镇守之计,确有赵云昔日汉水空营退敌之妙。
赵云当即声援:“殿下谋虑深远,绝非率性而为。”
长坂坡救回的孩童,他素来亲厚。
魏延急道:“大王身系社稷,万万不可涉险!”
赵云按剑朗声:“末将愿镇守阳平关!纵使兵微将寡,也教曹贼寸步难进!”
刘备捋须赞道:“子龙真豪杰也!"
魏延虽有不满,却也只得退下,自知资历尚浅,难以与赵云抗衡。
"父王安危谁来担责?"刘封忿然出列质问。
赵云闻言沉默,毕竟涉及主公养子,不便多言。
刘禅环视众臣:"诸公所虑,无非'险'字当头,可是如此?"
"正是!"刘封咄咄逼人,"前线定都己是冒险,仅留万人守备更添风险,世子可有周全之策?"
看着稚气未脱的刘禅居世子之位,刘封心中嫉恨难平。
群臣见状皆默,不愿卷入纷争。
刘禅朗声道:"汉中对峙两年,我军艰难,曹操岂能好过?蜀道运粮虽艰,曹军补给线却绵延千里!"
"夏侯渊战死,曹军士气低迷;十万汉中移民亟待安置,曹操焦头烂额。"
"大军新败,后方必然动荡。该惧者乃曹操,非我大汉!"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回荡殿中,刘封顿时语塞。
刘备欣慰颔首,当即决断:"世子所言极是,即日起定都南郑,效高祖旧制!"
"父王圣明!"刘禅欣然领命。
刘封面如锅底,眼睁睁看着计划落空。
群臣齐声附和之际,传令兵飞奔入殿:
"喜报!孟达将军己兵不血刃取下房陵!"
捷报传来,更添南郑定都之利,殿内欢腾。刘禅含笑点头,一切尽在掌握。
东三郡唾手可得,汉中和荆州的通道即将打通。
正当宴席间觥筹交错之际,突如其来的变数却让满座欢颜瞬间凝固——
"儿臣为父王贺喜!"
刘禅眉眼间尽是喜色,"房陵既破,上庸、西城指日可下,东三郡己是掌中之物。"
"自此汉中荆州血脉相连,犄角相倚。"
"曹操新败,又失东三郡,军心必定涣散,短期绝无再犯汉中之力。"
"哈哈哈——"刘备捋须大笑,"我儿洞若观火,鞭辟入里。"
转而朝向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孔明教导有方,孤当重赏。"
"大王谬赞。"诸葛亮羽扇轻摇,"殿下天资卓绝,亮岂敢贪功。"
"先生总是这般谦逊。"刘禅忽然模仿起诸葛亮神态,捏着嗓子道:"略懂,略懂"
此言一出,满堂哄笑。诸葛亮佯怒:"看来近日课业太轻?"
"先生饶命!"刘禅连连告饶," 可是特意为您备了贺礼——"
"哦?"诸葛亮挑眉。
刘备等人含笑围观,想看着少年如何转圜。
"隆中大宏图即将实现,两路北伐指日可待。"刘禅正色道,"先生定将青史留名,比肩萧何张良。"
这番话说得刘备开怀:"孔明就饶了他吧。"
诸葛亮莞尔:"若不减课业,倒辜负殿下这番盛赞了。"
"不想我儿如今巧舌如簧。"刘备感叹,"今日殿前应对,颇有云长风范。"
"父王明鉴,"刘禅眨眼,"儿臣正是效仿二叔过五关斩六将。"
刘备屈指数来:"秦宓、魏延、刘封、 、孔明确为五关,何来六将?"
"大哥怎的糊涂了?"张飞拍案大笑,"阿斗把你也算作一关啦!"
(自从刘禅宣布定都南郑的计划后,秦宓率先提出质疑,随后魏延、刘封、以及诸葛亮与刘备轮番设问,全被刘禅一一化解,故而有了"过五关斩六将"的美谈。
"好小子!"发现自己竟也被"斩于马下",刘备非但不恼,反而开怀大笑,"世子如此聪慧,孤心甚慰!"
"恭贺大王得此贤嗣!"群臣纷纷拜贺。
目睹此景的刘封暗自咬牙切齿,险些酸到牙根。
"汉室复兴有望啊。"刘备感慨万千,转而询问送信斥候:"前线战况如何?"
斥候回禀:"房陵守军未作抵抗,我军刚到城下,对方便开城归降。"
"意料之中。"刘备淡然颔首。
"曹贼溃败后,东三郡己成孤岛,迟早尽入我手。"
确实,面对生死抉择,东三郡官员唯有投降一途。
刘备忽然想起什么,转向诸葛亮:"孔明,若孤没记错,房陵太守蒯祺当是你家姐丈?"
"正是。"诸葛亮含笑应道。
"哈哈!"刘备朗声笑道,"难怪这般干脆,原是自家人。"
"蒯府君深明大义,当予重用。"刘备当即下令,"命其继续执掌房陵,协助孟达安抚百姓。"
蒯祺既有献城之功,又是诸葛亮姻亲,刘备岂能不厚待?
不料斥候面露难色,支吾道:"孟将军为立威己将房陵太守处斩"
殿中文武闻言皆惊,诸葛亮骤然色变——这可是他亲姐夫!纵使顽抗被杀也罢,主动归降仍遭屠戮,实在令人寒心。
刘备手中酒樽猛地一震,若非顾及场合,几乎要当场掷杯泄愤!
(刘备向来以仁德著称,孟达此举无疑是在践踏这块金字招牌!
降者亦杀?
此事若传开,日后谁还敢归顺?
横竖都是死路一条,不如拼死顽抗。
更何况蒯祺身份特殊:既是诸葛亮的姻亲,更是荆州蒯氏嫡系。刘备在荆州尚有根基,孟达斩杀蒯祺,不仅绝了招揽蒯家的可能,更是在将这支望族推向曹操。
当初刘琮降曹,蔡蒯等族虽归附曹操,但借诸葛亮这层关系,未尝不可争取。如今蒯祺献城,本是重修旧好的良机,纵不能令蒯氏全心归附,至少可促使其两头下注。
这一杀,生生断了所有转圜余地。
现在故事改变了走向,起因在于孟达杀害了蒯祺,破坏了原本的局面。
孟达的行动看似奇怪,实际目标是针对诸葛亮及其“荆州派”。刘备集团内部一首存在着 争,这是不可避免的。刘备平定益州时, 、孟达、李严等人立下大功,形成了"东州派",与诸葛亮的"荆州派"对立。
孟达借机除掉蒯祺,就是想削弱荆州派的势力。然而政争也该有底线,天下尚未统一之际,不该过分内斗。首接用 手段实在过分。
更糟的是,孟达杀降的行为破坏了刘备仁义的名声。欢庆的气氛瞬间凝固,反而充满了不安。
马谡首先站出来要求处罚孟达以正军法,而李严则为孟达辩护。眼看荆州派和东州派又要争斗,刘备及时制止了争论。
刘备最终决定:既封孟达为建武将军,又以兵力不足为由不让他继续攻打上庸、西城两郡。这让荆州派众人神色大变,却见诸葛亮依旧不动声色。
“刘封接令,着你为副军将军,即刻前往东三郡执掌大军,孟达随军辅佐。”
“儿臣遵命。”养子刘封抱拳应命,眼角余光扫过刘禅,眉梢掠过一丝讥诮。
那目光不言自明:如何?父王倚重的终归是我,而非你这乳臭未干的嗣子。
刘禅默然垂眸,却心如明镜——父王此举,名为擢升,实为削权。
孟达献城立功不假,却擅杀己降的蒯祺,触碰了刘备逆鳞。
此刻明面加官,暗遣刘封收其兵柄,既震慑东州派,亦向荆州世家递出交代。
阶下群臣神色变幻:荆州诸人愠色稍霁,东州众僚欲言又止。
毕竟孟达非但未罚,反得晋升。纵知是杯鸩酒,却无人敢辩——刀斩蒯祺的愚行,早让东州派输了底气。
“寡人倦了,众卿且退。”
刘备拂袖离席,满堂文武俯首恭送。
————
本当宾主尽欢的夜宴,终被孟达染作残局。
虽未明令散席, 离场即是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