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也道:“是奇怪,以前来我们店里买剁饼的,一般都点名要酱饼,而且还会要求刷得厚一点。可今天来买剁饼的学生,十个里倒有五个是不要酱的。”
趁着喝水的时间,雷骏又看了一眼谢芳收钱的小铁盒
今早上的收入真不错,这才不到七点钟,钱盒里已经满了。
“今天真是出奇了。”雷俊也是疑惑。
他昨晚开酥的饼团子,原本预计要卖一早上的,这不到七点就卖出了一半。
雷俊在灶前烙饼,也是热的不行,用毛巾擦着汗,拿起茶水解渴。
刚坐下,就看到一个学生进店道,“阿姨,给我剁三毛钱的饼,不要酱。”
谢芳利落地用菜刀“啪啪”两下,将一张桌面大的饼剁下四分之一,称了称,道:“您拿好,两毛五。”
雷俊看着那学生付了钱,又将手上纸袋中的几个小串放到饼上,接着用饼一卷,把串里的竹签抽出来。
原本一张没酱的素饼,正好成了包串的材料。
学生一边嚼着饼,一边蹬上单车上学去了。
他好象明白为什么今天这么多人都来买不刷酱的饼了。
雷俊问:“今天来买饼的学生都是这样的?”
谢芳点点头,“都是拿着纸袋,也不知包了什么菜进去。”
“咱们街上哪家的小吃是用纸袋子装的呀?”雷俊疑惑。
谢芳摇摇头:“没见过啊,不过别说,用纸袋装东西看起来还挺干净,比咱们用塑料袋包饼显得好看。”
这时,又见一个提着纸袋的学生走进店来,要了一份素饼。
雷俊问道,“同学,你这手上袋子里拿的是啥呀?”
“隔壁买的炸串。”
雷俊和谢芳对视一眼,都是满脸惊奇。
谢芳和雷俊从早上开始就在店里忙活,没时间去看外边的情况。
难道今天店里来这么多客人,就是因为大家买了串,来买饼卷串的?
夫妻俩好奇地走出小店,一看到街上的情况,顿时就愣了。
大学城炸炸店的招牌前,排队的学生至少有二十几个,队伍一路拐到街角。
王文东油锅中的香气传出半条街去。
他的店里人声鼎沸。
“老板,给我来份鸡柳!”
“老板,炸个兰花干子!”
“老板,你这中辣,辣油和辣椒粉都能放吗?”
“好,那就都给我放进去!”
雷俊呆呆看了老婆一眼。
他和谢芳在这条街上做了这么久生意,也没见过这么火爆的买卖。
想到自己之前还看不上王文东和李君莉开的小店,夫妻俩顿时都有点脸红。
炸串店里,王文东和李君莉忙着招呼客人,客人实在太多,王文东到后来索性好几串一起下锅炸,把那只小电锅塞得满满当当,乍一看竟象煮关东煮似的。
好在李君莉这只二手控温电锅档次不低,这么大功率也扛得住,加热速度又快,再加之王文东的炸串技术娴熟过硬,才总算把这场面应付下来。
一直忙到上午八点多,排队的客人才渐渐散去,只剩零星一两个学生来买炸串。
这些人廖鹏就能应付,王文东和李君莉这才得以歇口气。
此时,柳建芳、王红娟等人早已各自忙碌,该开店的开店,该上班的上班,都已经走了。
李君莉晃了晃收钱的饼干桶,哗啦一声,把桶里的钱全倒了出来。
廖鹏正在灶前忙活,听到声响忍不住回头张望。
这两个多小时的火爆销量他全程看在眼里,几乎没有一刻钟停歇。
他知道今早王文东肯定挣了钱。
王文东和李君莉随即分着数钱,先按面值归拢分类钞票,再把硬币等一并算入,足足数了十几分钟。
李君莉越算眼睛越亮,这边王文东也很快算完了。
两人把各自数出的钱数相加,结果出来了:今早短短两个小时,这家炸串店就卖出了三百二十多份炸串。
其中四成是一两毛一串的蔬菜类,三成是大小份数的无骨鸡柳,剩下的则是十几串炸鸡翅、炸鸡腿,以及若干豆制品。
林林总总加起来,两个小时的营业收入二百六十三块五毛三。
李君莉盯着算出来的数字,嘴巴张得老大,说道:“王老板,咱们这炸炸店也太挣钱了。”
别看小串出货量少,但她可是知道这东西才是利润的大头,二百六十多的营业额,净利润至少有一百八十多块钱。
王文东点点头道:“无骨鸡柳主要是给咱们店招揽生意的,真正要挣钱,还得靠小串走量。”
“今天上午的销售额算是不错。”
廖鹏早就好奇这炸串到底能挣多少钱,见两人算完数,他也炸好锅边的串交给客人,擦擦手走过来,装作不经意地瞥了眼李君莉手中的小本子。
看清数字的瞬间,廖鹏整个人都呆住了。
没瞧错吧?
这才是早餐,不是吃炸串最多的时间,而且这店才第一天开,也没怎么宣传过,这样就入帐两百多块?
廖鹏并非餐饮新手,一眼就能明白这店继续开下去,恐怕要挣大钱。
可昨晚打牌时,他还信誓旦旦地跟廖永良说,王文东这店肯定不赚钱,这下该怎么和廖永良交代。
王文东心里也挺满意,他这家炸炸店的菜价,基本相当于前世的十分之一。
在他前世穿越前,一家经营状况较好的炸串店,日销量大约能达到两到三千串,日收入近万元。
放到现在这个时空,人们的消费力虽稍低一些,但只要把炸串店的名声做起来,日入过千应该不成问题。
如果算利润的话,这家店的利润率超过七成,一天七八百块钱的利润,比起大酒店的汤档都不少。
而且这还只是第一天开业的情况。
像大学城里这种店铺,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都会越做越火。
照这样做下去,只要能够稳定经营,未来王文东甚至能期待每天一千七八的销售额。
对于这个数字,王文东很满意。
王文东并不知道李君莉和廖永良的那些事情,既然生意好,他第一想法就是把店里的劳动力稳定下来。
王文东看向廖鹏。
开市时,他就把廖鹏的表现看在眼里。
最开始干活时廖鹏总是想方设法躲懒,王文东对他印象极为不好。
可等店里劳动强度大起来,王文东却发现廖鹏无论是洗菜、切菜,虽一言不发,手脚却极为利落。
不管他和李君莉前面准备的食材再多,廖鹏都能及时跟上。
这倒让王文东有些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