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叔智闻言,眼中精光闪烁不定,枯瘦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润的云子。
良久,他缓缓将黑子按在棋盘一处要害,仿佛落定了某种决心,沉声道:“此计……甚好。明日早朝,我便联络几位御史,一同上奏。此举顺应礼法,占据大义名分,看他赵穆如何应对!”
然而,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
翌日清晨,金銮殿上,女帝杨彤端坐龙椅,珠帘后凤眸平静,俯瞰群臣。
就在内侍照例询问“有本启奏,无本退朝”之际,礼部侍郎荀况,这位以醇儒自居,亦是王阳明座师的老臣,却抢先一步,手持玉笏,越众而出。
“臣,礼部侍郎荀况,有本启奏!”荀况声音洪亮,回荡在大殿之中。
“陛下登基已久,威加海内,德被苍生。然,国无储君,则社稷不稳,民心不定。唐王世子赵明璋,乃陛下嫡出,天资聪颖,仁孝英睿,堪为宗庙社稷之主。臣,恳请陛下,为江山计,为万民计,早定国本,册立世子赵明璋为皇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董叔智站在文臣班首,闻言瞳孔骤然收缩,胸口一股郁气直冲顶门。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阳谋,竟被这荀况抢了先!此举若成,首倡之功便是王阳明一系的,他董叔智再跟上,不但落了下乘,更显得是迫于形势,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更让他心惊的是,荀况此举,是自作主张,还是……得到了某种授意?
一股寒意沿着董叔智的脊背升起。
他正欲出列,即便被抢了先,也需立刻表明态度,将此事的主导权至少部分争夺回来。然而,他脚步刚动,一个更加苍老却充满威严的声音,如同惊雷般炸响。
“老臣反对!”
只见宗人府大宗正,皇叔祖杨嵩,须发皆张,大步从宗室班列中走出。他辈分甚高,但平日里很少说话,此刻却满面怒容,眼神锐利如鹰,直射龙椅上的女帝,更扫过殿中诸臣,最终落在荀况身上。
“荒谬!荒谬绝伦!”杨嵩声若洪钟,带着无比的愤懑与痛心,大声喊道:“陛下!我大宁江山,乃是太祖高皇帝一刀一枪,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杨氏江山!历代先帝励精图治,方有今日之盛!岂有将储君之位,册封于外姓之子的道理?这置杨氏列祖列宗于何地?置天下杨姓宗亲于何地?”
他猛地转身,面对满朝文武,厉声道:“荀侍郎此言,看似为国本,实为祸国之论!世子明璋,虽为陛下骨血,然其姓赵,不姓杨!若立他为太子,数十年后,这龙椅上坐着的,是我杨氏子孙,还是他赵家儿郎?这万里江山,是姓杨,还是改姓了赵?此乃篡逆之始也!”
杨嵩这番话,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引爆了整个朝堂!
“大宗正所言极是!江山社稷,岂可轻付外姓?”
“荒谬!陛下之子,如何算得外姓?此乃陛下家事,亦是国事,当由陛下圣心独断!”
“哼,只怕有些人,借着陛下的名头,行那篡夺江山之事!”
“放肆!你敢污蔑唐王!”
“何来污蔑?事实如此!唐王权势熏天,如今又要将世子推上储位,其心可诛!”
文臣武将,宗室勋贵,顿时吵作一团。支持者引经据典,强调嫡长继承与社稷稳定;反对者则死死抓住“杨氏江山”这面大旗,痛心疾首。原本庄严肃穆的金銮殿,顷刻间变成了菜市场一般,唾沫横飞,面红耳赤。
董叔智站在原地,身体微微僵硬。他看着眼前这混乱的场面,又瞥了一眼龙椅上依旧沉默,珠帘后面容模糊的女帝,心中念头飞转。
杨嵩的激烈反对,在他意料之中,但这反对的声势如此之大,却稍稍打乱了他的步骤。他现在若再出面支持立太子,无疑会立刻被归为“赵党”,与他原本想借此限制赵穆的初衷相悖。
而此刻,端坐在珠帘之后的杨彤,玉手在宽大的袖袍中悄然握紧。她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争吵的臣子,掠过脸色铁青的皇叔祖杨嵩,又隐约感受到文官班列前方董叔智那复杂难明的气息,最后,她的视线仿佛穿透了重重宫墙,望向了北方。
她知道,这场朝堂之争,根源不在殿内,而在那正驾驭五牛辇车,缓缓归来的男人身上。立太子?这确实是她和赵穆之间未曾明言,却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只是没想到,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如此突兀地摆到了台前,成为了各方势力角力的焦点。
她的嘴角,勾起一丝微不可查的,冰冷而疲惫的弧度。
董叔智立于朝堂纷争的漩涡中心,耳畔是宗室与文臣们面红耳赤的争吵,眼前是皇叔祖杨嵩那因愤怒而微微颤抖的身影。
他深吸一口气,将那口郁结于胸的浊气缓缓吐出,浑浊的老眼中重新凝聚起锐利的光芒。时机稍纵即逝,他必须立刻扭转局面,将失控的议题拉回自己预设的轨道。
他向前迈出一步,步伐沉稳,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瞬间吸引了部分目光。随即,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算洪亮,却以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压过了殿内的嘈杂。
“大宗正,诸位同僚,暂且息怒。”董叔智面向杨嵩,拱了拱手,语气显得平和而恳切的说道:“皇叔祖忧心社稷,维护杨氏正统,拳拳之心,老臣感同身受,满朝文武亦为之动容。”
“然,皇叔祖所虑者,在于世子姓赵而非姓杨,恐未来江山易帜,神器旁落。此虑,实乃老成谋国之言,不可不察。”
“只是荀侍郎所奏,亦是为国本稳固计。陛下子嗣,确乃最正统之继承人选。若因姓氏之故,便断绝陛下血脉承继大统之可能,于礼法、于人情,似乎亦有未安之处。”
“既然双方所争,核心在于‘姓氏’,那为何不能寻一个两全其美之策?既全了陛下母子之情,又安了杨氏宗亲之心,更稳固了社稷之本?”
“老臣以为,可奏请陛下,循古礼,遵旧例,将世子赵明璋,改姓为杨,入承宗室玉牒。如此,世子便是名正言顺的杨氏子孙,继承大统,顺理成章,再无外姓之嫌。皇叔祖所虑之江山易姓,岂非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