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应天府。
奉天殿外。
朱元璋看着天幕之上那堪称完美的“仁宣之治”盛世画卷。
和他那个被后世誉为“守成之君典范”的好圣孙朱瞻基。
以及那个站在朱瞻基身边侃侃而谈指点江山的风华正茂的思汗。
他那张,一向充满了威严和杀气的老脸上。
第一次,露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老怀甚慰的欣慰笑容。
“好!好啊!”
他忍不住一拍大腿对着身边同样是一脸震撼的朱棣和一众大臣们大声地赞叹道。
“咱就知道!”
“咱朱家的种,差不了!”
“看看!你们都给咱看看!”
他指着天幕上那个,一脸英气,又不失沉稳的朱瞻基。
那语气里,充满了一个“老爷爷”,对自己“争气大孙子”的无尽的骄傲和自豪!
“这才是,咱朱家的好儿郎!”
“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该有的样子!”
“仁宗!宣宗!”
他品味着,这两个听起来就充满了“仁义”和“功绩”的庙号。
心里是说不出的舒坦。
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
自己辛辛苦苦,从死人堆里,打下来的江山后继有人了!
而且还被发扬光大了!
这……这简直比他自己当年登基称帝还要,让他感到高兴!
然而朱元璋的这份,纯粹的“天伦之乐”般的欣慰和高兴。
并没有,持续太久。
因为随着天幕之上那堪称“史诗”级别的《仁宣之治》纪录片的深入播放。
他脸上的笑容开始缓缓地凝固。
他那双,原本还充满了欣慰和骄傲的眼睛里逐渐地染上了一丝丝的困惑和茫然?
不对劲很他娘的,不对劲!
他发现一个让他感到无比诡异的问题。
为什么…为什么天幕之上每一个关于“仁宣之治”的重大决策的画面里。
都有那个叫“思汗”的家伙的影子!
【推行新政裁撤冗官官绅一体纳粮】
画面里是思汗,在内阁之中舌战群儒力排众议一力推行的霸道身影。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安抚流民】
画面里是思汗站在滔滔洪水之前亲自指挥,与民同在的伟岸背影。
【开海通商,设立市舶司广收关税】
画面里,是思汗在天津港口,指点江山规划未来的卓绝身影。
【整顿武备研发火器巩固边防】
【编篡法典,减免赋税与民生息】
【外交交锋万国来朝】
经济民生军事,外交从朝堂之上的国家大政。
到市井之间的民生小利。
几乎所有那些构成了“仁宣之治”这个辉煌盛世的关键的决策和事件背后。
都有那个,叫“思汗”的内阁首辅的影子!
他无处不在!
他无所不能!
他就象一个,精力无穷的万能的螺丝钉。
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
而且还总能以一种最有效,最直接,也最霸道的方式将所有的问题都给完美地解决掉!
这朱元璋麻了。
他那颗刚刚才因为“后继有人”而感到无比欣慰的老农之心。
此刻就跟,被人当头狠狠地打了一闷棍。
嗡嗡的响。
他感觉,自己引以为傲的那个由他亲手打造的以“勤政”和“严刑峻法”着称的“洪武之治”。
跟天幕里这个充满了“开放”、“富庶”和“人性化”气息的“仁宣之治”比起来。
好象……
好象有那么,一点点的土?
自己辛辛苦苦,当了一辈子皇帝每天累死累活地,批阅奏折搞得是焦头烂额鸡飞狗跳。
才勉强让老百姓们能吃上一口饱饭。
可人家呢?
人家只是随便,搞了几个什么“开海通商”“官绅一体纳粮”。
竟然就让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在田间地头吃上酱牛肉了?!
这……这他娘的上哪说理去?!
难道……
难道咱当皇帝的方式从一开始就错了?
一个足以动摇他一生信念的,恐怖的念头不受控制地从朱元璋的心底里冒了出来。
就在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世界观崩塌的边缘时。
天幕之上。
那部堪称“思汗个人秀”的《仁宣之治》纪录片也终于迎来了尾声。
当那行充满了,历史盖棺定论味道的最终的总结性字幕。
【其背后最主要的规划者与推行者——内阁首辅思汗。】
缓缓地浮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时。
朱元璋彻底,麻了。
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老脸上那副因为极度的震惊和颠复而导致的呆滞的表情缓缓地,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极其复杂的混杂了欣赏嫉妒不甘和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神色。
他终于想明白了。
他终于知道自己心里那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别扭劲,是从哪来的了。
他缓缓地抬起头。
看着天幕之上,那个依旧在侃侃而谈,仿佛无所不能的,身影。
用一种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又仿佛是在对自己那一百多年来的认知做一个最终的颠复和总结的梦呓般的语气。
缓缓地说道。
“咱还以为……”
“他只是个在后世帮着咱那不成器的孙子收拾烂摊子,补补房子的救火的裱糊匠。”
他顿了顿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荒谬和震撼。
“搞了半天……”
“这他娘的整座大厦本来就是他盖的!”
“陛下圣明!”一个马屁精大臣赶紧附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