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开了口,几位重臣也纷纷笑着附和。
房玄龄捋着胡须,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
“臣家中往日用的也是炭盆,烧的是南山木炭,价格不菲且不耐烧,需得仆人时时添换,甚是麻烦。”
“自用了铁炉与蜂窝煤,一炉煤便能暖上大半日,花费省了十之七八!”
“家中老幼皆言温暖舒适,再无往年呛咳之苦。”
“确实如此!”
杜如晦也接口道:“蜂窝煤不仅价廉物美,更难得的是安全稳当。”
“烟气顺着铁筒排出屋外,再无中毒之虑,夜间置于屋内,亦可安心入睡。”
“殿下此举,实乃造福万家,功在社稷啊!”
戴胄脸上满是笑容:“陛下,殿下,此物一出,今冬长安木炭价格已然平稳,甚至略有下降。”
“民间用于取暖的开销大为减少,省下的钱财便可流入其他用度,于民生经济,大有裨益!”
萧瑀亦含笑点头,眼中满是赞赏:“老臣畏寒,往年冬日最难熬。”
“今岁得此神物,方知寒冬亦可如沐春风。殿下此举润物无声,功德无量。”
听着父皇与诸位重臣由衷的夸赞,李恪只是微微欠身,神色平静:
“父皇与诸公过誉了。能以此微末之物,略解百姓冬日之苦,是儿臣之本愿。”
李世民心中快慰,笑着看向李恪,问出了一个关乎民生的关键问题:
“恪儿,这蜂窝煤如今售价几何?寻常百姓之家,可还用得起?”
再好用的东西,若是价格高昂,百姓用不起,那也终究于普惠民生无益。
李恪笑道:“回父皇,此物定价两文钱一块。”
“据儿臣测算,寻常五口之家,一日只需五块蜂窝煤,便可保居室温暖。”
“算下来!”
“一日不过十文钱,一月也不过三百文。”
“相较于以往购买木炭的花费,此价,长安城内绝大多数百姓,皆可负担!”
“一日十文?好好好!如此价廉物美,方是真正的普惠于民!”李世民闻言,龙颜大悦,连声称赞。
百姓能安然过冬,便是朝廷最大的功德。
可赞赏之余,一个现实的问题随之浮现。
李世民略一沉吟,带着些许疑惑追问:
“两文钱一块……恪儿,这价格如此低廉,我大唐国营煤矿作坊,制作售卖此物,可还有利可图?”
听闻此问,李恪脸上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显然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
“父皇明鉴!”
“此价,非但不会亏损,反而利润颇丰。”
“这蜂窝煤的成本,被压得极低,极低。”
“哦?成本极低?”
李世民与几位大臣都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李恪继续道:“其一,制作蜂窝煤所需之石炭,矿工全是吐谷浑所获之俘虏,这部分人力几无成本。”
众人颔首。
马周从二十几万吐谷浑俘虏中,抽走了数万青壮,带到美洲区挖煤。
这事他们知道,这部分人力成本的确极少。
“其二!”
李恪语气平淡:“石炭自矿场运抵长安,所耗运费……几乎为零。”
“父皇当知儿臣有储物之宝。大量石炭,皆可凭此物运送,瞬息即至!”
“省去了车马、人力、沿途损耗等开销。”
“故而,这最大的成本项,已然抹去。”
众人也都了然。
李恪用储物袋运煤,让傀儡负责运输。
这事他们也清楚!
有了储物袋和傀儡,省去了一大笔运输成本。
李世民眼中精光闪烁,迫不及待追问:“既然如此,那……收益如何?”
李恪迎着李世民灼灼的目光,微笑道:
“蜂窝煤自上月推出,至今尚不足一月。”
“然据初步核算,总共卖掉了5000多万块,其毛利,已逾八万贯。”
“八万贯?!”
“不足一月?!”
“仅是毛利?!”
李恪话音甫落。
甘露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
一群人的手僵在半空,眼睛瞪的滚圆。
李世民也是怔了怔,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好!好一个八万贯!恪儿,你此举,非但惠了民,更富了国!朕心甚慰!甚慰啊!”
戴胄激动无比:“陛下,仅长安一地,试行不足一月,便有此巨利!”
“若是推广至洛阳、扬州、益州……推广至我大唐所有州县,这每年所得,将会是何等天文数字?”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闻言,亦是连连点头。
朝廷也缺钱啊!
若能有如此稳定且丰厚的财源,许多过去因经费不足而搁置的利民工程,便都有了实施的底气。
李恪见众人如此反应,道:“戴尚书所虑,正是孤接下来要做的。”
“孤已命马周抽调得力人手,前往洛阳、晋阳等通都大邑,铺设销售网络,务求在今冬便将此物铺开。”
“相信凭借蜂窝煤的便利与实惠,定能迅速打开局面。”
“仅这一个冬季,应当能为我大唐国库,赚取一笔相当不俗的收益。”
李世民听着李恪的周密计划,心中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不由感慨万千:
“善!大善!”
“朕记得清楚,去岁此时,恪儿你便对朕言,这看似不起眼的石炭,实则是深埋地底的黑色黄金。”
李世民自嘲地笑了笑:“彼时,朕虽知你素有不凡之见,心中对此言,却终究是将信将疑。”
“总觉得此物黝黑粗糙,烟气熏人,岂能与珍贵的黄金相提并论?”
“如今看来!”
“是朕目光短浅了!”
“经你巧思,以此石炭制成蜂窝煤,配以铁炉,竟能化腐朽为神奇!”
“既解了万民取暖之苦,又为朝廷开辟了如此惊人的财源!”
“恪儿,你所言不虚,这石炭确实是黑色的黄金!不,它比黄金更甚!”
“黄金藏于库中仅是死物,而此物,却能活人无数,富国强兵!”
“陛下圣明!”
房玄龄立刻接口:“殿下慧眼如炬,格物通神,能于寻常之物中发掘出如此大利,实乃江山社稷之福!”
杜如晦、戴胄等人也纷纷躬身,齐声附和:
“陛下所言极是!石炭确为黑色黄金,太子殿下之功,利在千秋!”
一群人吹了一波。
李世民神色一正,将话题引向了关乎国本的要务。
“恪儿!”
李恪目光炯炯:“经过数月筛选,自各军府及良家子中,终于遴选出了七万身家清白的精壮之士。”
“此七万青壮,正可用于推行你我既定之策——建立职业常备之军。”
“恪儿你以为,何时可正式开始着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