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琼的身份地位也是今非昔比了。
他也知道必有中车府的人在盯着自己。
于是首截了当的对两人道:“冯兄,卫兄,你们若是找我喝茶聊天,我很欢迎。但若是提及过往的那件事,那我就只能送客了。”
宁郡王,北静王等人望之也不似人君。
贾琼疯了才会在他们那边下注。
所以这两人过来,叙旧可以,拉拢免谈。
这也是摆明态度,免得隆正帝生疑。
这位皇帝,有豁达大度,信人不疑的一面。
也有阴狠刻忌,心狠手辣的一面。
别看隆正帝现在对贾琼可以说是好到不能再好了,但若是发觉贾琼对不起自己的栽培,这位翻起脸来也绝对是毫无情面可讲的。
贾琼现在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
武道,权势都距离登顶还有一段距离。
可不能在此时得意忘形。
听到贾琼的话,冯紫英和卫若兰都是苦笑起来。
冯紫英道:“琼哥儿你也太小瞧我们了!我二人再蠢,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来拉拢你了!”
卫若兰也道:“不仅不会拉你过去,事实上,我们前来,是有长辈授意,是想听听你的想法和意见。”
贾琼看向二人,瞬间明白了。
身后之人当是冯唐为主的一群军头武勋。
有可能有一些外戚之类,毕竟卫家在外戚中是头一份的存在,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现在这帮人因为这一次大战之事,也是起了别样心思。
毕竟隆正帝经此一役可不光光是威望大涨这么简单。
顶级的权贵是不在意什么民心向背,或是什么讥评的。
掌握权势的人,自有大儒替他辩经。
民心倾斜,除非是到了王朝鼎覆之时,那确实有用。
比如李自成,因为十八子,主神器的谣言,不光大量百姓觉得李家会取代朱家,就是跟随李自成的人,也是觉得李自成将来必得天下。
这也是李自成在一片石惨败后就难以扳回的原因。
气运这两字说的玄乎,但不外乎人心。
人人均觉得你能成,一时挫折算不得什么,你的运气就会特别好。
人人均觉得你不是真龙,行事荒唐,根本不似人君时,你的运气自然便是变坏了。
李自成是这样,张献忠也是一样。
看他们在明朝折腾了十几年,怎么打都打不死。
清军一进关,李自成一败再败,没赢过一次。
张献忠第一战就被射中要害而死。
气运真的这么玄?
无非还是人心向背。
这是大势,是易鼎时的民心,无人可以忽略。
至于治平之时,民心说重要也重要,但也不是那么重要。
引起冯唐等人警惕,甚至考虑改换门庭原因还是权力的变化。
太上皇彻底不再过问外事,景和武勋最少在名义上也需听从皇帝的决策了。
而不是如之前那样,遇到军国大政,几个国公和宿将,总是会提起要上奏太上皇闻知。
隆正帝也无法反对。
事涉孝道,加上太上皇的威望权势犹存。
数年下来,太上皇原本就有倦勤之意,外事不太想管了。
再加上这一次大胜,隆正帝不光是内政过关,军国大政也过关了。
如此一来,景和帝是真的不想再理宫外的事,只想一心养老修道,即使不能长生,也想多活一些年。
这个变化,加上贾琼这个变数,这使得朝中权贵的心理砝码己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此之前,即使隆正帝是皇帝,但诸王能量不弱,身后还有太上皇在,就算站队站错了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现在就不同了。
站队站错了,极有可能抄家灭族!
这就不可不慎了。
眼看贾琼明白过来,卫若兰也是神情严肃道:“我们的几位长辈想知道,为何琼哥儿在现在,之前,都是一心站在皇帝那头?要知道,最少在明面上,诸王的赢面也不小。还有,贾家两府中,宁国府可是完全站在义忠亲王一边的,便是荣国府,虽没明确表态,但和北静王往来密切,想来也是更多的站在诸王这头,为何贾兄你一开始就选择站边皇帝,难道就因为家族内斗的原因?若是这原因,想来也不会在占尽上风的时候,仍然不改初衷。”
冯,卫两人都是盯着贾琼看。
他们确实在内心有不小的疑惑。
贾琼就这么看好皇帝?
要知道,在供奉府的多名宗师中,多半宗师是没有立场的。
大周的宗师,从开国至今一百多年下来,活过太宗朝和景和朝两朝大几十年,年过百岁的老怪物都有好几个。
他们是见多了权势起伏,皇权更迭。
对皇帝是谁,诸王或皇帝赢,宗师们并不会太介意。
哪个皇子做皇帝,敢减他们的供奉?
至于先天境的高手们,则基本上是五五开,一半支持皇帝,一半支持诸王。
这还是隆正帝一首小心翼翼,给供奉们大量好处的前提下。
诸王的势力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皇城禁军,多半是支持隆正帝的。
京营大将,则多半是景和一脉,只听太上皇的,少数听隆正帝或诸王的。
文官中,却是有大量官员站在诸王一边,这是隆正帝的短板所在。
地方官吏,也是大半支持诸王这一边。
一则是隆正帝行事风格太过细致苛刻,文官们实在受不了。
二来,便是义忠亲王是景和帝的嫡长子,身份地位更容易受儒生文臣的认同和效忠。
贾敬就是如此。
但对武勋来说,所谓血脉这东西,听听就算了。
也就贾家这些蠢货死抱着嫡庶之分。
这么多年,贾家一个习武带兵的族人也挑不出来?
无非就是不肯花资源去栽培庶子疏宗出身的族人罢了。
卫,冯等人,就是想听听贾琼的回答。
毕竟在他们眼中,贾琼不光武道天赋高的吓人,领兵智略也是高的出奇。
这样的人做出的选择,总是有参考价值的。
贾琼当然不好说自己知道隆正帝是最后赢家。
但也不妨碍他考虑一番后有相应的说词。
“两位当知,有时候不是英雄造时势,也是时势造英雄。”
“大周国祚尚未到终结之时,也不该于此时衰退,自然出一个能做事,敢做事,可以做成事的皇帝。”
“刷新吏治,革除旧弊,振兴军伍,充实国库,兴修水利,修驰道,梳理驿传。这些事,除了当今皇帝,诸王哪位可以?宁郡王?智亲王,勇亲王?”
贾琼看向二人,微笑道:“这些人,哪个能做到?他们,哪个不是望之不似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