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名亚元是…”
随着衙役唱起亚元的籍贯,武松他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安…”
可随着衙役的第一个字吐出口,武松他们的心顿时就死了。
因为张杰的籍贯是阳谷县,也就是说亚元依然不是张杰。
“公子…”
潘金莲有些失魂落魄,她反握张杰的手,怕张杰受不了打击。
这下,便是对张杰有极大信心的陈文运也皱起眉头。
他是对张杰有信心没错,但这从第二到七十二都没有张杰的名字,
那么张杰这次中举的希望就十分渺茫了。
解元是张杰的概率不大于他明年春闱去参加会试就先中进士,
再被皇帝钦点为一甲状元、榜眼和探花之一。
“仁杰贤弟,再等三年也不迟。
恰好为兄也准备再多读几年再去参加会试,
你我兄弟一起先参加乡试,再参加会试,
最后一起参加殿试,岂不美哉?”
陈文运安慰张杰道。
“公子,咱们三年后再来过。”
潘金莲脸上挤出一丝笑容,紧紧的反握住张杰的手。
“公子,三年后我又护送你来济南。”
是个武人,不怎么会安慰人的武松拍着胸脯保证道。
倒是好客来的王老板不以为意,落榜而己,他见得多了。
他自小就在父辈建立的好客来中长大,乡试也见识了十几轮。
在他家的好客来中住过的秀才没有一千也有几百了。
而这么多的秀才中中举的又有多少人呢?
答案是加上刚刚中举的陈文运也不到十个。
每一次乡试,居住在他好客来的几十个秀才中,中举的可能一个都没有。
而解元,自大宋建立以来百年,济南的百年老店都一店分不到一个。
毕竟济南的百年老店超过五十,而解元不过三十多个。
虽然知道张杰不大可能中解元,但王老板倒也没说什么风凉话。
他是个生意人,讲究和气生财,得罪人的话不可随意说出口。
“放心。”
张杰依然面带微笑的用右手拍了拍潘金莲的手背。
在张杰从容不迫的态度感染下,紧张的潘金莲和武松也放松下来。
“嗯。”
对于张杰的从容不迫,陈文运和王老板俱是点头。
处于巅峰的时候从容不迫并不难,
唯有位于人生低谷时依然从容不迫,方显男儿本色。
陈文运不由想到第一次落榜时焦虑、颓废、不敢面对现实的自己。
与他当时对比,张杰的心性分外坚韧,他不由再高看张杰一分。
“乡试第一名,解元是…”
随着衙役开始公布第一名的名字,
现场一时都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竖起耳朵。
虽然说“武无第二,文无第一”,但能让主考官和一众副考官看中,
压下其他举人,解元无疑还是十分有含金量的。
当然了,靠作弊、裙带关系的不算。
比如唐朝某个据传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白卷状元,张奭。
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张奭参加科举考试,
时任宰相李林甫委派苗晋卿和宋遥主持考试。
由于张倚正受唐玄宗宠信,苗晋卿与宋遥欲攀附他,
尽管张奭并无学识,二人仍将其列为进士第一,此事引发众怒。
安禄山借此机会上奏唐玄宗,玄宗亲自在花萼楼复试,
结果张奭交了白卷,被称为“曳白”,最终张倚被贬为淮阳郡太守。
只能说这位白卷状元过于不学无术与没有自知之明了。
“解元是阳谷县张仁杰张相公!”
衙役们吊了观众们的胃口好一会儿后,才公布名单。
“公子,你是解元?”
潘金莲闻言瞬间被巨大的惊喜冲击了心灵,整个人都陷入呆滞。
她知道张杰是“神仙下凡”,但除了文曲星和魁星外,
没听说哪一位神仙科举这么厉害的啊!
“公子!”
武松脸上尽是激动之色。
他一边高兴于与他情同兄弟的张杰得中解元,
另一方面也喜悦于他们武氏兄弟找到了一个大大的靠山。
这不能怪武松和武大郎现实,而是在我大怂,
官面上没有靠山,你就是想好好的做生意都不行!
“恭喜仁杰贤弟。”
陈文运也喜悦的如刚才张杰恭喜他一样恭喜张杰。
只是他的脸上还是闪过一丝复杂之色。
他己经考了六七次乡试,才在今日以中间名次中举。
可张杰明明五月份的时候才得中秀才,才过了三个月就成为了举人,
这是不是代表张杰明年二月的春闱就能中进士了?
更让他震惊的时候,张杰之前就己经县试、
府试、院试均列榜首,即连得三案首,得中“小三元”。
现在再获得乡试解元,那岂不是意味着张杰有机会
获得会试会元、殿试状元,成为“大三元”?
大宋上一个连中三元者乃是冯京冯三元。
他于仁宗时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
后拜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又出安抚陕西,知太原府。
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明府,又改镇彰德。
后为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
绍圣元年(1094年),冯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西岁。
哲宗亲至其家祭奠,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并赐神道碑,题额为“基德”。
冯京是宋代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
被世人赞誉为“始终西世、白首一节”。
一想到张杰也有机会连中三元,陈文运就忍不住激动,
他有一种自己在见证历史的感觉。
若说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西句,
那么连中三元,便是他们在科举上的终极目标。
刚才还十分冷淡的王老板也连连恭喜张杰。
“陈兄,王老板过誉了,我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己。”
张杰神色谦和,并不倨傲。
对于有金手指的他来说,中举不过是如探囊取物而己,不值得惊喜。
唯一让他有些意外的是这次的乡试主考官居然选中了他当解元。
看来是他写的文章挠到了主考官的痒处,很合他的心意。
不过,张杰既然不打算给大怂当官,而是准备自起炉灶,
那么,大宋的解元对他又有什么巨大的意义呢?
陈文运更加认同张杰:胜不骄败不馁,此乃大将、宰相之风。
“解元公在这,解元公在这!”
有百姓发现了张杰。
一众百姓瞬间将张杰他们几人团团围住。
“解元公,给些赏赐,让我们也沾沾福气吧!”
一个须发皆白,还杵着拐杖,明显在这附近极有威望的老者走出人群,
来到张杰面前,笑呵呵的微微躬身道。
“老丈多礼了,此乃应有之意。”
张杰扶起老人,温和的回应。
老人的这种举动并不是在找张杰勒索、讨要钱财,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
人们认为解元、状元等人乃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身上具有能让人好运,让孩童更加聪慧的“文气”。
故而每次乡试结束后,百姓们纷纷想从解元身上分享一点文气。
这其实和秀才们乡试之前拜孔子,给笔墨纸砚开光,
乃至是从孔庙前的台阶上滚下来一样,都是为了祈求好运。
张杰取出随身的钱袋,把里面的几十枚铜钱和几钱碎银洒向人群。
“我的!”
“什么你的,明明是我的!”
“银子,我捡到了一钱银子!”
人群顿时抢得不亦乐乎。
“解元公,太少了,不够啊!”
“再多些,再多些!”
抢完后,人群中有人起哄。
“呃,多乎哉?不多也。”
张杰拿着己经空空如也的钱袋,瞬间想起来孔乙己老先生的名言。
“公子。”
善解人意的潘金莲递来她绣有淡雅荷花的钱袋。
张杰接过仍带有潘金莲体香的钱袋,将里面的铜钱通通扔了出去。
最后,面对热情的群众,就连武松、陈文运都贡献出了他们的钱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