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老槐树下的露水还没干,屈正阳己经站定摆出了三体式。晨风吹过,带着青草的湿气,他深吸一口气,沉肩坠肘,将力量缓缓沉到腰腹。今天他没练整套拳,只反复打磨“崩拳”的发力——昨天深夜加练时,他发现崩拳的“首线发力”和乒乓球的正手快攻格外契合,只是还没找到最精准的结合点。
“出拳要快,收拳要稳,力从地起,传至腰腹,达于拳面。”他在心里默念形意拳的口诀,右拳猛地打出,带着“呼”的风声,拳心朝下,力透拳面。反复练了二十次,他突然停下来,回忆正手攻球的动作——挥拍时手臂的轨迹、腰腹的转动、手腕的发力,和崩拳的发力轨迹几乎重合。
“或许可以试试把崩拳的发力时机和正手攻球结合。”他心里一动,立刻拿起放在一旁的球拍,对着空气做了个正手攻球的动作:转腰时像崩拳起势,挥拍时像崩拳出拳,击球瞬间手腕快速下压,像崩拳收力。动作做完,他自己都愣了——比平时的正手攻球更顺畅,力量也更足。
早上的技术训练,王教练安排了单对单的攻防练习,屈正阳的对手是李想。一上来,李想就用反手快拨频频进攻,屈正阳按捺住尝试新发力的冲动,先按老动作应对,很快以3-5落后。“换战术!”王教练在场边喊,“用正手攻球压制他!”
屈正阳深吸一口气,接到李想的回球后,刻意用上了崩拳的发力——转腰、挥拍、击球,乒乓球“啪”地一声击中球台,速度比平时快了近三成,精准地落在李想的正手空档。“好球!”王教练眼睛一亮。
接下来的几分,屈正阳频频使用新的发力方式,正手攻球的得分率肉眼可见地提升。李想明显跟不上节奏,很快就被拉开比分,最终屈正阳以11-7赢下这一局。
休息时,王教练走过来,压低声音问:“你刚才的正手发力不一样了,是不是把崩拳的劲儿融进去了?”
屈正阳点点头:“早上练拳时琢磨的,崩拳的首线发力和正手快攻很像,结合起来感觉力量更足。
“别声张。”王教练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是你的秘密武器,全国赛再露真招。现在再试试,把步法也结合进去,用鸡步调整重心,看看效果。”
第二局开始,屈正阳不仅用上了崩拳的发力,还把形意拳的“鸡步”融入滑步。他的脚步移动更稳更快,总能提前到位接住李想的回球,然后用新的正手发力进攻。李想彻底被打懵了,比分很快被拉开到8-2。最终,屈正阳以11-3轻松赢下第二局。
旁边的樊振东看得眼睛发首,等屈正阳下来立刻凑过去:“你刚才那正手也太猛了!速度快得我都看不清,是不是有什么秘诀?”
“就是练得多了,找到感觉了。”屈正阳含糊带过,递给他一块牛肉干,“赶紧准备你的比赛,别分心。”
上午的训练结束后,王教练特意把屈正阳留了下来,让他对着发球机练正手攻球。“把刚才的发力方式固定下来,形成肌肉记忆。”王教练拿着秒表和记录本,“我给你计时,三十秒内打三十个球,看看成功率。”
发球机启动,乒乓球像雨点般飞来。屈正阳沉着应对,每一次正手攻球都用上崩拳的发力,脚步用鸡步调整。。比上周提高了15个百分点,效果很明显。”
“但还是有失误。”屈正阳皱了皱眉,“有时候发力太猛,球会出界。”
“这是正常的。”王教练解释道,“新的发力方式还不熟练,等练熟了,失误率自然会降下来。记住,形意拳的发力讲究‘刚柔并济’,不是越猛越好,击球瞬间要学会‘收劲儿’,就像崩拳出拳后要立刻收拳,留有余地。”
下午的步法训练,屈正阳特意练了鸡步和滑步的转换。他在球台边贴了五个标记点,要求自己在三十秒内用鸡步滑步交替的方式踩完所有点,并且每个点都要精准。刚开始,他总在转换时重心不稳,练了几十次后,终于找到了诀窍——转换时膝盖微屈,重心下沉,像鸡步落地时那样轻盈。王教练在一旁看着,满意地点头:“你的步法现在不仅快,还很稳,全国赛对手想调动你可不容易。”
晚上加练,屈正阳和樊振东练双打。樊振东明显感觉到了屈正阳的变化:“你现在正手进攻又快又准,补位也及时,咱们的配合越来越顺了。双打得分率都快80了。”
屈正阳笑了笑,没说话,心里却在盘算——形意拳的发力不仅能用于正手,反手是不是也能试试?或许可以把“云手”的发力融入反手拨球,明天得好好琢磨琢磨。
月光洒在训练馆的地板上,照亮了两个少年挥拍的身影。屈正阳知道,形意拳发力的初体验只是开始,这条融合之路还有很长,但他有信心,只要坚持下去,总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国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