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带着奶香的拥抱和早安吻,为一家人注入了满满的温情与活力,开启了新的一天。在规律而又充满小惊喜的日子里,小傅曦的认知能力持续飞跃,他开始对“过去”和“自我”的起源产生了朦胧的好奇。这份好奇,在一个悠闲的周末午后,指向了那本厚重的、记录着家庭记忆的相册。
那本皮质封面的相册,通常被珍藏在书柜的玻璃门后。这天,林晓悠心血来潮,想整理一下近期的照片,便将它取了出来,放在客厅的茶几上。小傅曦立刻被这个“大块头”吸引了,丢下手中的玩具车,好奇地凑了过来。
“妈妈,看什么?”他扒着茶几边缘,努力踮脚。
“这是相册,里面有很多照片,记录着我们家的故事。”林晓悠笑着将他抱到身边坐下,翻开了相册的第一页。
映入眼帘的,是林晓悠和傅景渊的婚纱照。小家伙指着照片上穿着洁白婚纱的妈妈和黑色西装的爸爸,兴奋地叫:“妈妈!爸爸!”
“对,这是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林晓悠温柔地解释。
随着相册一页页翻过,时光仿佛在指尖倒流。有他们蜜月旅行的风景照,有刚搬进这个家时的空荡房间记录,还有林晓悠怀孕时,傅景渊为她拍下的孕肚特写……
然后,翻到了最重要的一页。这一页,贴满了小傅曦刚出生时的照片。有他在医院里,被包裹在襁褓中,皱着小眉头酣睡的特写;有他第一次被爸爸妈妈一起抱在怀里的珍贵瞬间;还有他满月时,戴着虎头帽,睁着乌溜溜大眼睛好奇张望的模样。
林晓悠指着一张新生儿时期的特写,对儿子说:“曦曦看,这是谁?”
小傅曦凑近照片,仔细地端详着。照片里的婴儿,小小的,脸蛋红扑扑,眼睛都还不太能完全睁开,和他现在活泼好动的样子截然不同。他看了好几秒钟,小脸上露出了困惑的神情。
显然,他无法将这个“小不点”和自己联系起来。
他抬起头,看看妈妈,又低头看看照片,似乎在努力思考。然后,他做出了一个让林晓悠哭笑不得的判断。他伸出小手指,坚定地指着照片里的新生儿,用非常确信的语气宣布:
“弟弟!”
在他的逻辑里,这个出现在家庭相册里、被爸爸妈妈珍视着的小婴儿,既然不是现在的自己,那肯定就是另一个小孩——一个“弟弟”!
林晓悠先是一愣,随即忍俊不禁,笑出了声。她将儿子搂紧,亲了亲他的小脸蛋,解释道:“傻宝宝,这不是弟弟,这就是你呀!这是曦曦小时候,刚刚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时候,小小的,软软的。”
“曦曦?”小家伙更加困惑了,他指着照片,又指指自己,小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是曦曦!是弟弟!”他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判断,仿佛在扞卫自己的“唯一性”。
这时,傅景渊也被这边的笑声吸引过来。了解了原委后,他也笑了,坐在儿子另一边,指着照片耐心地说:“这真的是曦曦。你看,这个小宝宝的眼睛,是不是和现在的曦曦很像?还有这个小嘴巴。”他又翻到后面几页,指着百天照、半岁照,“看,宝宝慢慢长大了,是不是越来越像现在的曦曦了?”
小家伙看着照片里那个逐渐长大、轮廓越来越清晰的婴儿,再看看爸爸妈妈笃定的眼神,脸上的困惑慢慢变成了将信将疑。他不再坚持叫“弟弟”,但也没有立刻接受那就是自己。
林晓悠灵机一动,抱着他走到客厅那面巨大的穿衣镜前。她指着镜子里那个被她抱在怀里的、穿着背带裤的小男孩,问:“镜子里的是谁呀?”
“曦曦!”这次他回答得毫不犹豫。
“对啦!”林晓悠又指着相册里那张新生儿照片,“那个小宝宝,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曦曦。就像毛毛虫会变成蝴蝶一样,小宝宝曦曦,也慢慢长大,变成了现在这个会跑会跳、会叫爸爸妈妈的曦曦了。”
这个比喻似乎触动了他。他看看镜子,又看看相册,眼神里的困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妙的、恍然的神情。他好像有点明白了,“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是同一个人,却又不一样。
从那天起,小傅曦对那本家庭相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要求翻阅。他不再把婴儿时期的自己叫“弟弟”,而是会指着照片,用新学会的词汇说:“小小的曦曦。”或者“曦曦baby。”
这次指着baby照片叫“弟弟”的可爱误会,是孩子自我认知发展中的一个有趣里程碑。它标志着孩子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深刻的哲学问题的最初萌芽。在父母充满爱意和耐心的引导下,他一步步将“过去”与“现在”的自我连接起来,构建着属于自己的、连续的生命故事。那本厚重的相册,也因此不再是简单的影像集合,而成为了帮助他理解成长、感知时间流逝的最直观、最温暖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