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体坛之重开的苏神 > 第2242章 .04!第一个Pb出现了!

第2242章 .04!第一个Pb出现了!(1 / 1)

“预备——”

发令员的声音穿透稀薄空气,八名选手的臀部同时抬高。

张红林的臀部抬高幅度比谢文君低3厘米,八步上栏的预备姿势让他的重心更靠后,试图用“稳启动”应对高海拔。

范姜的小腿肌肉紧绷如弦,起跑反应快的优势在此刻显露无遗,脚踝已开始微微蓄力。

枪响瞬间,谢文君的技改成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爆发。左腿蹬地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力度达到平原状态的95,这得益于他赛前两周的“高海拔爆发力专项训练”。

也就是每天1小时的低氧舱负重蹬地练习,让肌肉适应了缺氧环境下的发力模式。

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顺着核心肌群快速传导,右侧腰腹肌肉同步收缩,像一只无形的手将他的身体向前牵引,第一步步长精准落在21米的预设位置,脚掌前掌触地时。

为步长延展提供了0005米的助力。

第二步,谢文君的步长增至22米,核心开始发挥“节奏调控”作用。

腹直肌轻微收缩,将躯干前倾角度稳定在28°,既减少了高海拔下的平衡维持消耗,又让视线能清晰锁定第一栏的栏架位置。

此时张红林刚完成第三步,八步上栏的节奏让他的步频比谢文君慢01步/秒,虽蹬地力度不弱,却已被拉开半个身位。

范姜的起跑反应优势显现,第二步步长达到215米,但……核心控制不足导致躯干出现轻微晃动,步长稳定性比谢文君差10。

第五步是七步上栏的“关键衔接点”,谢文君的步长突破24米,这是他技改的核心突破。

通过调整髋关节的前送幅度,让每一步的步长递增幅度从01米提升至015米,仅用五步就完成了八步上栏需六步才能达到的距离。

此时他的呼吸与步频形成“两步一吸”的精准适配,吸气时胸腔轻微扩张,借助顺风带来的气流,让氧气交换效率提升8,避免了高海拔下的呼吸紊乱。

魏基、杨路等选手此时已明显落后,八步上栏的节奏在高海拔下被打乱,第四步的步长比预设值短01米。

只能眼睁睁看着谢文君的身影越来越远。

“等等,这是……”

“有人反应了过来。”

“这是要……”

“七步上栏吗?”

一些专业人士已经猜到了这一步。

但是也仅仅只是猜到。

因为没有看到谢文君实际做到之前。

他们也不敢确定,就是这样。

毕竟现在在国内,除了刘祥,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用这样的技术动作去攻栏。

刘祥也在电视里看着。

他的目光则是充满了期待。

如果谢文君可以更早的时候练出这个技术,那么对于他来说上限还能更高一点。

刘祥人虽然退役了。

但是他的心肯定还是在跨栏上。

而且这个时间线上课和原本的时间线上不同。

他可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登上巅峰,王者复仇之后再退役。

那这种退役就显得……光芒万丈。

所以他自己现在的风评和心态。

截然不同。

原本的时间线上,连续发生这样的全国级网暴,还是同样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两次。

换个人怕是早就抑郁了。

刘祥,还算是好的。

只是后来也不太出现在大众面前。

不能不说,这绝对和他连续两次被全国级网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个时间线上不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的开朗活泼一些就……也很正常。

第七步。

谢文君的脚掌精准落在距第一栏03米的“起跨点”,这一步的步长达到25米,是他目前能达到的最大值。

踝关节绷至极限。

身体重心随起跨动作向上提升15厘米。

这一高度经过反复测算,既能轻松过栏,又避免了过度抬高导致的时间浪费。

此时张红林刚完成第六步,八步上栏的节奏让他距离第一栏还有两步距离,范姜虽已接近起跨点,却因核心晃动导致起跨腿的角度偏差3°……

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

可是后续。

已经是埋下了隐患。

当谢文君的身体腾空越过第一栏时,青唐城的观众爆发出第一声欢呼。

他的过栏姿势如“羚羊跨涧”,摆动腿部的脚尖距栏架顶部仅5厘米,过栏时间压缩至012秒,比他八步上栏时快003秒。

其实按道理来说,应该能快更多。

但是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好。

实战能够施展出来已经是不容易。

先做出来,再去精益求精。

就是现在孙海瓶团队想要谢文君去实现的事情。

13米的顺风在此刻发挥最大作用。

气流从他的腋下穿过,减少了过栏时的空气阻力,落地时的步长稳定在23米,没有因高海拔的落地冲击出现丝毫踉跄。

而张红林此时才刚起跨,八步上栏的节奏滞后让他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一点五个身位。

范姜的过栏动作因角度偏差。

落地时脚掌滑动了2厘米。

第一栏落地后,谢文君进入“栏间节奏黄金期”。

七步上栏带来的“启动领先”。

让他无需在栏间刻意加速,只需维持技改后的“三步过栏”节奏即可稳定优势。

他的栏间步长固定在27米,这是110米栏栏间他目前的“最优步长组合”。

三步刚好覆盖914米,步频保持在38步/秒。

既不浪费体力,又能保证过栏效率。

高海拔环境下,他的核心控制技术成了“稳节奏”的关键。

每一次过栏前,腹外斜肌都会提前002秒收缩,将髋关节向前提拉,确保起跨腿的发力角度稳定在140°。

过栏时,竖脊肌紧绷如钢索,维持躯干的直线姿态,避免了缺氧导致的身体扭转。

这种核心控制能力,是他在技改中额外强化的内容。

每天1小时的核心稳定性训练。

即使在6栏连续过栏后。

而张红林此时正陷入“高海拔栏间困境”——

所谓的“高海拔栏间困境”。

就是他的栏间步长虽能达到265米,但每过一栏,蹬地力度就衰减2,第三步落地时的反作用力已降至平原状态的80。

过栏时间从第一栏的013秒增至第三栏的014秒,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25个身位。

范姜的“起跑优势”在第三栏后彻底消失。他的栏间核心控制不足在高海拔下被放大,过栏时躯干前倾角度波动在25°-30°,导致步长忽大忽小。

第四栏过栏时,摆动腿的脚尖险些碰到栏架,落地时踉跄了一下,步频骤降至35步/秒。

魏基、杨路、李海峰三位选手已被甩开起码两个身位以上,八步上栏的节奏在高海拔与顺风的双重影响下彻底紊乱。

第五栏过栏时,李海峰的起跨腿角度偏差5°,栏架被踢得摇晃作响,进一步拖慢了节奏。

砰砰砰。

第五栏落地后,谢文君的技术优势已转化为“碾压式领先”。

他的栏间节奏像“精准运转的钟表”,每一步的落地时间误差不超过005秒,呼吸与过栏形成“过栏呼气、落地吸气”的适配模式,氧气输送效率比常规呼吸方式提升10。

此时赛道旁的计时器显示,他已用时78秒,比自己去年同期的成绩快……01秒!

甚至更多!

技改带来的红利与高海拔适应的成果。

在栏间赛道上完美融合。

第六栏过栏时,谢文君的摆动腿出现了一次“微调整”。

他的落地步长比预设值长003米,核心肌群瞬间收缩,将下一步的步长缩短002米,迅速回归节奏。

这种“动态调整”能力,是他在训练中通过“风洞模拟训练”打磨的成果。

在不同风速下反复练习栏间节奏修正,让肌肉形成“条件反射式调整”。

而张红林此时刚过第五栏,八步上栏的节奏滞后与高海拔发力衰减,让他的用时已达85秒,虽比范姜快01秒,却只能望着谢文君的背影咬牙追赶。

“谢文君已经领先了这么多,没有悬念了!”

杨剑之前这样解说还是用在刘祥他的身上没想到在后者退役之后,还有机会这么说。

真是感觉。

爽呆呆。

第七栏是110米栏的“耐力分水岭”。

高海拔下的氧气消耗在此刻达到峰值。多数选手会出现“栏间步频下降”“过栏时间延长”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

在谢文君身上都没有出现。

谢文君的技改优势再次显现——

七步上栏的启动领先,让他在前六栏节省了15的体力。

此时的蹬地力度仍能维持在初始状态的88。

没有丝毫衰减。

他的过栏技术在此刻升级为“节能模式”。膝关节屈伸幅度从140°降至138°,减少了股四头肌的发力消耗。

摆动腿过栏时,脚尖微微内扣,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过栏时间虽略有增加,却节省了5的体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种“节能不减速”的平衡,是他在高海拔训练中总结的经验。

通过微调动作幅度,在耐力与速度间找到最优解。

赢不赢这场比赛开始之前就没有悬念。

就像是刘祥之前说的那样。

在亚洲比赛,只要他不失误。

那他就是冠军。

那现在这个说法换到了谢文君身上。

起码在国内,在亚洲。

这个说法都能说得通。

刘祥在洲际赛场的降维打击能力。

他基本都继承了下来。

毕竟在原本的时间线上,他就是亚洲的第一。

这个时间线上08年就来了二沙岛。

训练都过了这么些年头。

拿不出手才奇怪。

而且作为一个90后。

能在帝都世锦赛上拿出自己的最佳表现。

是一个运动员的基本渴望。

在国内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

不想在鸟巢的大赛里面。

崭露头角。

留下传奇。

留不下传奇,留下个数据和背影也行。

所以。

能不能赢对于谢文君来说还真不是那么的关注,因为他反正输不了。

就国内这一些人,根本不入他的法眼。

他来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

接住八改七,借青唐城海拔和风速。

突破自己的极限屏障。

冲击更高点。

为帝都世锦赛做好准备。

砰砰砰。

第八栏落地后。

谢文君的目光已锁定终点线。

此时张红林的耐力问题开始凸显,过第八栏时,蹬地力度衰减至初始状态的75,步频降至35步/秒。

过栏时间增至015秒。

与谢文君的差距扩大至9个身位。

范姜虽在努力加速,却因前期核心消耗过大,第九栏过栏时出现轻微失衡,落地后不得不调整半步。

其实他的状态还不错,如果后面的速度能够正常起来,这一枪甚至可能跑到第二,可是……

不稳定,就是传统系列的运动员们经常出现的问题。

考虑到这一点。

范姜在这里表现不好。

突然出现了变故。

好像也是情理之中。

第九栏是谢文君的“冲刺预热”。

他的摆臂幅度从30厘米增加至35厘米,借助摆臂的惯性提升步频,同时核心肌群全力收缩,将所有剩余体力集中于蹬地发力。

稀薄的空气里,他的呼吸频率从“两步一吸”切换为“三步两吸”。

高频浅呼吸让肺部气体交换效率最大化,确保快肌纤维在冲刺前获得充足氧气。

第十栏过栏。

青唐城的观众已站起身欢呼。谢文君的过栏动作如“行云流水”,起跨、腾空、落地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这在高海拔的第十栏极为罕见,足以证明他的技术稳定性与耐力储备。

像一道栏间闪电,朝着终点线疾驰而去。

因为领先的太多,在背影上。

甚至和某一个人。

略微有一些重合。

这个时候其余人已经完全被他拉开。

刘祥也很期待的看着。

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师弟,这一枪的目标是什么?

那就去。

做到吧。

距离终点线10米时,谢文君的摆臂幅度达到最大值,肩部肌肉全力收缩,带动身体向前俯冲。

他的目光死死盯着终点线的白色。

核心肌群紧绷。

确保身体前倾的稳定性。

避免冲线时的失衡。

此时他的技术体系已进入“冲刺专属模式”,每一块肌肉的收缩、每一次呼吸的节奏、每一个关节的发力,都精准指向“以最短时间撞线”这一终极目标。

将技改成果、高海拔适应力与临场爆发力熔铸于最后10米的赛道上。

落地刹那,他的蹬地技术完成“最后一次升级”。

第十栏落地时的脚掌触地位置比预设偏左05厘米,这本是高海拔下易导致失衡的微小偏差,但他的核心肌群以0008秒的速度完成“应急修正”。

右侧腹外斜肌瞬间收缩,带动骨盆向右微移1厘米,同时左腿膝关节蹬伸角度从138°增至142°,额外释放出5的蹬地力量。

这一“偏差即修正”的反应,源于他赛前100组“栏间落地偏差训练”。

在跑道上随机设置03-08厘米的标记点,模拟落地偏差场景,让神经与肌肉形成“条件反射式纠错”,即使在极速冲刺中也能稳控姿态。

科学训练。

永远是运动员,能够保持好成绩的基础保障。

没有这个方面。

不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实才是常态。

稳定。

其实才是奢求。

距离终点8米处,他的摆臂技术彻底切换为“冲刺助推形态”。

此前35厘米的摆臂幅度骤增至40厘米,肘部夹角从83°扩大至90°!

摆臂轨迹不再紧贴身体。

而是呈“前后扇形摆动”。

这种调整并非盲目发力,而是借助摆臂的惯性为身体提供额外向前的牵引力。左臂后摆时,三角肌与背阔肌同步收缩,拉动左肩向后发力,形成“反作用力助推”。

右臂前摆时,胸大肌顺势收紧,将摆臂的动能转化为身体前移的速度,每一次摆臂都像在为“冲刺引擎”

虽未达峰值。

却精准适配最后阶段的发力需求。

没有栏架阻挡。

步频自然也上来了一些。

最后6米。

高海拔下的耐力储备成了“破线关键”。

多数选手在此时已出现快肌纤维疲劳导致的蹬地力度衰减,谢文君却凭借“分层供能策略”维持稳定输出。

避免过度激活导致的痉挛。

他的呼吸模式也切换为“高频浅呼”,每秒呼吸25次,每次呼气量压缩至常规的50,既保证肺部气体交换效率,又不让深呼吸打乱核心稳定性。

此刻他的胸腔起伏幅度仅2厘米,远低于张红林的6厘米,核心刚性依旧如铸,躯干前倾30°的角度没有丝毫松动。

像一枚精准制导的箭头。

直逼终点。

最后4米处。

谢文君启动了“身体前倾极限压榨”。

他的颈部核心肌群全力收缩,带动头部向前下方微压,下颌几乎贴近胸口,这一动作让身体重心再降08厘米,迎风面积减少4,13米/秒的顺风此刻化作“贴身助推器”,气流从他的背部与大腿间穿过,形成微小的“气垫效应”,将前进阻力降至最低。

同时,他的双臂摆速达到峰值,前后摆动的时间差压缩至01秒,左臂后摆的末尾与右臂前摆的起点无缝衔接。

没有丝毫“发力空当”。

摆臂产生的牵引力让每一步的推进力再增3。

2米!

他的目光死死锁定终点线。

瞳孔因高度专注微微收缩。

此时他的双腿已进入“惯性驱动”状态,蹬地不再依赖肌肉主动发力,而是借助前几步积累的动能完成“顺势前冲”。

但核心肌群仍在全力工作。

腹直肌与竖脊肌紧绷如钢索,确保身体不会因惯性出现后仰,维持“前倾撞线”的最优姿态。

青唐城的阳光此刻恰好落在他的肩膀。

号码布上的“52”字样被风吹得紧贴皮肤。

仿佛与他的身体融为一体。

共同冲击最后的终点。

距离终点线仅剩1米时,谢文君做出了“冲刺终极动作”。

他的上半身突然向前俯冲,肩部微微下沉,胸部主动前探,双臂摆至身体两侧停止摆动,所有力量都集中于“让胸部率先撞线”。

这一动作是他在训练中针对“冲线技巧”的专项打磨。

通过高速摄像机分析100次冲线数据,确定“胸部前探2厘米”能缩短001秒的撞线时间,看似微小的调整,却是顶级赛事中决定胜负的关键。

此时他的身体与地面的夹角缩小至28°,几乎是“贴地冲刺”。

让俯冲动作更顺畅、更迅猛。

开玩笑。

你要是压线技术不过关。

那你真的都不好意思说,你在二沙岛待过。

谢文君在二沙岛呆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没有自己合适的压线技术呢?

短跨的压线是比短跑更加夸张。

这是因为他们在结束了10个栏之后,身体的状态更加适合这样的俯冲模式。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

这样的俯冲模式。

更容易在时间修正的时候。

获得更好的修正值。

胸腔几乎要擦着跑道。

夸张的压线。

却在110米栏的项目里面极为常见。

谢文君的瞳孔里只剩那道嵌在地面的感应线——

他猛地沉肩收腹。

腹直肌像被拉到极限的钢索般绷直。

硬生生将上半身再往前顶了半寸。

肩胛处的肌肉因这极致发力突突跳动。

汗水顺着下颌线砸在跑道上。

溅起的塑胶颗粒还没落地。

终点计时器“滴”的一声锐鸣已刺破赛场。

跳动的数字骤然定格在……13秒06。

然后。

一个修正。

跳动到了1304上。

惯性带着他往前冲了三步才踉跄着撑住膝盖,双腿控制不住地微微发颤,不是无力,是高强度爆发后肌肉的生理性震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大口大口喘着气,稀薄的空气钻进肺里像带着细沙,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胸腔的剧烈起伏。

可这时候,他就想要回头看清楚。

自己这一枪到底跑出什么成绩来。

这才是他最想要知道的事情。

扭头一看。

最先闯入视野的是计时屏上“13秒04”的红色数字。

谢文君的目光在那串数字上钉了两秒。

攥得发白的拳头突然狠狠砸向空气。

喉间爆发出一声闷吼。

没有歇斯底里,却把三个月技改的煎熬、高海拔适应的挣扎、栏间每一步的较劲……

全揉进了这一声里。

“1304!”

“最后的成绩修正是13秒04!”

“谢文君打开1305!!!!!!!!!!”

“创造个人最好的新成绩!!!!!!!!”

“这还是没有足够压力的情况下跑出来的成绩,如果这一枪有人给他足够的压力,说不定还能更好!!!!”

“虽然是高海拔,虽然这一枪风速超过了一米,但只要能够超过13秒05,让自己的身体记住这样一个速度区间,那么对于即将到来的帝都田径世锦赛……”

“就有难言表的好处!”

电视机外。

刘祥看着跑出了13秒04好成绩的小师弟。

忍不住也拍手鼓了鼓掌。

有这样成绩的表现。

说明在2015年的帝都世锦赛。

即便是没有自己。

种花家的短跨。

也有足够的竞争力了。

在这个时代。

黄金的巨头已经落幕。

在没有足够能打开13秒能力的巨头面前。

谢文君。

现在的这个成绩。

已经有了足够的竞争力。

剩下的。

就看他自己的临场发挥了。

刘祥相信。

在二沙岛这么七年。

他不是白过的。

就像自己在二沙岛这么多年。

也不是白过的一样。

鸟巢。

才是自己这个小师弟的赛场。

虽然自己也有些可惜,不能再次站在鸟巢。

但伦敦之后。

他已经没有遗憾。

也许鸟巢。

自己在那里注定无法释放。

只能看看其余的红色身影。

能否代替自己。

在那里绽放光芒。

希望。

他们可以。

希望。

谢文君。

自己的小师弟。

可以。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重返1978:归国的小叔叔 贱哥有刀 娱乐:唯我独法,女星们集体倒追 游戏制作:当然是缝的越多越好玩 无限金钱,我被迫洗钱修仙! 十神降临:满级大佬她只手遮天 华娱:这个顶流被老天追着喂饭 高武:我成了精神小妹的废柴爹? 嘿嘿,我看大叔你也挺眉清目秀嘛 重生在2008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