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顶楼的小型学术报告厅里,窗帘紧闭,只有投影仪的光芒在闪烁。十几位普外科的资深专家围坐在会议桌前,目光聚焦在幕布上正在播放的手术录像上。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重的赞叹。
“停!就这里,倒回去三秒。”头发花白的科主任陈教授推了推眼镜,身体前倾。
录像倒退,画面定格在腹腔镜视角下,一个极其刁钻的角度。组织粘连严重,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若隐若现地埋藏在脂肪和纤维组织中,像一片危险的雷区。
“看到没有?”陈教授指着屏幕,“这个分离动作。他没有用常规的钝性推剥,也没有首接电切,你看他这个器械的走向几乎是贴着血管鞘滑过去的,力度、角度,妙到毫巅!这需要对局部解剖熟悉到什么程度?简首像在那里住了几十年一样!”
胃肠外科的副主任,以技术狂野、手速快著称的“刘一刀”摸着下巴,难得地没有反驳,反而喃喃道:“更邪门的是,他好像知道哪里会出血。你看前面这几个点,他都提前做了预防性凝闭,结果证明,这些地方确实是潜在的出血点。这己经不是经验能解释的了,这简首是透视眼。”
众人一阵沉默,只有录像继续播放的声音。这是一台复杂的腹腔肿瘤联合脏器切除手术,主刀正是田尹。手术过程行云流水,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得如同计算机模拟出的最优解,出血量少得惊人,手术时间比预估缩短了将近一半。
“全能,太全能了。”另一个资深专家摇头感叹,“肝胆、胃肠、甲乳,甚至血管缝合,他好像没有不会的。关键是,每一种都做得这么完美。老刘,”他看向坐在角落,一脸与有荣焉的刘振光,“你这徒弟,到底是哪路神仙下凡?档案上写着他可是半路出家,以前跟医学完全不沾边啊!”
刘振光呵呵一笑,心里也满是疑惑,但面上却稳得住:“田尹嘛,就是喜欢钻研,学习能力强。
“学习能力强?”
这个解释显然无法满足在座这些在手术台上浸淫了半辈子的专家。学习能力强,能把看视频学来的技术,用得比他们这些做了几千台手术的人还老辣?能把多种术式融会贯通,推陈出新?
与此同时,田尹刚结束一台急诊阑尾手术。手术很简单,但他依旧在几个细微处做了优化,用“想象力”精准地探查了阑尾系膜,避免了对周围肠管的丝毫牵拉。病人术后苏醒得很快,几乎感觉不到疼痛。
他脱下手术衣,走到洗手池边,冰凉的水流冲刷着手指。镜子里,是一张年轻、平静,甚至有些过于俊朗的脸。他能感觉到,体内第一百零七个窍穴正在功德之力的滋养下,缓缓趋于饱和,“想象力”的触感更加清晰、柔韧。
他知道,那些老专家们肯定又在研究他的手术录像了。好奇、质疑,甚至可能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他早己准备好了说辞。
果然,下午就被陈教授叫到了办公室。不止陈教授,刘振光,“刘一刀”都在。
“田医生,坐。”陈教授态度很和蔼,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定格画面,“你这台腹腔肿瘤手术,做得非常漂亮。我们几个老家伙看了,都自愧弗如啊。尤其是这个胰十二指肠区域的分离,你是怎么想到从这个罕见间隙入路的?还有,你对血管预处理的判断,精准得吓人。”
田尹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带着点谦逊的笑容:“陈主任过奖了。主要是术前影像看得比较细,做了很多三维重建推演。至于血管判断,”他顿了顿,说出了练习过多次的“解释”,“我可能对血流动力学的信号比较敏感,加上看过很多相关的手术视频和解剖图谱,脑子里形成了比较立体的模型,下刀的时候,会下意识地避开那些‘感觉’上比较危险的地方。”
“看视频?感觉?”
“刘一刀”忍不住插话:“田医生,你这看的是什么神仙视频?能看出这种效果?我们看的难道是假的?”
田尹笑容不变,语气诚恳:“可能就是个人学习方法不同。我比较喜欢归纳总结,看多了,各种术式的优缺点、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大概就有个概念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这些地方。熟能生巧吧。”
“熟能生巧”
几位专家面面相觑,这个解释,无懈可击,又似乎什么都没解释。难道世上真有这种天赋异禀,光靠“看”和“想”,就能超越无数实践积累的怪物?
他们看着田尹年轻的脸庞,那眼神清澈、沉稳,找不到一丝一毫的虚张声势或隐瞒。最终,陈教授只能感叹地拍拍他的肩膀:“后生可畏啊!继续保持,医院需要你这样的天才。”
走出主任办公室,田尹轻轻呼出一口气。他知道,这关暂时过了。只要他不做出太超出常理的事情,将“想象力”的辅助控制在“精妙创新”的范畴内,这套“超级学习能力”的说辞,就能成为他最好的保护色。
日子一天天过去,田尹的手术排得越来越满。从简单的阑尾疝气,到复杂的胃癌根治、肝叶切除,甚至开始涉足一些心脏搭桥的辅助操作。他的“无师自通”异能,在手术这个极度复杂的技能领域,展现出了恐怖的威力。任何看过一遍的手术,哪怕只是高清录像,他都能迅速掌握其精髓,并在实际操作中,用“想象力”进行优化,做得比原版更加完美、创伤更小。
他沉浸在救死扶带来的双重喜悦中——看着病人康复的成就感,以及感受着体内窍穴不断被功德之力冲开的修炼快感。各种院内奖项、患者送的锦旗纷至沓来,“田神医”的名声不仅在医院内部响亮,甚至开始在一些病友圈子里流传。
他变得很忙,穿梭于门诊、病房和手术室之间。
这天,他刚完成一台高难度的腹腔镜胰体尾癌根治术,从手术室出来,略显疲惫地靠在走廊的墙上,闭目养神,实则内视着体内又一個即将贯通的窍穴。
“田田老师。”
一个略带紧张和恭敬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田尹睁开眼,是科室新来的规培医生,一个叫小王的年轻人,名牌医学院毕业,平时很好学,看他的眼神总是亮晶晶的。
“小王,怎么了?”田尹温和地问。
小王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东西,他有些不好意思地递过来:“田老师,您刚才手术中,处理脾动脉那个步骤,我有点没看明白,您能不能给我讲讲?”
田尹接过笔记本,看着上面工整却略带稚嫩的笔迹,以及那些试图还原他手术步骤的草图,微微恍惚了一下。
曾几何时,他也在工地上,用类似的眼神,看着那些技术娴熟的老师傅,看着他们轻松地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心里充满了羡慕,还有一丝因为自己笨拙和无知而产生的自卑。
那时,他觉得那些拥有技术的人,高高在上,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他拼命想学,却总是不得要领,只能出卖最原始的劳动力。
而现在,他在这个小王医生的眼中,看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眼神。羡慕他的技术,崇拜他的能力,甚至,带着一点点因为差距过大而产生的敬畏。
这眼神,让他心里有些复杂。
他并没有感到得意,反而有一种奇异的疏离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一身“医术”,根源并非来自寒窗苦读或千万次的练习,而是那场匪夷所思的奇遇。他站在这里,接受着同行和后辈的崇拜,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作弊”。
但他很快压下了这丝异样。无论如何,他运用这身能力在做的事情,是切切实实地在帮助病人,在积累功德,在推动自身的进化。这就够了。
他收敛心神,拿起笔,在小王的笔记本上耐心地画起了解剖图,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解着关键点和自己的思考逻辑。
小王听得如痴如醉,眼神里的崇拜更浓了。
讲解完,小王千恩万谢地离开。田尹看着他的背影,默默站立了片刻。
他回到了那个曾经满是羡慕和自卑的农民工,而如今,他成了别人眼中需要仰望的存在。命运的无常与奇妙,莫过于此。
这种身份的转换,视角的变迁,让他对《长生功》,对“道”,似乎又多了一丝模糊的感悟。济世救人,是功德;而这红尘俗世中的起落浮沉、人心百态,或许,也是一种修行。
他深吸一口气,将杂念抛开。前方,还有下一台手术在等着他。他的路,还很长。他不仅要在这医学殿堂里登峰造极,更要在那神秘的长生路上,走得更远。至于旁人眼中的羡慕也好,敬畏也罢,都只是这条路上,偶然瞥见的风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