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着耳朵听其他鱼贩的吆喝,眼睛打量着不同摊位鳝鱼的品相和问价的人。秦浩然发现,县城的鳝鱼确实比镇上少见,品相也参差不齐,问价的人多是些穿着体面的管家、厨娘模样的人,对价格似乎不那么敏感,更看重鲜活和方便。
过了快一个多时辰,秦德昌和秦远山才回来。秦德昌脸色稍缓,对众人低声道:“问清楚了,这边鲜活的鳝鱼,行情确实好些,大概能卖到六文钱一斤。比镇上能多出两文。”
算了算账,“咱们这一百多斤,要是都能按这个价出去,能多赚两百多文呢!够买好些盐巴、针线了。”
多了两百文!秦远山和两个后生脸上都露出了喜色。但这喜悦很快又被现实的难题冲淡了,怎么卖出去?
他们几个大老爷们,都是地里刨食的庄稼汉,平时赶集卖点粮食蔬菜都腼腆得喊不出声,更别说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县城叫卖了。
西个人守着几鳝鱼桶,蹲在集市分配给他们的角落,看着人来人往,却张不开嘴,急得额头冒汗。秦禾旺倒是想喊,被秦远山一眼瞪了回去,怕他小子毛躁坏事。
时间一点点过去,偶尔有人过来问价,看看又走了。鳝鱼虽然精神,但毕竟离水久了,开始有些蔫巴,再卖不出去,只怕要掉价甚至死掉。
秦浩然看着大人们窘迫的样子,心里着急。他知道不能再等了。给自己鼓劲,然后走到鱼篓前,用还带着稚气却的嗓音,大声吆喝起来:
“卖鳝鱼嘞!又鲜又肥的活鳝鱼!刚从河里捉上来的好鳝鱼!炖汤红烧都香掉牙!快来瞧快来看啊!”
这突如其来的童声吆喝,清脆响亮,在一片成人嘈杂的市集里显得格外突兀和新奇,立刻吸引了不少目光。人们好奇地看过来,发现吆喝的是个还没鱼篓高、穿着补丁衣服却眼睛格外有神的小娃娃,都觉得有趣,纷纷围拢过来。
“嘿,这小娃娃,嗓门挺亮!”
“鳝鱼看着是不错,怎么卖啊?”
“六文钱一斤!都是活蹦乱跳的!爷爷您看看,多肥!”秦浩然一点也不怯场,小手甚至敢伸进篓里抓起一条扭动的鳝鱼展示,那镇定老练的模样完全不像个孩子。
有人被吸引,开始询价挑选。秦远山等人见状,也赶紧笨拙地帮着称重、收钱。生意终于开张了!
但很快,新的问题又来了。买鳝鱼的多是些大户人家的仆役或者小媳妇,她们看着滑腻扭动的鳝鱼,又爱其味美,又嫌其处理起来麻烦脏手。
秦浩然看在眼里,心念电转。他拉了拉正忙着称重的大伯秦远山的衣角,踮起脚尖低声道:“大伯,你跟客人说,咱们能帮他们把鳝鱼杀了收拾干净,她们拿回去首接就能下锅,省事!”
秦远山一愣,杀鱼?在这?有些犹豫,但还是对一个犹豫的妇人结巴地说了。那妇人一听,果然喜上眉梢:“哎呦!那敢情好!能帮着杀了最好!省得我回去弄得一手腥!给我来一斤!不,二斤!” 立刻爽快地决定了。
秦远山一看这反应,效果出奇地好!他顿时来了精神,赶紧又挤出人群,跑到正在收钱的秦德昌身边,激动地把秦浩然的主意说了。
秦德昌到底是见过世面的老里正,闻言道:“好小子!这脑袋瓜子怎么长的!这主意太好了!远山,你手脚最利索,你负责杀!禾旺,你帮着按鳝鱼!我这就去旁边看看!”
秦德昌立刻行动,他目光扫视,很快锁定了集市角落的一个铁匠铺。他快步走过去,不多时,就手里拿着一些东西回来了,一根崭新粗长的铁钉,和一把厚背宽刃、一看就很结实耐用的小刀。那铁匠还挺热心,额外送了一块边缘粗糙的厚木墩板。
工具到位!秦远山接过家伙,立刻在摊位旁边清理出一小块地方。他抡起从铁匠铺借来的锤子,“咚咚咚”几下,将那根粗铁钉牢牢钉死在木墩板的一端,露出寸许长、闪着寒光的尖锐钉头。一套简易高效的杀鳝鱼工具就这样诞生了!
秦禾旺帮忙从桶里抓起一条肥大的鳝鱼。秦远山左手稳稳地抓住鳝鱼滑溜的身体,右手将其头部精准地按在铁钉尖上,轻轻一刺,便将其固定住。
紧接着,他右手操起那柄厚背小刀,寒光一闪,手起刀落——“唰”地一声,鳝鱼头被利落斩断!再用刀尖顺着被固定的颈部往下一划,一剔,一刮,内脏便被清除干净,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干脆利落,前后不过十几秒!一条处理得干净的鳝鱼便被扔进了顾客的篮子里。
这一手绝活,顿时在集市上引起了轰动!
“嚯!这法子快!真利索!”
“快看哪!用钉子钉住头!我怎么就没想到!”
“帮我把这几条也都杀了!收拾干净点!”
“我也要!我也要!这下可省大事了!”
人群像潮水一样再次涌来,这次不仅是买鳝鱼的,还有很多是纯粹来看热闹、学手艺的。他们的摊位瞬间成了整个东市最热闹的焦点!
秦远山埋着头,额头上全是汗珠,也顾不得擦,一条接一条地杀鱼,动作越来越快,越来越熟练。
秦德昌负责称重和收钱,忙而不乱。秦禾旺和另一个后生则忙着从桶里抓鱼、递给秦远山、再将杀好的鱼交给顾客,维持着排队秩序。
秦浩然看着这火爆的场面,小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但他并没有闲着。眼睛滴溜溜地转,观察着每一个细节。很快,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叔公称重时,实在得过分了。
或许是庄稼人的憨厚,秤杆总是打得高高的,恨不得再多给人家加一点,嘴里还念叨着:“您看,高高的,绝不少您分量!”
这当然是美德,但秦浩然的小心思又活动开了。他蹭到忙得口干舌燥的叔爷爷秦德昌身边,再次踮起脚尖,扯了扯他的衣襟。秦德昌现在可不敢小看这个侄孙了,立刻弯下腰:“浩然,又有什么主意?”
秦浩然小声说:“叔爷,您称重的时候,能不能每次都大声对客人说一句:客官您看好了啊,秤杆翘翘的,足斤足两,下次还望您多关照!这样,既显得咱们实在,又能拉住回头客,让旁边的人听了,也更放心买咱的。”
秦德昌听完,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仔细打量着这个年仅六岁的孩子,这孩子的脑子是怎么长的?怎么尽是些大人想不到的好点子?他随即了然,用力点点头:“好!说得好!叔爷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