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大郎君,恕我直言,明年秋收之前是不能大举用兵的。”
梁肃第一句话就给这场君臣问答定下了基调:“最好是等待洪武三年春耕之后,或者干脆秋收之后,方才有八成的把握。”
胡铨回过神来,当先好奇问道:“是粮食不够了吗?”
梁肃摇头:“当然是够的,否则如今早就将石七朗唤回来了,他那里几万人人吃马嚼,若不是太原府库充沛,早就无法进取了。”
“大郎君,如今我国粮食储备虽然还有,却决不能全都用在军事上,否则河北、晋地民生将会出大乱子。”
“而且,国家新立,幽燕辽东晋地新附,都得需要十二分精力来平定,接下来最好是要休养生息的。”
不知为何,胡铨有些松了口气的感觉。
梁肃继续说道:“而进攻方向无非就是西金与宋国,无非是谁先谁后的问题。”
刘淮摸着颌下短髯,思量片刻之后方才说道:“梁先生所言有理,胡先生可有别的言语?”
胡铨却只是沉默。
梁肃轻咳两声,随后对胡铨恳切说道:“胡先生,你觉得魏晋南北朝可是治世?”
胡铨当即苦笑:“梁相公勿要用言语来试探,我自然知道天下一统乃是大势所趋。而且,唯有统一天下,方才使得百姓能免于战乱。只不过……”
胡铨拱手诚恳言道:“陛下,臣只是新附之人,总不好在此等军国大事上谏言的。”
刘淮却是依旧含笑如故:“现在乃是私下交谈,胡先生但说无妨。”
胡铨知道今日无法躲过这一遭,只能咬牙说道:“臣乃是个腐儒,不晓得军国大事。
然而臣却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国家还是个人,立身之本是万万不能抛弃的。
大汉的立国之本在于北伐金贼,救万民于焦熬,所谓驱逐挞虏恢复中华是也。
既如此,就万万不能放弃这个根本,在复灭金国之前,还是不要攻宋为好。”
刘淮与梁肃二人直接笑出声来。
胡铨在微微赧然之后也只是微笑以对。
大殿之中一时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平心而论,胡铨这番说法根本上还是在为宋国张目,唯独其人说的有理有据,外加冠冕堂皇,倒显得有十分理直气壮了。
梁肃笑完之后,复又正色言道:“大郎君,我这里却还有个说法。”
“哦?梁先生莫非有更好的主意?”
“非也,而是为人臣者,谋划自当要全面,总不至于让君主做了误判。”
“大郎君,西金被陆先生歼灭主力不假,宋国两淮大门更是洞开。然而这两者却是不同的。”
“完颜亮带到关西的女真兵马本来就很少,死一个就少一个,根本无法补充。
而少了这些女真兵马,他根本压制不住党项人与汉人,即便有了政治平衡,却依旧可以挑动其内部,轻易让其内乱。
可反过来说,若是我军强力压迫,说不得西金还会拧成一股绳来。”
“宋国却不同……”
说着,梁肃瞥了胡铨一眼:“自从中唐开始,江南人力物力就与北方持平,在宋金两国轮番折腾中原河北关西之后,江南富庶更是为天下冠。
如今宋国如此衰落,并不是因为南方不足以抗衡北方,而是因为作为皇帝的赵构与南方本土势力不思进取,只一心割据而造成的。
若是换个皇帝,再换个相公,励精图治一番,那说不定又要是南北朝的局面了。”
刘淮想了片刻之后说道:“梁先生的意思是,攻金急不得,攻宋缓不得?”
梁肃摇头:“臣不是这意思,如今晋地已经差不多全在手中,如果全力攻打西金,完颜亮又如何能抵挡?他如今只有关西,比当日后周的形势还差,能翻出什么风浪?
臣想说的是,攻金可以拖,攻宋则不能拖。”
刘淮笑了:“我不觉得以宋国的体制,换个官家宰相就能雄起。”
梁肃正色拱手:“完颜亮当时南征时也是这般想的。
大郎君,天下英雄何其多也。金国养女真国族不到百年,就有如此多的女真豪杰为他赴死。
而宋国可是善待士大夫逾百年了,到生死危亡之刻,没出一两个如虞相公那般的人物,反而奇怪。”
作为穿越者,刘淮自然知道宋朝历史,之后虽然有历次北伐,却因为这样那样的荒谬原因,而导致最终失败。
主和派……或者说应该叫割据派的势力一直盘踞在宋国高层。
甚至出过皇后与相公联手暗杀主战派宰执韩侂胄,并将其人头送给金国求和的破事。
而那名割据派相公就是如今宋国宰相史浩的儿子史弥远。
想到这里,刘淮颇有一种世事难预料的奇妙之感。
但显而易见的是,刘淮根本无从与梁肃做解释,难道说他能掐会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知道宋国会一窝囊到底?
不过刘淮转念一想,宋国不行不代表南方不成,因为梁肃说的自中唐以来的江南大开发乃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后世朱元璋在统合南方力量之后,不就北伐成功的吗?
当然,这也不全都是明代开国天团的功劳,当时北方在经历宋金元三朝的‘德政’,尤其经历了蒙兀人的屠戮之后,已经地广人稀,近乎荒漠,南北实力对比已经失衡。
如今北方终究还没到那种程度。
刘淮脑中左右互搏了一番,发现胡铨脸色有些尴尬,不由得笑着说道:“胡先生乃是为天下百姓免受兵祸而忍辱负重,自然也是天下豪杰。”
如此不尴不尬的安慰了一句之后,刘淮继续问道:“梁先生,你继续说,攻打西金与宋国又要分别作何准备?”
胡铨知道接下来就要涉及军事方面,甚至还要有军事改革与人员任免的内容,再加之其人也不想继续在此尴尬下去,立即起身:“陛下,臣告退。”
“胡先生慢走。”
胡铨缓缓走出了大殿,走出了这座完颜亮刚刚营造不过十年的皇宫之后,望着街上人来人往,听着充斥进耳朵的北方口音,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幽燕得以收复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可为何不是大宋收复的呢?
然而已经有岳飞、虞允文这等文武豪杰托生于宋国,终究力有未逮,又怨得了谁呢?
胡铨再次叹了一口气,走入了冰凉的北地寒风之中。
“至于军略与民政,那简直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无妨,今日只是说个大略而已,总不能咱们君臣二人口头上商量两句,就将国家大政定下来吧。”
梁肃闻言不由得扶额:“大郎君,我如今乃是枢密使,也就是西府大相公,已经不是当日的军师将军了。而大郎君既为天子,也自然不是当日的靖难大军节度使。
正所谓王者无私,咱们二人私底下商议已经算是正经大事了。”
刘淮撇嘴,干脆瘫坐在椅子上:“那就请梁相公严肃说一下公事吧。”
梁肃对于刘淮这般惫懒模样有些无奈:“首先乃是幽燕晋地辽东的要进行卫所化,而且要重新招募士卒,按照功劳遴选军官,这件事没有两年辛苦,绝对完不成。”
“一步一步的来,不要想一口气吃个胖子。”
“臣也是这般想的。先整饬出来几处再说。从燕京、辽阳、太原、真定这几处来着手,创建新军。”梁肃一口气说了几处地方,迟疑了一下方才继续说道:“大郎君,这几处新军战力肯定不成,还得大郎君带着打几仗才能成军。”
“梁相公的意思是,如果进攻西金,就要用他们?”
“正是如此。当然,禁军还是得出战的。”
“梁先生还是称呼他们为靖难大军吧,一时间实在是改不了这说法。”
大汉创建之后,需要处理的军政大事实在是太多了,这个草台班子也颇有一些手忙脚乱之感。
刘淮登基是一码事,可仅仅靠登基,就指望制度能够创建,各方利益能够理顺,军政大员都能各归其位,也属实是痴心妄想。
其中军事改革也是重中之重,而其中最先的一条就是将历史地理色彩十分明显的军号全都改掉。
如今东金已经完蛋,西金也苟延残喘了,武成军、陈州军等从金国传下来的军号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比如刚刚梁肃所说的禁军,说白了就是由靖难大军为骨架创建的中央军,不过如今这支大军还处于新建黄皮文书阶段。
梁肃点头:“若是攻打宋国,则需要以中原、山东兵马为主力,当然,靖难大军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其实也是个两难,进攻宋国有成熟的卫所兵,而进攻西金则是得有大量新军,战力参差不齐的。”
“可若是能拿下关西,再攻下南阳,则我军可以从关西入蜀,自南阳攻襄樊,自山东攻两淮,海军由海路直扑临安……呃……”
梁肃说到这里,脸色有些怪异起来。
而刘淮则是面露戏谑:“梁相公,当日完颜亮南征的时候,不会是你给出的主意吧?”
梁肃脸色更加怪异:“臣当日不过是微末小吏罢了……只能说战略都是相通的……吧。”
说到最后,梁肃也有些失笑之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