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5章 跨界客串
鸦雀无声,呆若木鸡。
咖啡屋里的记者们全部面面相觑,表情有些怪异,一个两个开始拼命回忆自己刚刚是否失言说错话。
那股沉默显得古怪而好笑,几乎在场每个人都不由心虚,没有人能够例外。
一直到——
“西蒙!你的意式浓缩准备好了!”
咖啡屋店员的喊声打破沉默,如同撕破一个洞,所有声响所有空气全部宣泄而下,瞬间炸裂开来。
奈尔斯捂住脸颊,在罗杰的对面坐下来,肩膀耷拉下来,生无可恋,“罗杰,所以这到底怎么回事?”
奈尔斯就职于“好莱坞报道者”,尽管年轻,但履历丰富,此次戛纳,他是主力影评人,所以今天早早占据最高级别通行证队伍的前列,在行业里,和罗杰也已经是老熟人,行为举止都透露出一股熟稔。
罗杰哧哧地笑起来,“不用沮丧,你不是第一个在安森面前表现失常的人”
噢!
奈尔斯哀嚎捂脸。
“同样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哈哈。”罗杰还是没有控制住笑声,“能够成为超级巨星的,自然有他的特质,否则好莱坞古往今来能够称得上超级巨星的也不会那么少了,不是吗?”
“你忘记了吗,‘时报’?”
奈尔斯一愣,“‘时报’怎么了,你是说‘时报’准备派一位客座影评人前来戛纳的事情吗?这样的事情不常见却也不罕见,估计他们觉得今年戛纳的片单欠缺吸引力吧,等等,你的意思是”
目前,消息暂时没有完全公布,尽管在好莱坞也不是什么惊天秘密,但暂时只有一小部分消息灵通人士知道。
一切,就在明天揭晓,当“纽约时报”公开专栏,刊登安森为“隐藏摄象机”撰写的影评,就将引爆这枚重磅。
罗杰轻轻点头,“对,就是你现在脑海里所想的答案。”
奈尔斯怪叫一声,“‘时报’的客座影评人是安森-伍德?”
石破天惊!
整个咖啡屋再次陷入安静,宛若飓风过境,所有人瑟瑟发抖地站在原地不敢轻举妄动,全部惊呆。
罗杰眼底的笑容流露出来,“噢,糟糕。”
轰!轰轰轰!
地动山摇,惊涛骇浪。
2005年戛纳电影节正式拉开序幕,第一天就是好戏连台,“赛末点”和“隐藏摄象机”相继登场引爆好评,尤其是后者被誉为金棕榈有力候补更是点燃热情,蒂耶里-福茂上任之后的第一步迈得格外扎实。
却没有想到,不仅是电影院里,在戛纳小城另外一个消息轰动全城,安森作为“纽约时报”的客座影评人全城参加电影节,两年前因为首次参加电影节而雀跃不已的那个影迷,现在已经成长为影评人了!
难怪!
第一天没有在“赛末点”首映式看到安森的身影,却在“隐藏摄象机”的排队队伍里看到了。
真正的原因居然在这里!
一片哗然。
冲击!震撼!议论纷纷!
没有人能够例外。尽管安森已经一次次带来惊喜,数不胜数,一波接着一波,但是——
“纽约时报”真的没有在开玩笑吗?
然而,不需要等待太久,专栏登场,所有人都可以亲眼看到安森的文本,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可以自己判断。
一直以来,销量遥遥领先的“纽约时报”,此次依靠意外的状况迎来一波销量巅峰,也是令人措手不及。
“某种程度上,哈内克呼应了希区柯克在‘后窗’里讲述的主题:制作电影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窥视。我们偷偷地窥探每一部电影里主角的人生。
而这一次,哈内克更进一步,因为那里有一台隐藏摄象机,所以,我们必须和一个完全陌生人坐在电影院里一起窥探。在因为窥探而感受到刺激的同时,我们正在成为加害者也正在成为潜在受害者。
然后,看着他们的生活在傲慢和虚伪的否认之中分崩离析。
毫无疑问,这不是典型的惊悚电影,但它的确做到了全程让观众饱受煎熬如坐针毯,被丢入火焰之中。
一部杰作。
——安森-伍德。”
以上,就是安森担任客座影评人的第一篇影评。
其实,安森和“纽约时报”强调,这不是专业影评,只是一名电影爱好者代表“纽约时报”前往戛纳观看电影而已,安森甚至调侃,“公费看电影”。
但安森毕竟是安森,人们已经习惯用显微镜视图他的一举一动,所谓电影爱好者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伪装一种说辞罢了,如果不小心暴露自己的愚蠢无知以及欠缺审美品味,试图挽回颜面的借口而已。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人们惊呆了。
这篇短评,不仅精炼而且犀利,没有过度引经据典地卖弄学识,却恰到好处地抓住本质,一针见血地点明亮点。
完全具备专业影评人的风采,甚至令人怀疑是不是有人在幕后代笔的程度。
最终,“四星”,安森在撰写自己第一篇影评的同时,也给出第一个满分,一举将“隐藏摄象机”推向巅峰。
一小部分喷子根本没有认真阅读影评,甚至在阅读之前已经先入为主,做好准备吐槽攻击,他们嘲笑安森没有见过世面,电影节的第一部电影打分就没有分寸,那接下来主竞赛单元的作品应该怎么办?
“业馀就是业馀,笑死人了。”
但是,这些攻击还没有来得及冒头就已经被全部掐灭——
“银幕”,戛纳电影节官方场刊,也第一时间公布了“隐藏摄象机”的评分。。
换而言之,全线飘红,官方场刊影评人也迎来一片盛赞,甚至还有三位影评人直接给出了金棕榈。
显然,安森不是唯一一个“丧失理智赞誉如潮”的影评人。
并且,真正重要的是,其他影评人如何看待安森的专栏呢?
暂时没有记者为此专门采访影评人们,正在戛纳忙碌看电影的影评人也没有时间接受这些无聊的采访;但身在戛纳前线的媒体却能够亲身体验到,当人们再次聊起安森的时候,言语之间带上些许亲切。
专业不专业,一看就知道;水平到底如何,靠吹嘘是隐藏不了的。
也许,事情的开始只是一个噱头一次炒作,“纽约时报”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而现在看来,安森再次不负众望。
一切,似曾相识,相似的情况、相同的套路,但结局总是如此,安森不会令人失望——
“值得信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