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超导约束聚能研究所。
凌晨两点,李阳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
他打开放在桌子上的两份报告,认真查阅。
第一份是来自于‘基石’
小组。
近期,他们在绝对的物理隔离环境下,对歧路算法混沌特性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逻辑混沌随机源数学模型,通过了全部十二项随机性测试。”
“其统计特性,优于目前已知的任何伪随机数生成算法。”
“同时,风险评估显示,这种随机性确实对创痛加密体系构成潜在威胁,特别是在金融和军事领域!”
李阳微微点头,对于小组的研究成果,还是非常满意的。
这么短的时间,就取得这么可喜的成果。
“不错。”
小小的夸赞认可后,他看着歧路算法的风险评估,微微蹙眉。
“这歧路算法,果然是一种走钢丝的算法。”
“用的好了,将会是一把利刃。但如果别有用心之人来使用,会对其他国家、地区和组织,造成严重的后果。”
就仅凭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这一条,就足够很多人为了它,不择手段。
“难怪pppl所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要研究歧路算法。”
“在他们看来,它所带来的利益,恐怕要远远大于风险吧!”
冷笑一声,李阳又拿起曹启东团队发过来的报告。
新一代‘逐日’
原型机的控制系统,在仿真极端复杂的多重粒子扰动时遇到了瓶颈。
报告附件中的数据显示。。
李阳微微皱眉,再次调出‘基石’
小组的实验数据,拿着两份报告同时作对比。
在第二百零七次测试中,逻辑混沌随机源成功生成了复盖三千个并行扰动因素的测试矢量,其数据复杂度比传统方法高出两个数量级。
曹启东团队的求助报告则显示,他们最新设计的控制算法需要至少复盖八百个并行扰动因素,而现有技术只能稳定提供六百个因素的复盖能力。
基石小组的报告用红色字体标注警告:
“逻辑混沌随机源与歧路算法同源,任何实际应用都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建议严格限定在理论研究范畴。”
看到这,他立即拨通基石小组的专线通信。
这个通信线路与研究所主网络物理隔离,使用独立的加密协议。
通信接通,李阳先是肯定了对方的工作。
“你们对逻辑混沌随机源的研究很深入,这一点很不错。”
“至于后面的警告提醒,我也看了,趁有时间,简单讨论一下。”
“现在需要一个纯理论推演,假设要生成复盖八百个并行扰动因素的测试矢量,利用你们发现的随机源特性,在数学上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负责人沉思了一会儿,很快回答。
“从数学上看,只需要将随机源的维度扩展到八百维以上。”
“但是李工,这只是一个理论值。”
“实际应用中,维度扩展会显著增加系统的不稳定性。”
理论终究只是理论,现实的情况总是复杂多变的。
任何一个小的问题,都会引发不同的结果导向。
李阳强调。
“我只需要数学上的可行性证明,重点评估维度扩展可能带来的风险。”
“你着手评估一下,尽快出结果。”
负责人连忙回答。
“是!”
结束通信,李阳来到曹启东团队的实验室。
控制系统的实时仿真正在进行,屏幕上显示着粒子扰动的复杂波形。
曹启东指着一段高频扰动局域,说道。
“李工,问题应该出在随机数质量上。”
“你看,传统算法生成的随机数,在应对多频段耦合扰动时,会出现周期性重复,导致控制算法训练不充分。”
李阳没有说话,仔细观察着数据记录。
他看到。。
虽然这个波动在安全范围内,但距离设计目标还有差距。
“我们尝试了多种改进方案,最好的一种,也只能将复盖能力提升到六百五十个因素。”
曹启东调出改进方案的数据。
“要达到八百个因素的复盖目标,可能需要从根本上,改变随机数生成机制。”
“改变随机数生成机制?这难度可不小啊!”
李阳感叹道。
曹启东点点头。
“难度确实不小,也是对传统算法的一种挑战!”
“把最新的数据,还有你们的各种方案发到我计算机上。”
说完,李阳返回办公室。
他拿起曹启东团队发过来的最新报告,还有基石小组刚刚发过来的最新数据,仔细的对比双方的各种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
‘基石’
小组的理论推演显示。
逻辑混沌随机源在八百维状态下仍然保持数学上的稳定性,但风险系数比六百维时增加了三倍。。
这是一个明显的技术瓶颈。
传统方法已经接近极限,而新方法虽然理论可行,但风险巨大。
思考良久,李阳做出决定。
让基石小组继续在理论层面,研究高维状态下的稳定性控制方法,但明确禁止任何实际应用尝试。。
时间缓缓流逝,转眼便是三天过去。
‘基石’
小组提交了新的理论分析。
报告指出,在八百维状态下,逻辑混沌随机源需要引入额外的稳定性约束条件,这些约束会使得随机性质量下降约百分之十五。
与此同时。。
改进幅度很小,但确实在向前推进。
李阳看着这些报告,一时间,有些难以做出决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