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消息像一阵凉风,吹散了八月的暑热,却也给集团上下近两千号人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霜。原本热热闹闹、颇有规模的集团,仿佛一下子被抽掉了好几根筋骨。
按照东投集团前任掌门人、也是前任市长齐永林当初制定的宏伟蓝图,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体量扩张,最终要在全市九县二区都设立十一家片区分公司,实现全域覆盖。齐永林这个设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背后藏着三层心思。
这第一层,摆在明面上,是为了增强集团的影响力和管理效能。分公司设到县里,等于把集团的触角伸到了东原的每一个角落,既能更直接地参与当地建设,也能更有效地掌控地方业务,形成“集团-片区-县区”三级管理网络,听起来气势十足。
第二层,则更深一些。齐永林是想让东投集团开枝散叶,深度参与到每个县的发展进程中去。他盘算着,让各个片区分公司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那么,县里的大项目、重点工程,自然就绕不开东投集团。在齐永林看来,尤其是在东原这样的内陆贫困地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建设的主力军还得是国有企业。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离不开国企扛鼎。政府的职能会逐渐转向管理和服务,很多政府不便直接出面或者操作的事情,都会交给像东投这样的国企来承办。这既是责任,更是机遇,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和权力。
第三层嘛,就带了些不便明言的私心了。多设一个片区分公司,就意味着多出一整套领导班子和干部职数,总经理、副总经理、科室负责人……这一连串的职位,能解决多少人的级别和待遇问题?集团一千七百多号职工,谁不想有个盼头?有了这些位置,就能更好地安抚人心,凝聚队伍。对于齐永林这位前任市长、东投集团曾经说一不二的一把手而言,他需要的是那种一言九鼎、如臂使指的绝对控制力。一个庞大而听他指挥的国企体系,无疑能极大地增强他的话语权和行动力。
然而,这种“独立王国”的倾向,正是现任市委书记于伟正无法容忍的。于伟正是组工干部出身,对党委织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看得极重。他敏锐地察觉到,东投集团在齐永林的经营下,已经有些尾大不掉,市委、市政府的声音在那里变得微弱,集团大小事务几乎都是齐永林一人拍板。市政府每年拿出近五个亿的真金白银支持东投集团参与城市建设和市场运作,但在最关键的人事安排上,却常常插不进手。想调整一个副总,如果齐永林不同意,那就根本推行不下去。这种“出钱不掌权”的局面,让于伟正心里积攒了不小的怨气。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量,于伟正才会果断出手,强行免去了齐永林集团党委书记的职务,将原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后来在平安县担任过县委副书记的贾彬,安排到东投集团出任党委书记,而齐永林只保留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这一招“釜底抽薪”,目的就是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打破齐永林“一言堂”的局面。不久之后,齐永林自行离开,去了省经贸委下属的公司,东投集团则进入了贾彬和胡晓云“两驾马车”并行的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