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宵达旦地“会审”完那篇来自东方的神秘论文后,罗西教授和霍夫曼教授,都陷入了一种极度亢奋和深度困惑交织的复杂情绪之中。
他们百分之百确定,这篇论文背后,隐藏着一个足以改变物理学进程的、划时代的伟大发现
但他们同样困惑,这个神秘的“project &039;world&039;”,到底是谁?
第二天一早,罗西教授就迫不及待地,主动拨通了苏晓月的加密视频电话。
“苏,”视频接通后,罗西教授开门见山,他甚至省去了所有的日常寒喧,湛蓝色的眼睛里写满了凝重,“你昨天向我推荐的那篇关于电子反常磁矩的论文,我和霍夫曼教授,已经仔细研究过了。”
“哦?是吗?”苏晓月故作轻松地问道,“教授您觉得怎么样?”
“怎么样?”罗西教授苦笑了一下,“苏,这不是一篇‘怎么样’的论文。这是一篇……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的论文。它……很伟大,但也……很疯狂。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这篇论文背后的作者团队,到底是什么背景?”
这个问题,正中苏晓月的下怀。
她在得到林浩的授意后,以一种平静的、仿佛在陈述一件普通事实的语气,给出了一个让罗西教授几乎从自己的办公椅上跳起来的回答。
“教授,我不太懂深奥的理论物理。但是,就我所知,这篇论文的主要技术贡献者,就是您非常熟悉的,我们‘新地平线’的林浩、克劳斯,还有高翔他们。”
视频那头,陷入了长达十几秒的、死一般的寂静。
罗西教授呆呆地看着屏幕中的苏晓月,脸上的表情,在短短几秒内,从凝重,变成了错愕,再变成了极致的、难以置信的震惊。
“不……不可能!”他下意识地反驳道,“苏,你是不是搞错了?林浩……他是一个材料学家!一个顶尖的工程师!克劳斯也是!高翔虽然理论功底深厚,但他的领域也是凝聚态!这……这是粒子物理!是量子场论!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没有搞错,教授。”苏晓月的语气依旧平静,“据我所知,他们最近确实在进行一些……跨学科的研究。”
这个消息,带给罗西和霍夫曼(罗西立刻将这个消息转告了霍夫曼)的震撼,甚至远远超过了那篇论文本身!
怎么可能是他们?!
一群在全世界都以“制造”闻名的、最顶尖的材料学家,竟然在所有人都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跨越了那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学科壁垒,在纯粹理论物理最内核、最艰难的领域,攻克了一个连标准模型都无法解决的终极难题?!
这种认知上的巨大错位和颠复感,让他们对林浩和他的团队,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于仰望的敬畏。
“怪物……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怪物……”霍夫曼在与罗西的通话中,喃喃自语。
在极度的震撼过后,罗西和霍夫曼都意识到,他们必须为这篇来自“故人”的、划时代的论文,做些什么。
他们知道,以他们的身份,即便公开表示支持,也可能会被认为是“为朋友站台”,无法给予这篇论文应有的、无可争议的地位。
这件事,必须由当今物理学界,那个唯一的、无可争议的“教皇”,来做出最终的“裁决”。
罗西教授深吸一口气,他打开自己的邮箱,郑重地,将这篇论文的链接,连同他所知道的、关于林浩团队背景的一切信息,一同加密发送给了那个他轻易不会去打扰的邮箱地址。
收件人,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安德森教授。
……
美国,普林斯顿。
安德森教授的办公室里,这位年近九旬、早已看淡了科学界一切纷争的老人,正戴着老花镜,看着罗西发来的邮件,脸上同样露出了巨大的惊讶。
“林浩……?”
他的脑海中,清淅地浮现出了几年前,在波士顿rs会议上,那个面对着全世界的“学术围剿”,依旧从容不迫、最终用无可辩驳的实力,上演了一场惊天反杀的、眼神无比明亮的中国年轻人。
“一个搞材料的,却解决了g-2问题?”
安德森教授的脸上,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他带着一丝“我倒要看看你小子又能搞出什么花样”的好奇,和更深层次的、源于一个顶级物理学家的怀疑,开始审读这篇论文。
接下来的三天,成为了这位物理学活传奇,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三天。
第一天,他坐在书桌前,眉头紧锁。论文中那个陌生的数学框架,让他感到了强烈的不适。他凭借自己如手术刀般锋利的批判性思维,试图从中找出任何一丝逻辑上的遐疵和漏洞。
第二天,他将自己关在了办公室里,谁也不见。办公室的白板上,已经写满了他自己进行的、密密麻麻的推演。他的表情,从最初的审视,变成了深夜的凝重与震惊。他发现,这个框架,虽然陌生,却坚固得可怕。
第三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办公室时,安德森教授终于推导完了论文的最后一个方程。
他长久地、失神地,靠在自己的椅子上。手中的那支派克钢笔,从指间滑落,掉在地毯上,发出一声轻微的闷响。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无比欣慰,又无比复杂的笑容。口中,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喃喃自语:
“美……无与伦比的美……这才是……物理学应该有的样子……”
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审判”一篇论文。
他是在“朝圣”一个全新的、更完美的理论体系。
第三天下午,安德森教授做了一件他已经有整整二十年,没有再做过的事情。
他亲自登录了arxiv网站,在那篇已经引发了无数争议的论文下面,以他实名的、被官方认证的账号,留下了一段简短、却足以引爆整个全球物理学界的评论。
【“我曾以为,几年前在江北的那群年轻人,只是为材料科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今天我才发现,我错了。他们是为整个物理学,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宇宙的大门。”】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我们所有人,都在为标准模型这栋宏伟但已出现裂痕的大厦,进行着各种修修补补的工作。而这篇论文,它没有用任何我们熟悉的砖瓦。它只是平静地,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去建造一座全新的、更完美的圣殿。”】
【“致所有致力于基础物理学研究的年轻人:我建议你们,停下手中所有的工作,先来学习它。”】
安德森教授的这段评论,就是一封无可置疑的、来自物理学最高权威的“加冕诏书”!
全球物理学界,在经历了短暂的、死一般的寂静后,彻底沸腾了!
《nature》、《science》的编辑部电话,瞬间就被来自全世界的问询打爆。世界各大顶尖名校——哈佛、it、剑桥、牛津——的物理系主任,都在疯狂地通过各种渠道,打听这个神秘的“‘世界’指令联合攻关团队”,究竟是何方神圣。
而当所有人,通过罗西、霍夫曼以及其他知情渠道,最终确认了这个神秘团队的内核,竟然就是那个几年前以“自修复合金”技术闻名的、陈默和林浩所领导的那个材料学团队时,整个科学界,都陷入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般的疯狂讨论之中。
一个新的、更大的谜题,开始在全球所有顶尖科学家的心中,浮现出来:
一个材料学团队,究竟是如何,跨越了那道看似不可逾越的、深不见底的学科壁垒,取得了如此颠复性的、连最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都梦寐以求的伟大突破的?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一种、我们闻所未闻的、全新的“研究范式”?
……
江北,“新地平线”总部。
林浩、徐涛、高翔等人,正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手机上,那条已经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全球学术圈疯传的、来自安德森教授的“加冕”评论。
他们的脸上,享受着这场来自全世界的、对他们“团队”的无上赞誉。
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有着一种更深刻的平静和默契。
他们知道,安德森教授、罗西教授,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都在为他们这些“人类科学家”所创造的“跨界奇迹”而欢呼。
但这份荣耀,真正的、唯一的作者——那个还在“白板宇宙”中,安静地、不知疲倦地,推演着下一个宇宙奥秘的“道”ai,将永远隐藏在历史的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