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的渗透行动虽遭重创,但陆野和“织网”的神经并未放松。
根据俘虏的零星口供和持续的电子监测,他们判断,对手的沉默更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对方很可能已经意识到常规渗透难以奏效,下一次出手,将是倾尽全力的致命一击。
目标,极可能就是“天眼”本身最脆弱的时候——阵面吊装阶段。
“我们必须抢在敌人前面!”指挥部的决策清晰而果断。
安保等级提升至最高,所有外围哨卡增派双岗,电子对抗分队全天候待命,防范任何形式的干扰和破坏。
在这剑拔弩张、与时间赛跑的氛围下,风啸岭之巅,最后的决战时刻,被迫提前来临。
巨大的雷达阵面构件,如同史前巨兽的骸骨,躺在特制运输平台上。
今天,是“天眼”能否最终成型的生死关头,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全体建设者意志和守护力量的终极考验。
山风咆哮,卷起雪粒抽打在建设者脸上。
气温低至零下三十五度,裸露的金属能粘掉一层皮。
老马搓着通红的双手,仰头望着那需要吊装到数十米高、精准对接的庞然大物,啐了一口:“乖乖,这大家伙,比俺老家那山头还沉!这风……可别给刮成了风筝!”
总指挥张海洋在指挥棚里,手心全是汗。
不仅仅是重量和风,更关键的是精度!阵面单元对接误差要求是毫米级!在狂风低温下,传统方法就是天方夜谭。
“各单元报告情况!”张海洋对着“蜂鸟”电台吼道,声音嘶哑。
“一号吊车就位!但风速超过安全阈值百分之二十!”
“二号吊车同步系统校准完毕,但钢丝绳低温变脆,存在断裂风险!”
“激光基准网监测中……基准点因塔架受风摆动,出现厘米级漂移!”
坏消息接踵而至。指挥棚气氛凝重。几个年轻技术员脸色发白。这怎么装?
就在这时,张海洋的加密频道响了,传来秦念冷静的声音:“海洋,启动‘天擎’系统。将实时数据同步输入‘星河二号’,启动动态补偿模型。信任系统。”
“天擎”系统,是秦念为解决最后吊装难题,专门开发的、基于“星河二号”算力和“锐眼”芯片快速响应能力的 “动态实时姿态补偿与精准对接系统” 。
其核心设计逻辑,就包含了在算法无法完全应对极端意外时,启动最终保险——接收并执行现场指挥员的人工干预指令。
张海洋深吸一口气,猛地按下红色按钮,嘶声下令:“启动‘天擎’!所有单位,听从系统指令!行动!”
命令下达,主副吊车轰鸣,钢索收紧,巨大构件在狂风中摇晃着上升。所有人屏住呼吸。
指挥棚大屏幕上,“天擎”系统界面绿色数据流瀑布般刷新,三维模型和动态矢量箭头高速运算。
突然,一阵更强的侧风袭来,构件猛地向一侧摆动!
“警报!偏移量超过临界值!”系统发出冰冷提示。
就在此时,异变陡生!
“砰!”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一号吊车一根次要承重钢缆,因金属疲劳和超低温,竟猛然崩断!
巨大的构件如同脱缰的野马,带着恐怖的势能向一侧甩去!
“糟了!”老马在下面看得真切,魂飞魄散。一旦失控撞击塔架或地面,不仅数千万的设备报废,整个工期将无限期延误!
“天擎”系统疯狂报警,仅靠剩余钢缆和液压补偿,已无法完全抵消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失衡!
千钧一发之际!
张海洋几乎是凭借被系统预案强化过的本能,对着话筒狂吼:“启动应急液压锁死!
二号吊车全力反向牵引!地面组,执行b-3人力干预预案!快!”
早已待命的老马和一群工程兵反应极快,如同扑向阵地的战士,冒着被巨大构件带飞或碾压的危险,抓起准备好的粗大牵引绳,套向构件下方突出的吊耳。
“一、二、拉——!”老马额头青筋暴起,脚在冻土上蹬出深坑,粗糙的手掌被绳索磨得通红。
他身边,每一个战士都咬紧牙关,将全身的重量和力量都压在了那根绳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对抗着钢铁和狂风的巨力。
人力在此刻显得如此渺小,但又如此悲壮。
技术的力量与人的勇气,在这一刻必须完美结合。
与此同时,“星河二号”根据新的受力模型,给出了极限补偿指令。
剩余钢索在液压系统驱动下发出嘎吱的呻吟,死死拉住主体。
“偏移量稳定了!正在回调!”技术员带着哭腔喊道。
那巨大的构件,在人力与算力的共同作用下,如同被驯服的巨兽,艰难地、一点点地回到了预定轨道,最终,在激光引导下,缓缓滑入基座。
“最终对接程序启动!”
“接触!初步定位完成!”
“高强螺栓自动安装机就位……开始旋紧!”
“扭矩值达标!密封圈压合完美!”
当最后一个确认信号传回,指挥棚内爆发出劫后余生般的狂欢呼喊!许多人相拥而泣!
张海洋瘫坐在椅子上,全身虚脱,对着话筒哽咽:“报告秦工!‘天眼’阵面,首单元……吊装成功!”
消息传回“星火”,一片欢腾。
秦念站在机房外,听着“星河二号”的嗡鸣,缓缓松了口气。
她知道,最艰难的一步,迈过去了。接下来的安装,在积累了经验和改进了应急方案后,变得顺利许多。
当最后一块阵面单元安装到位,巨大的、闪烁着金属冷冽光泽的圆形雷达阵面,如同神话中巨人的盾牌,完整地矗立在风啸岭绝巅!
它在狂风中沉默,在冰雪中肃立。
所有建设者仰望着这钢铁造物,心中充满难言的自豪。
他们知道,自己亲手铸造的,是守护国家天空安宁的、“定海神针”!
“天眼”,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