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进宫后,很快来到乾清宫暖阁,见到了崇祯皇帝。
他小心看了看,发现皇帝神色不豫,眼里布满一些血丝,象是刚刚发过火一样。
徐光启作为朝廷重臣,他大概知道皇帝因为什么生气,辽东那边明军又吃了个败仗,损兵折将。
徐光启知道辽东水深,不想掺和,视若不见,双手递上一捧栗球果。
他神色激动,有些亢奋说道:“恭喜陛下,大明出祥瑞了!北方大明的干旱有救了。”
嗯?
崇祯皱起眉头,面露不解。
他知道自己这位老师,不是寻常的那种渴求升官的人。后者可能会打造所谓的祥瑞,谋求升官,但徐光启可是亲自下地种田培育农作物的实干家。
“这是栗球果,来自陕北的栗球树,一亩地能产一千五百多斤果实。”
徐光启满脸喜色,差点就要手舞足蹈,还好他记得自己在面圣,克制住冲动。
“老师,不要开玩笑!这世上怎么可能会有亩产如此高的农作物?”
崇祯皇帝当然没有下过地,也没有种过小麦,但他不是白痴,知道北方土地较为贫瘠,亩产一百四五十斤算是中上等田地了。
突然有人说,新作物栗球树亩产量有一千五百多斤,崇祯是半点都不信,甚至有些气恼:这是把他当傻子来骗!
崇祯面上闪过一丝不悦:“朕还有很多题本需要批阅,老师没事的话先走吧。”
唉!
徐光启知道自己搞砸了,让皇帝心生厌恶。
后果会很严重,搞不好自己将来无法升官,直接在礼部侍郎官职上退休,告老还乡。
徐光启能从万千读书人里杀出来,考上进士,做到正三品的礼部侍郎,当然想到了这种坏的可能。
他实在太想推广栗球树,让大明北方百姓不再挨饿,不再有人饿死。
“陛下若是不信,请派人去陕北李家寨,就知道下官说的全是实话。
这栗球树一亩地能产一千五百多斤果实!大面积推广种植,大明百姓将再无饥饿。”
徐光启深吸一口气,正了正官帽,双膝跪在地上,表情无比诚恳,央求说道。
“你们还愣着干什么,快点把老师扶起来!”
崇祯冲着附近的太监喊道。
等太监们把徐光启强行扶起后,他点头说:“老师都这样说了,朕就派几个锦衣卫去李家寨。”
反正派人手去陕北,花不了多少银子。
要是这栗球树是真的,那大明北方就不会缺粮,不用千里迢迢运送江南大米到北方,能省下太多耗费!
江南的大米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送到京师的,送到粮仓的总数目超过四百万石。
一百斤大米到了京师,只会剩下五十斤,超过一半的损耗。
崇祯不知道这个损害,是不是正常,但要是停下从江南运米,能节省四百万石粮食。
崇祯摇了摇头,自嘲不已。
他好象真的被老师徐光启勾出了虚幻的期待,希望栗球树是真的。
“请陛下挑选精干锦衣卫,陕北正在闹旱灾,山贼土匪之流很多。”
徐光启提醒了一句,准备告辞离开。
他知道皇帝时间宝贵,能抽出这么多时间接见自己,已经不容易。
“等等!陕北旱灾?朕怎么没有收到相关报告!
陕西巡抚前几天递上来的题本,说陕西闹了点小毛贼,很快就能剿灭,恢复地方清净。”
崇祯想起这事,脸色迅速变得铁青。
很显然,徐光启与陕西巡抚两人里面,定有人说谎!
徐光启吃了一惊,没想到陕西官员们竟然没说出实际情况!
据他所知,今年旱灾不仅发生在陕西,就连山西、草原都受到影响,对大明影响很大。
“请陛下严查!旱灾是隐瞒不了的,大明北方很多地方饥荒横行,催生出大量农民军,形势非常严峻。”
徐光启知道,自己这话传出去后,会得罪一大批陕西官员。
但为了学生崇祯,为了大明,他不怕得罪这些隐瞒实际情况,只为了保住官位的家伙!
崇祯登基后,打掉了魏忠贤这伙九千岁集团,也废掉了东厂,限制了锦衣卫。
不过,在崇祯严令下,锦衣卫还是派出很多人手,找陕西籍贯的官员询问,老家是不是遭了旱灾。
大部分官员看到锦衣卫后,两股战战,老老实实回答有旱灾。
剩下的官员一脸懵懂,说自己好几年没有回家,不清楚情况。
崇祯得到锦衣卫汇总情报后,面庞气得通红,头顶都快冒火了。
“该死,真是该死!这些官员拿朕当三岁小孩,说天下太平却隐瞒旱灾不报!”
崇祯感到自己权威受到了挑衅,这会很想杀人。
“老师你下去吧。”
“臣遵命,陛下。”
徐光启躬敬说道,后退四五步,这才转身离开。
没多久,他就听到陕西巡抚胡廷宴被崇祯撤职,让人逮捕下狱。
然后,徐光启被崇祯下令,前往陕西巡视,搞清楚旱灾情况如何,需不需要朝廷救济粮食等等。
“臣遵旨!”
徐光启心中一喜,笑呵呵接受。
他早就想去陕北那儿,亲眼看看栗球树、棉花树,这下机会来了。
前来宣布圣旨的太监,是崇祯皇帝心腹王承恩,很客气笑着说:“徐大人,本官作为钦差,要随你一块去陕北,请多多关照。”
“哪里哪里,是我需要王大人关照才对。”
徐光启可不敢摆架子,这位可是崇祯身边亲密宦官,绝对不能得罪。
二人知道崇祯非常关注这事,所以雷厉风行,第二天就从京师出发。
他们知道路况不宁,带了五十位护卫,浩浩荡荡前往陕北。
在山西还好,干旱受灾不算严重,有一定流民,社会秩序没有彻底混乱。
不过,队伍过了黄河,就感到情况有了很大变化。
田地龟裂,草叶枯黄,树木枯死,一派重度干旱情况。
“陕北山西只隔了一道黄河,没想到竟然象是天壤之别。”
徐光启坐在马车上,掀开帘子,看到外面荒凉没有人烟,忧心忡忡。
情况比他知道的还要恶劣!
路过的村寨大都荒芜凄凉,乡民们不是饿死了,就是逃做流民。
“杂家这就向陛下报告,一定要救灾陕北。”
王承恩叹了口气,看着外边荒凉景象,神色大为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