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之路!
再度打通西域!
朱允炆心知肚明。
这一步,那位神秘莫测的皇长孙兄长,也曾反复提及。
雄鹰盛典之上,“西域都护府”被提起不下五次。
当诸国外使垂涎大明的新粮时,太祖给出的交换条件,正是重启西域通道。
大明若要超越汉唐之盛。
这条路,非走不可。
至于海上?
自海禁令下达以来,大海在百姓眼中,成了未知与灾祸的象征。
再加上倭寇常年侵扰沿海。
开海?代价太过沉重。
与其放任不可控之变,不如回溯古道,重拾丝绸之路。
可要重走丝路,河西走廊必须打通。
但自大唐鼎盛至今,八百余年沧海桑田,西域地形更迭,部族兴亡不知几轮。
大明对沿途诸国,毫无震慑之力。
番人、羌人、藏人……这条曾由汉唐开拓的通道,如今已布满陌生面孔。
更远处,还有东察合台汗国,以及崛起的“帖木儿帝国”。
这几日,朱允炆细细研读关于帖木儿帝国的情报。
结果令他震惊。
那帝国的轨迹,竟与大明如此相似!
几乎如同镜中倒影。
彼此呼应。
太祖起于草莽,自一介乞丐开创江山,驱逐北元,建立大统。
而帖木儿,虽自称黄金家族血脉。
实则早已隔了无数代,他最初入主西察合台汗国,靠的是与贵族联姻,成为入赘女婿。
身份虽低,却埋下了夺权的种子。
一场战事中,他的腿受了重伤,从此行走不便,落下跛足之疾。
可这并未阻止他的野心。
此人后来推翻西察合台,击溃伊利汗国,重创金帐汗国。
又接连吞并中亚诸多小邦,势力迅速扩张,甚至向西与“奥斯曼帝国”交锋,虽未大胜,却也全身而退。
与大明立国后专注休养民生不同,帖木儿汗国始终未曾停歇刀兵。
征战成了它的宿命。
如今,这个帝国已成屏障,挡在大明通往西域的路上。
帖木儿听闻东方有个大明,同样推翻了蒙古统治,建立起强大王朝。
他心中顿生敌意,将大明视作潜在对手。
按原定轨迹,十几年后他将挥师东征,彼时明朝君主正是明成祖朱棣。
但命运无常,他在途中染上疟疾,一病不起,终至身死。
帝国随之分崩离析。
这个崛起之路与大明极为相似的帖木儿帝国,在后续命运上竟也有诸多重合。
其最器重的长子早逝,一如朱标之于大明。
诸王子为争王位相互倾轧。
最终,王位竟也落到了“长孙”手中,仿佛重现朱元璋当年的决断。
可惜这位长孙与历史上的朱允炆如出一辙,急于削藩,压制手握兵权的叔辈。
可那些叔叔皆非善类,个个雄心勃勃,岂肯俯首?
争斗四起,战火再燃,帝国终难维系,走向瓦解。
这一点,却与大明后来的稳固截然不同。
然而无人察觉,变数早已出现。
哪怕只是微风拂面,也已在时间之河激起涟漪。
今日的大明,因朱雄英的存在,朱标不仅健在,更即将南下巡视江南。
而在帖木儿帝国那边,那位本该继承大统的长子已坠马身亡。
原本最具竞争力的六王子也被废黜。
诸王子之间,权力之争正悄然升温。
但帝国之主若无意外,极可能仍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长孙”。
此时,朱允炆思绪翻涌,难以平静。
望着父亲即将启程的背影,胸口热血奔流。
皇爷爷目光如炬,望穿万里。
大明志在四方,早已为西进铺路。
此次蓝玉、傅友德随行,秦王、晋王同行,平定内患只是开端。
大明大军,将合力西征!
可是,正因为目光太过高远,竟忽略了脚下的暗流。
是的!
只要太祖还在。
大明的根基便稳如泰山。
可世事难料。
当下的京师局势,暗流涌动。
其一,朝中已无当年追随朱雄英、朱允熥的淮西旧将为羽翼。
其二,父亲即将启程赴江南,山高水远,归期未卜。
其三,谁能断言,年近七旬的老爷子,真能日日康健无忧?
前所未有之机已现。
并非刻意谋划,而是时势推至眼前——一道裂缝悄然打开。
朱允炆心头震颤。
棋局早已铺开,人人执子而行。
若能借势而动,谁又能说,那龙椅之上不会换人?
“父亲,孩儿告辞!”
话音落下,朱标转身离去,身影渐行渐远。
直至消失在宫道尽头,太祖才轻轻一叹,缓缓回身。
而那一端,朱允炆猛然大口呼吸,仿佛挣脱了无形锁链。
这京城的风,终于带着一丝清朗与自由的气息。
他曾梦见自己登基为帝,最终却败得彻底。
梦若为反,那梦中的败亡,是否正预示着现实中的崛起?
“只差最后一步。”
朱允炆低声呢喃,心中炽热如火,思绪却冷静如冰。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走吧,该回了。”
恰在此时,朱元璋忽然转身。
目光扫过低头伫立的朱允炆,眉头微蹙。
随即背手环顾四周,步履沉稳地步入深宫。
紫禁城内,已是大军出征半月有余。
寒意初显,冷风穿廊。
朱元璋批阅奏章毕,心系边关战况。
蓝玉部尚在途中,战火恐怕尚未燃起。
而北方的局势更为紧迫。
也速迭儿上次损兵折将,此番卷土重来,全然采取游骑战术——来如疾风,掠夺即走。
快马奔袭,不恋战,不驻守。
但草原粮草匮乏,寒冬逼近,储粮不足。
二是趁势强攻,啃下北境边镇这块硬骨头。
一旦得手,便可劫粮越冬。
若不得手,便是死局。
朱棣已有应对之策,部署严密。
然而严寒加剧,使得北境四大商镇运转艰难,伤兵营更是雪上加霜。
恐怕,连这个冬天都熬不过去。
读至此处,朱元璋指尖微颤。
正如他此前对朱标所言,如今最令他忧心的,并非蓝玉、傅友德前线胜负——
而是北疆那几座孤悬塞外的商镇。
那是命脉所在。
更令人不安的是,朱棣在信末提了一句:
“商镇规模太小,难承重负,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