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暗流涌动 新挑战
不一会,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电工科的柳工带着徒弟,提着沉甸甸的工具箱匆匆赶到。
“崔哥。”
正是柳化中和崔元。
“小李。”
崔元有些意外在这里见到李开朗。
两人虽然同在轧钢厂,但因各自的分工不同,很难见到面。
见面最多的也就是在公厕和食堂。
“柳工!你可算来了!快看看这仪表,它这一抽风,我们这炉子里的军品可就要命了!”主任老赵语速飞快地介绍情况。
“技术科的李技术员已经找到了干扰源,是旁边那台电阻炉挪过来用电造成的,挪走断电后仪表不疯了,但还在打摆子,读数不准啊!”
柳工点点头,又跟李开朗打声招呼。
当即,他也顾不得跟崔元多聊,把一些情况跟柳化中说清楚。
他也没全信李开朗说的,一边听着,一边检查了一番问题所在。
“恩,干扰源排除是第一步,李技术员做得对。”柳化中肯定了李开朗的判断,然后转向控制柜。
“现在的问题是仪表本身的信号处理或者线路出了问题,这仪表是苏制的老型号,精密得很,拆起来要格外小心。”
他戴上老花镜,示意崔元递上螺丝刀,小心翼翼地开始拆卸仪表盘的外壳。
随着螺丝一颗颗被拧下,覆盖着厚厚灰尘的外壳被取下。
露出了内部复杂的电路板、密密麻麻的电阻电容以及缠绕的线圈。
一股淡淡的、类似烧焦塑料的气味若有若无地飘散出来。
“有糊味!”崔元随口道。
柳化中神色凝重,凑近电路板仔细嗅闻,并用强光手电筒一寸寸地照射检查。
锁定在电路板边缘,一个电阻颜色明显发黑,周围也有轻微的焦化迹象。
“问题找到了!”柳化中指着那个电阻,“这是电路上的一个关键限流电阻,它一烧,整个信号通路就乱了套,所以才跳得这么厉害。”
老赵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那那能修吗?换一个电阻就行?”
柳化中摇摇头:“没这么简单。电阻烧毁只是表象,关键是为什么会烧?”
“必须把整个相关回路都检查一遍,排除隐患,否则换了新电阻上去,可能用不了多久还得烧,甚至还会烧到其他地方。”
“啊?那大概啥时候能修好,炉里的军工品可不能眈误时间。”老赵当即道。
“得慢慢来。”柳化中一边说,一边开展细致的检查。
李开朗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学习学习,电工领域是他的知识盲区。
钳工虽说是万能工的,但那是在机械领域,可不是电力领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老赵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却又不敢催促。
“查到了!”柳化中指着电路板上一处靠近电源模块的角落。
“这里,c5电容漏电严重!那块电阻长期超负荷工作,本身又老化,电流瞬间峰值过高,就彻底烧毁了。!”
病因彻底查明,柳化中立刻行动起来。
他让崔元从带来的备件盒里找出适配的新电阻和电容。
更换电子组件是个精细活,柳化中屏气凝神,小心地清理掉旧组件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展现出一个老电工扎实的功底。
更换完毕,柳化中再最后检查一遍,确认无误。
“通电试试。”
随着仪表电源接通,绿色的指针先是轻微地颤动了一下,然后稳稳地停在了785c的位置。
数字显示也清淅地定格在“785”。
指针和数字都异常稳定,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狂躁跳动!
“好了!真的好了!”
张工和另一位老工也围了上来,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柳工,真是麻烦你了。”老赵紧紧握住柳化中的手,连声道谢。
柳化中摆摆手,瞥了眼身旁的李开朗。
对于他这段时间的成就也是小有耳闻,他也不介意帮一小下。
“主要还是李技术员判断准确,及时排除了干扰源,稳住了大局,给我们争取了时间,也指明了方向。”
李开朗谦逊地笑了笑:“柳工您过奖了,术业有专攻,电路这块还得靠您。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部分。”
“行了,仪表也修好了,赵主任你赶紧看看怎么弄吧,我就先走了。”
“对对对!张师傅,快!按规程升温调整!”老赵立刻指挥起来。
车间里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
李开朗又和柳化中交流了几句,确认了之后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便带着报废品离开。
李开朗见老赵等人也恢复正轨,他才收拾好自己的工具,准备返回技术科。
不过他还没离开的时候,有个身影已经先一步他离开。
那是刘工安排的一个眼线,精锻车间一个跟他关系不错的班组长。
很快,消息就传回了技术科。
刘卫国在自己的办公桌前,面无表情地听完班组长的汇报,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挥挥手,示意其离开。
干扰源?电阻烧毁?电容漏电?
“这李开朗哪来的本事,真就这么快就找出问题?他不是钳工吗?怎么对电路也这么熟?!”
这个发现让刘卫国很是震惊。
本以为是在机械制造上有所成就,没想到在电路上也略知一二,这是他完全没想到。
料想王主任、凌工也不知道李开朗有这才能。
刘卫国心里那点“让李开朗栽个跟头”的期望彻底落空了。
不仅没栽跟头,反而李开朗的表现不错。
最重要的是还保住了这批军工的生产。
“不行!可不能让这小子这么顺风顺水往上爬!这次算他运气好!下次我一定要找个他绝对不擅长。”
忽的,刘卫国想到了什么。
拉开最底层的抽屉,翻找出积压的技术难题文档。
最终找到一份卷宗。
一台从东德进口的精密磨床,也是加工高精度零件的关键设备。
但近一年来,问题越多也越严重,厂里组织了几次攻关。
连凌工都亲自看过,甚至请了部里的专家来会诊,问题依旧时好时坏,成了技术科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现在就差请动的的东德的工程师过来看。
但他们出差一趟,就是十几万,若是修理,那价格还会往上涨。。
不得已,厂里仅在重要时刻才会开启,这样也能少一点故障,保证必要时能使用。
“就是它了!”刘卫国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李开朗,你不是眼力好、动手能力强吗?这次我看你怎么解决这!”
完事,李开朗顺路去其他车间看看。
见车间没什么事,便回到技术科。
“小李,回来了?精锻那边情况怎么样?”王主任正好从里间办公室出来,关切地问道。
李开朗简要汇报了情况:“报告王主任,问题解决了军工件应该没有受损。”
王主任听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好!处理得很妥当!关键时刻能稳住阵脚,分工协作,这才是我们技术科需要的人才!辛苦了!”
凌工不知何时也站在了办公室门口,听完汇报,赞许地点点头:
“小李,你对现场问题的直觉和快速定位能力,确实非常出色。”
他顿了顿,“不过,这次也暴露出我们对设备老化和维护上的一些隐患,值得总结。”
“以后修机器,也得对电力方面上点心。”
一众技术员点点头,都把这个事记上。
一般他们都负责维修机械问题,对于电力问题都是直接忽视。
王主任拍了拍李开朗的肩膀:“行了,忙了一上午,快去休息会儿,喝口水。”
李开朗回到自己的工位,刚坐下喝了口水,刘卫国就端着茶杯,踱着步子走了过来,脸上堆着笑容,
“小李,辛苦了辛苦了!听说精锻车间那边的大麻烦被你解决了?真是后生可畏啊!”刘卫国的语气听起来很热情。
“我就说嘛,这种棘手的问题,还得靠你这样的年轻骨干出马!”
李开朗放下水杯,平静地回答:“刘工过奖了,主要是柳工技术精湛,修好了仪表,我只是做了些辅助工作。”
诶,谦虚了!”刘卫国摆摆手,“没有你,柳工去了也得抓瞎。这功劳,你占大头!”
他话锋一转,压低了些声音,“小李啊,你能力这么强,老处理这些修修补补的活,有点大材小用了。”
“我这正好有个更能发挥你特长的大活,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挑战一下?”
“哦?”李开朗眉毛一挑,立即来了兴趣:“刘工请讲。”
“是这样,”刘卫国清了清嗓子,“咱们厂有台东德的宝贝疙瘩,三号高精度磨床,主轴振动和精度超差的老大难问题,你也知道吧?”
“厂里组织过好几次攻关,效果都不理想”
“我觉得,以你的眼力、动手能力,说不定能找到新的突破口!这可是真正能体现技术水平,为厂里解决内核难题的大功啊!”
“怎么样,敢不敢接?”
刘卫国的话充满了鼓动性,仿佛把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李开朗。
“恩?!!!”李开朗眉头止不住的挑了挑,“有这好事?哦不,是这样吗?”
有维修面板在,他还不信有什么他不能修的。
哪怕修不好,也有【时光倒流机】。
上午的机器是意外,坏在了电路上,他不太懂这方面的内容。
但只要不是坏在电路上,他又有何惧!
这段时间,他也不是混日子的,对于一众机器的资料不说耳熟能详,但也了解的七七八八。
他当然知道三号磨床的问题有多棘手,但有维修面板又有何惧?
再则,修好了它,对于自己的能力、名声的帮助更大,能让自己的更进一步。
距离金建贤进轧钢厂不到半个月,他还得努力加油!
对于刘卫国的不怀好意,李开朗完全不知。
反观刘卫国听到李开朗竟然如此说话,心中更是嗤笑:‘不自量力,就你这毛头小子也敢乱来,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真以为做出点功绩就能目中无人,迟早会吃亏!’
刘卫国打定主意,就等着看李开朗的热闹。
而科里其他技术员也竖起了耳朵,目光炯炯地盯着李开朗,看他敢不敢接。
三号磨床的问题谁不知道?那就是个无底洞!刘工把这烫手山芋丢给李开朗,安的什么心,大家心知肚明。
陈志远和吴伟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情和一丝幸灾乐祸。
李开朗沉默了几秒钟,装模作样尤豫一番。
刘卫国看着他沉默,心中暗喜,以为他胆怯了,正要再添把火。
然而,李开朗抬起头,目光平静而坚定地迎上刘卫国的视线,清淅地说道:
“好的,刘工,这个任务,我接了。”
话音落下,技术科里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王主任和站在门口的凌工。
谁也没想到,李开朗会如此干脆地接下这个任务。
刘卫国明显愣了一下,没想到李开朗还真敢接。
随即迅速恢复,拍手道:
“好!有魄力!我就欣赏你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相关资料我待会儿拿给你!王主任,凌工,你们看,小李这积极性多高!”
他转头看向两位领导,试图将事情坐实。
王主任和凌工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和一丝忧虑。
不过也好,有压力,自然也有动力。
一般的机器难不倒李开朗,正好借此机会,看看他的能力上限在哪?
王主任沉吟了一下,开口道:“三号磨床的问题确实复杂,小李,你有信心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
“小刘,你把相关资料整理好给小李,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任务,技术科要作为重点项目支持,必要的时候,我和凌工也会参与。”
凌工也点点头:“恩,小李,大胆去尝试,但遇到困难随时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科学攻关,不怕失败,就怕蛮干。”
凌工倒是希望李开朗能修好,不敢奢求全部,能修好一部分就够了。
技术科里多一个能手,他也能解放一些手头的事,也能稍微轻松点。
李开朗点点头:“谢谢王主任,谢谢凌工,谢谢刘工。我会尽力而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