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夜大竟成烫手山芋?!
另一边。
杨厂长得知李开朗一来就修好了两台机器,顿时高兴的不行。
他不由地沾沾自喜:“把小李招进技术科,可真是我最聪明的决定。”
一想到自己有先见之明,送李开朗进夜大,提早两年布局,更是觉得自己有运筹惟幄之能。
忽视了他本是无心插柳的举动。
“对了,夜大那边也快要开学了,也该去上报名额了,这回给了厂里 3个名额,得好好琢磨琢磨,可不能浪费了。”
因为李开朗的顺利毕业,还是双料第一,夜大自然是对轧钢厂有所优待。
杨厂长的目光灼灼,找到了秘书万慎:“小万,名单做好了吗?做好了给我。”
“啊?什么名单?”万慎一愣。
“前段时间不是让你在厂里找几个能去夜大的小年轻吗?难不成你忘了这事?”
万慎立马意识过来:“没,没忘,只是这事”他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别婆婆妈妈,有什么事就直接说。”杨厂长眼睛微微眯起。
万慎拉开抽屉,拿出一份皱巴巴的、记录了初步摸排情况的纸张,上面记录了不少人员名字。
杨厂长直接拿了过来一看,欣然一笑:“嚯,这么多人,看来咱们厂人才济济啊。”
可下一刻,万慎泼了盆冷水。
“厂长,这些人都是不合格的。”
“恩?什么!”杨厂长一愣。
“厂长,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是不符合要求的,剩下符合要求的,都没打算入读夜大。”
“怎么回事?”杨厂长眉头紧锁,眼睛直视万慎要一个说法。
万慎吞咽了一下口水,这才解释:“厂长,这些人都是不符合一开始定下的要求。”
当初杨厂长提的要求是‘能力行、有上进心,’这两点。
但这两点太笼统,万慎转化为更务实的要求。
一,是择优录取,学历为先,以高中毕业为先!
这第一条,就如同一道巨大的鸿沟,将厂里绝大多数适龄青年无情地挡在门外。
厂里已经有三年没招工,意味着厂里大部分年轻人最少来厂里已经有三年了。
而大部分进厂的年轻人都是在初中毕业十五六岁的年纪,学历上就不符合。
而高中毕业的,现在最次也有个一二级的技术,他们光是想想白天累死累活,晚上还要去夜大啃书本,大多数人都本能地摇头。
其二,以车间为先,或者有志于在未来在车间工作。
这听起来象是为培养技术骨干铺路。
可现实是,非车间的人,如运输队,工作待遇虽比不上技术员,但也不比车间工人差,工作体面又自由,工资福利不比车间差。
干嘛要没事找事给自己找麻烦,读三年书,而后去技术科,那么累干嘛?
而后勤处、宣传科等坐办公室的活,更是风吹不着日晒不着,=要他们放弃现在这轻松的工作,去车间滚一身有油泥?
其三,年龄要尽可能小,最好二十来岁上下最好,不超过二十五。
年纪小,精力足,培养价值大。
这条更是雪上加霜。
精力足不代表愿意用在“自找苦吃”上。
这个年纪,正是结婚生娃、追求点个人享受的关口。
下班就想看电影、轧马路、搞对象,或者和朋友喝点小酒吹吹牛。
花三年时间去熬夜大?很多人觉得完全看不到头,更怕熬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十五岁以下,高中毕业,还得优先考虑车间工作或有志于此
这3个条件,任意一条拎出来还无所谓,但偏偏放在一起可无比困难。
“难办啊!”
万慎掰着手指头,在脑海里把轧钢厂里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人筛了一遍又一遍。
沮丧地发现,数量可能还不如他一个巴掌的指头多!
为此,万慎特意实地考察,亲自去各个部门问问看。
首先自然是李开朗所在的运输队,有李开朗这么一个实际榜样,想必应该会有不少年轻人会参加。
可他们一听是来选人的,立马四散而逃。
后勤处也问了一圈,自然也是锻羽而归。
最后是去车间,相对来说就多了,但一听到要去
反应几乎如出一辙:皱眉、摇头、找各种理由推脱。
“万秘书,实在是对不住我这身体吃不消”
“我家里有负担。”
“我怕学不进去”。
“怕眈误工作。”
种种原因迭加,最终导致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却又无比真实的结果:
近万人的大厂竟然没有一个愿意去的!
李开朗的模仿案例虽好名,但终究只有他一个。
“什么?”杨厂长震惊,没想到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竟然没人愿意。
“荒唐!太荒唐了!李开朗同志能从运输队走出来,靠知识改变了命运,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条路行得通!”
“他能成功,其他人为什么不行?我们厂近万职工,难道就找不出三个有志向、有潜力的年轻人?”
听着杨厂长怒不可遏的声音,万慎微微后退。
在杨厂长眼里,李开朗既然能成功,其他人未必不行。
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他还想着,有李开朗在这里,哪怕他们在夜大听不明白,也能回厂里找李开朗补习,怎么会没有人愿意?
万慎做完了调查,这才明白李开朗的成功是多么难复制。
杨厂长只看到了李开朗的成功光环,却选择性忽视了这成功背后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一个本身基础尚可、年轻力壮、身处运输队工作相对灵活、且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运气的特例。
复制?谈何容易!
万慎小心翼翼道:“厂长,情况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工人们白天体力消耗大,晚上还要学习,负担确实重。”
“年轻人嘛,也有他们的想法和顾虑,我看啊,也许是我们定的标准,是不是可以再放宽一点?”
言外之意,就是学历往下降一降,年龄也放宽一点,30岁以下未尝不可。
杨厂长想了想,前面都提到苦难了,就是放宽了又有可用。
他不由地自我怀疑,没想到竟然这么麻烦,难不成李开朗的成功不可复制?
可他怎么会甘心就此放弃?
“唉,那就放宽点吧,不过依旧要记住,咱们培养的是技术骨干,不是培养坐办公室的!实操上一定不能差!”
“李开朗同志的成功经验证明,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困难是暂时的,关键是要想办法解决!克服!”
“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没问的?”
“还有技术科的没问。”万慎立马应道。
技术科是他第一个排除的,都是中专毕业,有本事在身,没必要浪费名额送去夜大。
毕竟杨厂长的本意是培养更多技术性人员,而不是让人更进一步。
“技术科?”闻言,杨厂长也有些纠结。
技术科的人去,成功率肯定高,至少不会象其他人那样推三阻四,也能保证名额不浪费。
但这和他“遍地开花”的设想差得太远。
“技术科也问问,最后要是实在不行,就让技术科的人上去,别白白浪费了名额。”
“是。”
杨厂长挥挥手,万慎不敢耽搁,直奔技术科,找上王主任。
王主任正伏案在一张复杂的设备图纸上,眉头紧锁。
看到万慎敲门进来,他抬起头,扶了扶眼镜,脸上没什么表情:“万秘书?有事?”
万慎堆起笑容,小心地关上门。
“王主任,跟你商量个事,你也知道李开朗同志最近从夜大毕业,正好这几天就是夜大报名的日子,你看看你们科里有谁愿意去?”
“你们技术科人才济济,最差都是中专生,底子好,看看有没有年轻、有潜力、愿意上进的同志,主动报名去夜大深造一下?这可是厂里重点培养的方向。”
闻言,王主任沉默了几秒。
对于李开朗的能力,他是信服的,没想到进来了能才。
但是要让科里的年轻人去,他就没什么信心。
“万秘书,这事儿,我可以问问,不过,你得有个心理准备。”
“我们科里的情况你也了解,工艺改进、图纸审核、机器维修白天的任务就挺繁重的,晚上再跑去上课,就怕小伙子们不愿意去。”
提升是肯定有提升的,但就是愿不愿意下班去就不一定。
毕竟一去最少三年,还得持之以恒。
“理解理解,麻烦王主任问问,着重看看那些二十出头、思想活跃、有上进心的小伙子。跟他们强调,这是组织上重点培养的机会!杨厂长高度关注!”
“只要学成归来,肯定会给予优待,职级啊、待遇啊,这些肯定会比原先的好。”
“哪怕这期间升级了,学成未必不能再升一级。”
万慎为了让王主任尽力,也不免画起了大饼。
“好的万秘书,我把精神传达下去,看看谁主动报名,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你别抱太大希望。”
“没事,我想这是好事,没人会拒绝,那就麻烦王主任了。”
说完,万慎便离开办公室,不过他没回去,而是找上了李开朗。
既然运输队是李开朗的“娘家”,或许他这个“榜样”亲自去现身说法,效果会不一样?
“李师傅。”
李开朗正忙着看资料文档,闻声抬头:“万秘书。”
“不知道方不方便,聊一下。”
“好的。”
两人到无人的地方。
万慎直接开门见山,将事情三言两语解释清楚。
“李技术员,你是运输队出来的,也是厂里唯一一个夜大学生,麻烦你亲自去运输队劝劝其他人。”
“厂里的3个名额都是因为你才有的,杨厂长发话了,这其中一个名额注定是运输队,务必要有人选上,这事麻烦你亲自去说说。”
为了赶紧解决这烫手山芋,万慎脸不红心不跳当面撒谎。
李开朗听完,沉默了。
他太了解运输队的兄弟们了,也太清楚自己当初是怎么熬过来的。
“万秘书,我明白您的意思,回头我去运输队说说,但是情况你也去过,还是对我不要抱太大希望。”
“路,终究要他们自己选,强扭的瓜不甜,硬推着人去,只怕去了也是应付,最终也只是浪费名额,还留下坏印象。”
李开朗先打下预防针。
不用多说,万慎也明白什么意思。
“不管成不成,尽量就行,麻烦李师傅去一趟。”
李开朗点点头,“事不宜迟,我就先去说说。”
趁着距离下班还有一小会,李开朗直奔运输队。
万慎没离开,就站在技术科门口,听着王主任发话。
“大家过来一下。”
所有技术员齐聚在一起,他三言两句将万慎来的情况说清楚。
“啥?让我们去上夜大?”
“白天就够累了,晚上还要去上课,我不去,每周就上两天,这夜大能学到什么?”
“就是就是,我看也就比咱学的深奥些,可咱在科里学个三年,也未必比学校知道的少。”
“待遇职级提升?听着是挺好。可三年啊!谁知道三年后啥光景?再说现在考核都停了。”
年轻技术员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普遍透露出抗拒和疲惫。
升理论学历对他们有吸引力,但夜大这种形式的时间精力和课程内容,对他们吸引力不大。
若是大学,他们还愿意去,一个夜大,那就算了。
若不是出了李开朗这怪胎,大家理都不理。
听到大家这么说,王主任也知道这事不行,但杨厂长既然发话了,那就得支持。
当即大喝一声:“住口!”
“夜大那就是夜大,是个正经的大学!不是你们能置喙的!虽然夜大每周只上两天,但学到知识未必比大学差!”
“看看今天的李开朗,一天就修好两台机器,你们当中谁行?人家刚来就能修好,那些个来了两三年的,有谁能独当一面!”
三言两句的呵斥,立马将一众年轻技术员说的垭口无言。
人比人气死人,李开朗的实操能力怎么就这么强?!
虽说有凌工给他兜底,但是有兜底,大家也不敢随意上手,就他偏偏敢,还干成了!
这上哪说理去!
王主任接着道:“杨厂长对咱们技术科寄以厚望,你们就是这么让杨厂长失望的?”
“外面不知道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夜大名额,在你们这反倒是个烫手山芋了?”
王主任见压住了场面,便沉声拍板:“既然没人主动,那就由科里统筹安排!”
“赵国强、黄进、何宇,你们仨年纪最轻,底子也扎实,这机会就给你们了。明天把报名表填好交上来!”
被点名的三人顿时苦了脸,却慑于主任权威不敢吱声,只能暗自哀叹未来三年“暗无天日”的加班加课生活。
他仨就是今年中专毕业过来的,没想到倒楣的却是他们。
才刚从识海中毕业出来,转头就又要投身另一个深渊。
“至于其他人,要是想参加,可以来找我,想参加的优先。”
说罢,王主任便转身回到办公室。
其他人务必庆幸,自己没被选上,谁会没事找事,给自己添麻烦。
“你们仨加油啊!学成归来,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李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