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刚出口,曹皇后就止住了。
说起来官家的情况和赵睿有些类似。
从礼法上来说,赵睿的母族是曹国公府,和苗家没有实际关系。
私底下认认可以,但明面上不能认,更不存在什么辈分差。
只是这么说有点不准赵睿认苗家这门亲戚的意思。
赵睿也明白了曹皇后的意思,脸色难看道:“可父皇私下都让李玮唤他表兄了,真要把姐姐尚给他,以后见面了该怎么称呼?各论各的么?”
“住口!”
曹皇后呵斥道:“这种大逆不道之话你也敢说?”
赵睿也不争辩,转身便走:“儿臣找父皇去。”
“大娘娘,不会出事吧?”易嬷嬷说道。
“能出什么事?”
曹皇后摆手道:“官家想要给李家体面,也无需这么做。只是这种事我不好劝,让睿哥儿去闹下也好。”
从礼法上来说,李玮尚公主确实没问题。
可礼法归礼法,这么做还是会惹来一些非议的。
曹皇后明白,官家是因为觉得对不起生母,把这份亏欠都补偿到了李家身上。
给李玮尚公主,为的是保证李家接下来的富贵。
而李家三代的年纪和宫里的公主又不合适。
但保证李家的富贵,又不是没有别的办法,何必用这种惹人非议的办法。
…………
赵睿脸色难看的出了坤宁宫,乘坐步辇再次去了龙图阁。
父皇说不舍福康公主,一直将其留在宫里,如今已经十九岁了,都未定下亲事。
而那个李玮,二十出头了一直未娶妻。
怕是父皇一开始就是打的这个主意。
之所以不早早赐婚,是因为尚公主有套复杂的流程,整个过程不短。
而这门婚事从礼法上没问题,但道德是却有问题。
传开必然会惹来天下人非议。
把两人都拖到属于这个时代大龄未婚男女的年龄,赐婚时就可以两人年纪太大,不好继续耽搁为由,一切从简,快速完婚。
等到事情传开,亲事已经成了。
亲事没成,有压力还能阻止。可亲事成了,这件事就有的扯了,最终只会不了了之。
可父皇通过这种方式,强行太高李家门第,却没有想过福康公主的感受。
这种辈分差,对男人来说可能是刺激。但是对女人来说,是十分丢脸的事。
以后让福康公主如何见人?
不对!
赵睿眉头微皱,父皇之所以迟迟没赐婚,怕是也担心朝中大臣阻挠。
朝中官员多是儒家学子,他们肯定不会允许这种有违道德之事发生。
父皇不赐婚,或许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若是劝不动父皇,就要弄清楚父皇拿什么来堵文官之口。
只要知道这一点,想出应对办法,一样能阻止此时。
“殿下,龙图阁到了。”胡闵打断了赵睿的思绪。
赵睿点了点头,等步辇落下,起身踩着阶梯来到龙图阁门外。
“通报一下,我有要事要求见父皇!”赵睿说道。
“殿下稍等。”
司殿太监躬身一礼,连忙进殿禀报。
不一会,内侍出来,把赵睿引了进去。
“儿臣拜见父皇!”赵睿躬身行礼。
“朕刚刚睡醒没一会,你就来了。”
官家微笑道:“来找父皇何事呐?”
“事情重大,还请父皇摒退左右。”赵睿说道。
“还卖起关子来了。”
官家笑了笑也没在意,毕竟赵睿才十岁,能有什么大事。
不过他还是把殿内的宫女太监打发下去,道:“现在可以说了吧?”
“儿臣听说父皇要把皇姐尚给李玮?”
“你姐姐的婚事岂是你该操心的?”
官家脸色微变,说道:“朕还要处理政务,若没有别的事,你就回去吧。”
“儿臣是不该操心,可父皇这么做如何堵的住天下悠悠之口?”赵睿质问道。
“放肆!”
官家脸色一沉道:“朕说了,此事不是你该操心的。”
“儿臣只问父皇打算如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皇姐若是因为此事被人非议,出什么事的话,儿臣绝不会放过李家!”赵睿说道。
“你是在威胁朕么?”
官家怒视赵睿,可他却寸步不让的和父皇对视,眼中没有任何惧怕。
“儿臣不敢威胁父皇,只是在说一个事实。”赵睿淡淡道。
“逆子!”
官家脸色涨红的瞪着赵睿,见他依旧没有退让的意思,僵持了一会,宛如泄气的气球,往后一靠,道:“朕既然这么做,自然不会让福康受人非议。
李玮虽然长一辈,但大宋历来有驸马升行的规矩,如此正好符合规矩。”
“儿臣告退。”
赵睿躬身一礼,退后几步,转身离开了龙图阁。
官家看着赵睿离开愣住了,他本以为赵睿会大闹一通,还想着该怎么安抚赵睿。
按说他可以不管赵睿的态度,可赵睿刚刚那句话确实吓到他了。
毕竟他没有别的子嗣,一直把赵睿当成接班人培养。
虽说后宫有妃嫔身怀六甲,快要生了。
可即便生下皇子,他也没有换人的念头。
若是不能让赵睿接受此事,等他百年后,赵睿真报复李家,岂不是他害了李家?
却没想到赵睿如此干脆的就走了。
还一会官家才回过神来,只以为自己的说法说服了赵睿。
…………
“好一个驸马升行。”赵睿心里冷笑。
所谓驸马升行,意思是驸马在家族中直接升一辈。
称呼父亲为兄长,尊祖父为父。
这个奇葩的规定,是太宗皇帝搞出来的。
起因是太祖和太宗差了十几岁,两人的女儿年纪按照古代算就差了一辈。
开国的那些权贵相互联姻,太宗的女儿嫁人,有些驸马的辈分算起来要比太祖女儿的驸马低一辈。
于是他就弄出一个驸马升行,给低辈的驸马升辈。
事实上这种问题本身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礼乐崩坏而产生的。
正常选驸马,这些都是要考虑到的,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可因为五代十国礼乐崩坏,书籍虽然保存了下来,但文化却几乎出现了断层。
开国的宰相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他聪明,读半部论语就够了。
而是读个半部论语在当时都已经算饱学之士了。
甚至太祖的年号,还是以前使用过的,由此可见当时读书人的水准了。
正是因为读书人水平太低,才出现了这种荒谬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