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睿正胡思乱想,一个太监小跑过来,和亭子外守着的内侍说了几句。
守着的内侍听完连忙来到亭中,躬身道:“殿下,陛下让您去龙图阁一趟。”
“我知道了。”
赵睿心里一喜,莫非老师的事情有眉目了?
他顾不上多想,连忙起身往外走去。
出了亭子已经有内侍抬来步辇候着,赵睿上了步辇,内侍便抬起步辇往龙图阁而去。
在宫内,乘坐步辇是皇帝皇后和太子三人才有的权力,其馀人就只能步行。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皇帝恩典特许。
皇宫那么大,一些老臣腿脚不便,官家就会降下恩典,准其在宫中乘坐步辇
赵睿虽然未被册封太子,可官家目前为止也就他一个儿子,自然不缺恩宠,被特许在宫内乘坐步辇。
不过赵睿平时都喜欢自己走,只有官家和皇后找他,才会乘坐步辇。
来的龙图阁外,抬着步辇的内侍小心将步辇放下,赵睿下了步辇,踩着阶梯来到龙图阁门口。
“殿下,陛下吩咐了,您到了直接进去即可。”门口的司殿太监连忙行礼道。
“恩。”
赵睿含笑点头,这次进入龙图阁。
龙图阁其实就是御书房,平常官家处理政务皆是在此。
分为内外两殿,外殿是一些翰林院侍读学士和修撰编修办公的地方。
他们需要随时待命,侍读学士是替官家讲解经义,编修则是拟定诏书处理一些机密文档。
而修撰则是记录言行等。
见赵睿进来,几个翰林院官员连忙起身行礼。
赵睿微笑点头回应了下,进入了内殿。
刚进门就听到父皇的笑声,定眼一看,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赐坐一旁,正在和坐在御案后的父皇说着话。
男子穿着一身紫色官袍,身材清瘦,皮肤微黑有些粗糙。
赵睿平常经常来龙图阁,朝中重臣他虽然不全认识,可几乎都有些印象。
而朝中只有三品及以上的官员才能穿紫色官袍,他不可能没印象才是。
不用说这个中年男子,应该是最近才调回汴京的。
只是赵睿平常见到的官员,不说个个肥头大耳,但大多都皮肤细腻,一看就养尊处优惯了。
居移气,养移体。
能着紫,成为上品官员,哪怕最快也要十几年。
就算家中早期贫寒,做官十几年,也慢慢养出来了。
“皇儿来了。”
官家见赵睿进来,停下闲聊,笑着招手道:“你不是一直吵着要老师么,父皇可是给你将人请回来了。”
“儿臣拜见父皇!”
赵睿躬身一礼,然后又朝坐着的中年男子,躬身道:“学生拜见老师。”
中年男子连忙起身回礼,微笑道:“臣虽然不在朝中,却也听说皇子对待宫女内侍宽仁,有陛下之风。”
“呵呵,睿儿性子确实宽仁。从未处罚过身边之人,有人犯错,皆为其求情。”官家笑道。
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最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儿子类己。
不单单长相,脾气性格为人处事方面都要类己。
历史上不乏一些皇帝,因为觉得某个儿子很象自己,胜出易储之心。
官家就这么一个儿子,并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和烦恼,因此听到别人夸赞儿子,自然高兴。
“臣有几个问题想问问殿下,请陛下应允。”中年男子躬身道。
“朕准了。”官家微笑点头。
“谢陛下!”
中年男子谢恩后,转身朝赵睿拱手道:“殿下幼年便有求学之心,乃大宋之福。
可官家只是有意让臣教导殿下,殿下便直接执学生礼,难道就不担心臣不足以教导殿下么?”
“我曾听母后读过《师说》,文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圣人也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向父皇求师多次,今日父皇才定下,可见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又有何可担忧的呢?”赵睿说道。
中年男子惊愕的看着赵睿,这番话并不算多高明。
可一个即将满五岁的孩童,能条理清淅的说出来,也太惊人了。
官家中年男子呆滞的模样,笑道:“彦国,如何?”
他语气带着几分压制不住的得意。
赵睿从小两岁开始,就表现的异常聪慧。
因为担心慧极必伤,他一直尽力压制着,也未跟臣子们眩耀过。
如今赵睿也确实到了该蒙学的时候了,也没什么好隐瞒了。
赵睿听到‘彦国’两字,心中一动,知道了眼前中年男子的身份了。
富弼!
这两年多他一直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大宋’。
整体来说这个大宋和历史上的区别并不是很大。
太祖皇帝创建大宋后,并未杯酒释兵权,而是抽调精兵入禁军,并赏赐那些开国功臣世袭罔替的爵位,来进行安抚。
后又设立枢密院由文官担任枢密使,对武将进行制衡。
原本重文抑武的国策,变为了重文轻武。
虽然是一字只差,却天壤之别。
重文轻武是每个朝代到了中后期都必然会出现的局面。
刚建国之时,武将地位非常高。
可到了中期,天下太平,武将的作用就小了。
文官必然会对武将进行压制,皇帝也乐于看到这种结果。
而抑武则不同,是通过各种手段贬低打压武将。
虽然历史出现了变故,可整体上和历史上的大宋差异并不是特别大。
武将地位没有正史上那么低,但在文官的打压下如今在朝中的话语权也有限。
当然了,比历史上武将完全要看文官脸色来说,还是要强很多的。
因为历史走向了岔路,出现了差异,就导致历史上的名人有的存在,有的不存在,也多了许多原本并不存在的人。
而富弼就是历史上本来就存在的,除此外还有范仲淹。
都说历史存在着必然性,虽然如今的大宋和正史上的存在一些差异,可很多事还是和历史上一样。
比如说三冗问题。
于是官家还是选择了启用范仲淹和富弼进行变法。
结局也没变化,最终以范仲淹和富弼等人自请外放而告终。
要说大宋的文臣,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大概率就是范仲淹了。
其次应该就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了。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大宋实行的两次变法是以两人为主导。
司马光出名可不是砸缸,而是他和王安石的争斗。
但赵睿最喜欢的却是寇准和富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