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3月1日。
转眼四个月过去。
这段时间,国民军管辖的地方热闹得很,经济就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冲。
从前冷冷清清的荒地,现在到处都能看见新盖的工厂,红砖房、大烟囱,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机器声从早响到晚。
原来的小厂子也没闲着,纷纷扩建厂房、添新设备,工业产量直接翻了一倍,火车拉着货物进进出出,把站台挤得满满当当。
与米国签的大合同,让楚氏集团赚的盆满锅满。
仓库里的货一车接一车发往港口,钞票也跟雪花似的往兜里飘。
底下给楚氏供货的老板们也跟着沾光,种棉花的、养牛羊的、挖煤矿的,订单多得做不完,天天忙着招人干活。
街上的小买卖也红火起来,饭馆里吃饭的人从早到晚没断过,布料店、杂货店的货架刚补满就卖空。
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而国民军也没闲着,一直在忙部队改革。
给士兵们换上了新武器,步枪、机枪都是新造的,还把老旧的火炮换成了更厉害的型号。
同时,预备役的选拔也开始了,在各个地方招人训练,万一打起仗来,这些人就能立刻顶上。
在外朦地区,国民军也加大了管控力度。
在各地建了不少后勤补给基地,专门存放粮食、弹药和棉衣。
为了能更快地把物资送过去,士兵们还在山里、荒野开辟新的运输路,哪怕路不好走,也坚持每天运送物资。
楚氏集团旗下的铁路公司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让物资和部队能更快到东北,他们一口气招了几十万工人,日夜不停地修铁路。
工人们拿着铁锹、洋镐,开山挖隧道,架桥铺铁轨,不管刮风下雨都不休息。
同时,大庆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
大大小小的军阀都开始坐不住了,到处拉帮结派搞小动作。
小军阀为了保命,纷纷跑去投靠势力大的军阀。
在这个乱世里,只有抱住“大腿”,才能勉强活下去,就像老话讲的“背靠大树好乘凉”。
这么一来二去,大庆的军阀势力就剩下了六家:西北军、国民军、陈家军、革命军、中央军和东北军。
这其中,国民军的实力最强,枪炮多、人马也多。
眼下,这些军阀都在抓紧时间准备打仗。
大家心里都清楚,等国民军把东北的仗打完,肯定会掉头回来统一全国。
谁也不想被别人踩在脚底下,只能拼命招兵买马、囤积粮食弹药。
就算打不过国民军,手里有足够的实力,以后谈判的时候也能多要点好处,不至于被人随便拿捏。
国内的老百姓难得过上了一段安稳日子,田间地头又响起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各方势力都在暗中积蓄力量,将目光死死盯在东北战场上——毕竟谁都清楚,这场关乎国土存亡的大战不仅牵扯着民族尊严,更是检验各方实力的试金石。
没有人敢在这个节骨眼上轻举妄动,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大安岭山区。
寒风裹着雪粒子,将国民军前线总指挥部的帐篷拍得簌簌作响。
尽管立春已有时日,这里却依旧银装素裹,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砸在地面,把帐篷外的吉普车都铺上了厚厚的雪毯。
引擎声划破寂静,数辆吉普车碾过积雪,在指挥部前刹住。
楚云推开车门,刺骨的寒意扑面而来,他抬手拍了拍肩头堆积的雪块。
“欢迎少帅前来前线视察!”
张宁踩着深一脚浅一脚的积雪大步上前,立正敬礼。
楚云摘下手套回礼:“辛苦了,进去吧。”
一行人掀开厚重的棉帘,帐篷内暖炉烧得正旺,火炭噼啪作响,与外面的冰天雪地形成鲜明对比。
屋内各高级军官早已列队等候,看到楚云进门,齐刷刷挺胸高喊。
“少帅好!”
楚云随手将大衣搭在椅背上,目光扫过墙上标注着敌军防线的地图:“说说吧,春季攻势准备到什么程度了?”
参谋长李晓东迅速上前一步,腰杆笔直,从怀中掏出一叠文件展开。
“少帅,春季攻势筹备已进入收尾阶段。部队方面,我们集结了5个主力师、3个独立旅,总计12万余人。
各作战单位已完成战前整训,特别针对山地攻坚、雪地作战进行了专项演练,目前士气高昂,随时可投入战斗。”
他指了指墙上的地图,继续道:“人员调配方面,医疗兵、通信兵、工程兵等后勤保障力量按作战需求补充到位,还从预备役中抽调了2万名有经验的老兵作为战略预备队。
此外,我们设立了12个战地医院,储备了足够支撑三个月伤员救治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说到装备,李晓东翻开另一份报表
“新列装的300辆坦克已完成调试,200门重炮、2000挺重机枪也全部部署到前沿阵地。
楚氏集团支援的冬季防寒装备已下发到每一名士兵,包括加厚棉衣、雪地靴和防风帐篷。
不过,部分装甲车的履带在极寒环境下出现老化迹象,后勤部门正在连夜抢修更换。”
“弹药库目前储备步枪子弹2亿发、炮弹50万枚、手榴弹2000万枚。
但考虑到预估的战斗强度,我们已要求后勤全力运输,每日可补充步枪子弹50万发、炮弹3000枚,确保后续供应不断档。”
最后,李晓东压低声音。
“情报方面,我们的特工小组已渗透至敌军防线后方,掌握了敌方六个主力师团的部署位置、补给路线。
同时,通过截获的电报分析,敌方似乎也在筹备大规模调动,但具体计划仍在破译中。
此外,我们在敌占区发展了500余名线人,能实时传回敌军动态。”
汇报完毕,李晓东抬手敬礼,静候楚云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