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和市里的几家主要报社,以及广播站的记者们,在接到向红机械厂那份语焉不详、却盖着鲜红公章的“新产品预告”函后,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陆续抵达了这个藏在群山之中的三线工厂。
当他们被引到测试河岸边,看到那台模样古怪的山地猫猫车时,惊讶之情不亚于见到了外星人。
几天后,一份份带着油墨香味的报纸发出,每一个标题都加大加粗占在了头条上,在这三湘大地乃至更广阔的范围内,激起了层层涟漪
“昔日铸剑为国防,今朝巧手造奇车——向红机械厂携手领域专家成功研制水陆两用战车!”
(副标题:军工技术转民用,我国特种车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附图:张四海手持设计图纸,给记者讲述原理。)
《青年进步报》标题更加引人注目:
“震惊!湘城山沟飞出铁螃蟹,上山下水如履平地!”
(副标题:直击向红机械厂现场,是奇迹还是夸下海口?)
(附图:张四海穿着工装似在遮挡镜头,身后猫猫车轮廓若隐若现。)
省广播电台的专题报道被安排到了黄金时间,播音员的声音通过收音机,充满画面感:
“听众朋友们,我们现在就在三义县的河边。”
“在我身后,就是传说中的水陆两栖车。”
“它简直难以形容,它动了,它下水了!它真的在水里开起来了!”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不敢相信……下面我们请张四海张厂长讲述这背后的艰辛历程。”
张四海对着话筒,声音沉稳:
“这一剑,我们磨了十年,过程很难,但是我们做到了。”
类似的报道络绎不绝,每一家报社都是张四海亲自出镜,每一张照片都不一样。
当然,这些所有要求、各种图片、标题都是李向阳一手安排。
山地猫猫车,也给改了名字,换成了更为专业的“水陆两栖全能车”。
尤其是张四海那些照片,是李向阳好说歹说半天,他才同意出镜的。
李向阳说这个东西叫立人设,让张四海想想,一个军工厂的厂长来介绍有说服力,还是他这个毛头小子有说服力。
张四海觉得有道理,在精心摆拍下,张四海已然成为了代言人。
今天来的报社,是一家以敢说话着称的南方报纸,不远千里自发而来,让李向阳都始料未及。
他和焦勇两人,站在镜头外小声交谈着。
“勇哥,京城、鹏城、港岛那些地方的熟人,你把资料发他们没有?”
“嗨,阳子,我办事,你放心,早让他们去报社印发了。”
“不过,你看厂长这两天完全就象变了个人一样,你说的这立人设,真能行吗?”
李向阳的目光一直都停留在采访现场,嘴角一扬:
“咋不行?你和你爹站出去,谁说话更有说服力?”
焦勇想都没想:“那当然是我爹啊,他就算吐口唾沫,都有人夸他滋润大地。”
“那不就得了。”李向阳瞥了焦勇一眼。
“四海叔那么大一个干部,正儿八经的军工厂长,他出来说话比我们这些人跑断腿都管用。”
“而且,这一旦成功了,把人设立住,往后咱们卖东西,人家一看,‘哦,是上过报纸的张厂长的厂子’,信任度自然就高,路子就好走得多。”
焦勇转了一下眼球,虽然觉得有点道理,还是觉得这操作太新奇了,最终化作一副“行吧,你说得对”的表情。
两人交谈间,张四海那边的采访似乎告一段落,南方来的记者示意要拍几张配合文章刊发的照片。
张四海整理了一下衣领,正准备摆出一副沉稳眺望的姿势。
李向阳却几步跨了过去,凑到张四海和记者旁边。
他先对记者客气地笑了笑,然后低声对张四海说:
“四海叔,这张照片,咱们换个感觉。”
张四海一愣:“换个感觉?怎么换?”
李向阳用手比划着名:
“您这样,半蹲一下,侧对着车,然后回头看着咱们的两栖车,脸上做出……嗯,一种看到怪物,有点惊讶,又有点不可思议的表情。”
“什么。”张四海一听,脸上写满了不乐意,立即反驳。
“胡闹,我堂堂一个厂长,干部。”
“怎么能做那种夸张的动作,之前那些比较沉稳的姿势,才符合我的身份。”
“你这……你这成何体统。”
他语气里的抗拒十分明显,还刻意压低了声音。
李向阳面不改色,只是轻轻咳嗽了一声:“四海叔,一切为了厂子。”
“我是厂长,我得注意形象……”
“一切为了厂子。”
张四海张了张嘴,还想强调一下干部的威严,李向阳已经提前堵住了他的话头:
“一切为了厂子。”
张四海:“……”
他看着李向阳那双诚恳的眼睛,又看了一眼等待的记者。
腮帮子鼓动了两下,象是把什么话给硬生生咽了回去。
张四海带着长长的鼻音,吐出了这个字,带着一点豁出去的架势,以一种极其别扭的状态,半蹲了下去。
然后,扭过头,对着镜头,努力挤出一个混合着惊讶、探究的表情。
李向阳立刻离开拍照区,心里称奇:四海叔这面部表情控制还真到位。
“咔嚓!”
白光闪过,快门声响起,将这位军工大厂长的“代言人”形象,定格在了胶片之上。
又配合着拍了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后,这次采访总算宣告结束。
记者心满意足地开始收拾器材。
李向阳立刻笑着迎了上去,完全没有注意身后张四海那幽怨的眼神。
“同志,辛苦了辛苦了。”
李向阳热情地握住记者的手,顺势从口袋里掏出几包未开封的“大前门”香烟。
动作自然又不失躬敬地塞进几位男记者手里。
“一点小意思,路上解解乏,千万别客气。”
这年头,香烟可是硬通货,更是拉近关系的润滑剂。
几位记者推辞了一下,最终还是笑着收下了,脸上的表情显得更加亲和。
“李工太客气了。”带队记者笑着说道。
“应该的,各位老师远道而来,是我们麻烦了。”李向阳语气诚恳。
随即话锋一转,压低了些声音,带着商量的口气:
“那个……关于报道,尤其是标题,我想……咱们能不能再大胆一点。”
记者挑了挑眉,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哦?李工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越引人注目越好,越能吸引眼球越好。”
“比如,‘东方奇迹震惊世界’、‘山沟里颠复西方认知’、‘特种车辆世界第一’之类的。”
“再多加点外文术语,最好是能让国外那些搞机械、搞车辆的都能讨论起来。”
他这番毫不掩饰的宣传意图,让几位记者都有些意外,觉得这年轻人想法挺大胆。
带队记者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李工的想法很新颖,我们回去会和主编考虑的。”
“新闻嘛,是要创建在真实的基础上,但也要有一定的冲击力。”
“对对对,冲击力,就是要这个冲击力。”李向阳连连点头。
又寒喧了几句,李向阳亲自将记者们送上了返程的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