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寻求帮助(1 / 1)

窗外,北风呼啸着刮过光秃的树梢,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拍打在玻璃窗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办公室里,炉子烧得不算很旺,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墨水、烟草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煤烟混合的味道。

陈青禾脸上的兴奋只持续了很短时间。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张凝聚了心血的图纸,手指点向新型桁架结构最关键承力部件的材料要求区域,眉头再次锁紧。

“同志们,先别高兴太早。”他的一句话让刚刚欢腾起来的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大家循着他的手指看去,心里咯噔一下,预感到又有新的难题。

陈青禾顿了顿,语气变得沉重:“这个方案要实现,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前提。这些关键部件,尤其是节点处的连接件和主要传力桁条,工况极端,要承受巨大的交变载荷和剧烈振动。”

他继续分析道:“我们现有的普通碳钢,强度裕度不够,疲劳性能也堪忧。我们必须使用一种新型的高强度合金钢。”

接着,他提出了具体指标:“强度要比现用的45号钢高至少30,具体来说,抗拉强度要达到≥82 kgf/2,屈服强度≥66 kgf/2。同时韧性还要好,冲击韧性指标不能低于60 j。重量还得轻,要能够承受住我们刚才计算出的那种严酷的动态应力环境。”

他环视众人,抛出了新的难题:“我们的下一个,可能也是最硬的骨头,就是它了——材料。”

话音刚落,办公室里的气氛立刻从云端跌回地面。

“强度要求这么高?还要保证韧性?”刘志刚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喃喃道,“这这上哪儿找去?”

“是啊,”另一位年轻组员接口道,声音里带着沮丧,“咱们常用的材料里,根本没这号。好不容易把结构搞通了,难道要被材料卡死?”

王铁山工程师脸色凝重。他走到陈青禾身边,拿起那份图纸,仔细看着材料要求区域,缓缓点头:“青禾同志考虑得对。这么好的结构设计,如果材料跟不上,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他抬起头,看向陈青禾:“强度、韧性、疲劳性能,一个不过关,在那种振动环境下就是致命的。你心里有目标材料吗?或者方向?”

陈青禾摇了摇头,坦诚道:“王工,我知道性能要求,但国内具体哪家钢厂能生产,或者有接近的型号可以改进,我不清楚。这只是理论上的需求。”

“那就先摸清楚情况!”王铁山果断拍板,“青禾,你立刻把详细的技术要求整理出来,形成正式文件。志刚,你去档案室,把咱们有的国内外材料手册、标准都找来,特别是关于特种钢的。”

他对其他组员布置任务:“其他人,手头计算先停一停,都过来一起查资料。看看有没有性能接近的、哪怕只是实验室阶段的材料型号!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全组立刻行动起来。陈青禾伏案疾书,将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工况环境要求、大致需求数量写得清清楚楚。刘志刚和几个组员抱来一大摞泛黄的材料手册和产品目录。大家分头翻阅,办公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哗啦啦的翻书声和低声讨论。

“这个怎么样?gcr15轴承钢,强度够,但太脆了吧?”

“看看这个,50crva弹簧钢,韧性好点,强度差一截”

“苏联手册里的这个30xГcА呢?性能好像接近,但国内仿制品好像性能不稳定”

初步查阅的结果令人失望。常规材料要么强度不达标,要么韧性不足,或者疲劳性能未知。偶尔有几个性能参数接近的牌号,备注里往往标注着“试制”、“性能不稳定”、“工艺不成熟”或“成本极高”。

陈青禾看着汇总上来的信息,心情沉重。他将整理好的技术要求和初步调研情况形成一份正式报告。“王工,情况不乐观。看来我们必须正式向材料供应科求助了。”

王铁山接过报告快速浏览了一遍,签上名字:“我跟你一起去!这事关重大。”

两人很快来到了五院后勤材料供应科。科室所在的楼道有些阴暗,空气中弥漫着钢笔墨水、旧报纸和灰尘混合的味道。

材料科的负责人是一位姓吴的老同志,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头发几乎全白了。他正伏在堆满文件和册子的办公桌上写着什么。听到动静,他抬起头,透过厚厚的镜片看向来人。

“吴科长,打扰了,有紧急任务需求。”王铁山开门见山,将文件递过去。

吴科长接过文件,只看了一眼性能指标标题,眉头就拧成了一个疙瘩。他扶了扶眼镜,凑得更近,仔细看着那一串数字,半晌不语。

他默默起身,从身后那一排顶到天花板的深棕色木质档案柜里,熟练地翻出几本厚厚的库存清单和国内各大钢厂最新的产品目录册。有些册子的封皮还是崭新的。他重新坐下,戴上老花镜,逐页仔细地查找、比对,手指沿着表格一行行下滑。

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窗外隐约传来的广播声。时间仿佛变得格外缓慢。

良久,他终于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鼻梁,无奈地深深地叹了口气:“青禾同志,王工,你们这要求忒高了点。”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见多识广后的疲惫和无力。

他指着目录上一行数据:“你看,国内目前能稳定批量生产的结构用钢,性能最好的就是这个型号。,韧性指标也达不到,疲劳性能就更别提了。”

他又翻到另一页,指着一行旁边标着细小‘试制’字样的数据:“性能稍微接近一点的,只有这个。但也只是几年前鞍钢试炼过的几炉钢,数据是实验室测的,没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没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他强调道:“性能也还是差着一截,而且极其不稳定。”

陈青禾的心彻底沉了下去,但他还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追问:“那吴科长,其他渠道呢?比如进口?”他知道希望渺茫,但不得不问。

“进口?”吴科长苦笑一声,笑容里满是苦涩,“欧美那边对我们禁运得铁桶一般,巴统清单卡得死死的。原先还能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想想办法,现在那点路子也早断了。”

他继续解释:“就算能搞到一点样品,价格也是天文数字,外汇储备紧张得很,根本批不下来。退一万步说,就算有钱,这审批流程没个小半年也根本下不来。你们等项目用呢,等得起吗?”

坏消息很快传回了攻关组办公室。刘志刚瘫坐在椅子上,一脸沮丧。办公室里鸦雀无声,只能听到炉子里煤块轻微的噼啪声。

“难道我们这么多天的熬夜,好不容易搞出来的优化方案,就这么就这么被材料卡死了?”他的声音充满了无力感。

“要不我们还是退回原来的保守方案吧?”一位组员小声提议,声音干涩,“虽然重一点,笨一点,但用的都是现成有保障的材料。至少至少能保证任务完成啊。”

办公室里刚刚提升起来的士气肉眼可见地低落下去。绝望和迷茫的情绪开始蔓延,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不行!”陈青禾猛地站起身,声音斩钉截铁,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这是我们目前能想到的最佳技术方案,是突破重量瓶颈的关键!后退一步,看起来安全,但整个项目的性能指标都会受到影响!不能轻易放弃!”

他坚定地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国内没有现成的,我们就不能试试看能不能自己搞出来吗?!”

“自己搞?怎么搞?陈工,我们这里是设计单位,不是炼钢厂啊我们连个像样的熔炉都没有”有人提出了现实的质疑。

“我们是搞总体设计的,确实炼不了钢。但我们能找到能炼出这种钢的人!”陈青禾的目光越过窗户,望向远方,眼神锐利而坚定,“我们需要最好的冶金理论指导和最富经验的实践专家。理论和实践结合,未必就闯不出一条路!”

他看向经验丰富的王铁山,语气转为商量和尊重:“王工,我记得清华大学的周明华教授,他在金属材料、合金强化理论方面很有研究,在国际上也发表过文章。或许他能给我们提供理论指导,指出方向。还有京钢厂,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钢厂,那里有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他们或许能解决具体的工艺问题。我们能不能试着去求助他们?”

王铁山闻言,沉吟片刻,眼中重新燃起光芒。他重重点头:“思路是对的!不能坐以待毙,要主动出击。我支持!你立刻准备一份更详细的报告,把我们的需求、现状和初步想法写清楚。我这就去找林总和屠主任汇报申请!必须争取院里的支持!”

“好!”陈青禾没有任何犹豫,立刻重新伏案,更加详细地准备报告。不仅说明了严峻的需求和现状,更清晰地阐述了寻求外协、整合高校理论与工厂实践资源的构想。

报告很快获得了批准。林总工程师表情严肃,仔细听取了王铁山的简要汇报后,立刻拍了板:“清华的周明华教授,京钢厂,想整合高校和工厂的力量?思路正确!批准!院里马上开介绍信和公函。”

他特别强调:“保密纪律必须严格遵守,这是铁律!青禾同志,你主要负责技术接洽,联络处同志陪同。记住,态度要谦虚,我们是去求教,去协作,不是去下达任务。”

“是!保证完成任务!”陈青禾接过公函。

在对外联络处干事小张的陪同下,陈青禾首先来到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他没有去周教授的办公室,而是熟门熟路地拐向后面静僻处的金属材料教研室实验室。

果然,在一间摆满了各种炉窑、金相显微镜和材料试样的工作间里,找到了正戴着深色护目镜,观察一块钢样淬火过程的周明华教授。

“周老师!”陈青禾等周教授关闭喷枪,才出声喊道。

周教授闻声转过头,看到是陈青禾,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摘下了护目镜:“青禾,你小子怎么跑过来了?这个点不在单位搞研究,跑我这儿躲清闲来了?”他一边打趣,一边用棉纱擦着手上的油污。

“看您说的,周老师,我哪敢躲清闲。是遇到大难题了,火烧眉毛,非得请您这位真神给出出主意不可。”陈青禾苦笑一下,语气变得凝重起来。他迅速递上介绍信和公函,“这位是我们院的张干事。我们有一个项目遇到了一些材料方面的难题,特地来向您请教。”

周教授仔细阅读了文件,点点头:“五院的同志啊,欢迎欢迎。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尽管说。”

在陪同的张干事介绍了基本的保密要求和合作意向后,陈青禾开始说明:“我们急需一种高性能合金钢,要求很高的强度、韧性和抗疲劳性能。目前国内现有的材料无法满足要求,进口渠道不通。所以想请教您,从技术上看,国内有没有可能试制出这种材料?”

周教授沉思片刻:“这个指标确实很高,但并非不可能。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合金成分和热处理工艺。”他走到书架前抽出几本书刊,“国际上对于这类钢的研究有进展。通常通过添加微量特殊元素,配合特定工艺来达到强化效果。”

周教授指了指窗外那座试验炉:“瞧见没,那就是我们根据零星国外报道和原理推测,自己摸索着搭建的小型氧气顶吹试验装置。难啊!”

他详细解释道:“关键是喷枪的设计、供氧强度、造渣制度这些核心参数。国外封锁得死死的,一点详细数据都没有!全靠我们一遍遍试,成本高,进度慢,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有时候,真想能亲眼看看人家成熟的技术到底是怎么搞的!”他的语气里充满了科研工作者对尖端技术的渴望与面对现实壁垒的无力感。

陈青禾认真地听着,将“氧气顶吹转炉”、“喷枪设计”、“供氧强度”、“造渣制度”这些关键词牢牢记住。他适时地将话题拉回眼前:“周老师,国外的先进技术我们一时半会儿指望不上。有没有可能…短期内,就在现有国内钢厂条件下,生产出能满足我们要求的高强度合金钢?哪怕成本高一点,工艺复杂一点,只要性能稳定可靠就行!”

周教授拿起要求表沉吟:“要达到这个性能,必须采用低合金高强度的思路。通过添加微量合金元素,利用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来提升强度,同时降碳保韧性。”

他翻出笔记本:“我记得鞍钢试过一种配方,添加了微量的钒和铌。采用调质热处理后,强度性能接近你的要求,但韧性波动较大。”

陈青禾脑中比对着信息,试探性地问:“周老师,如果我们把碳含量进一步降低,同时适当增加一些镍的含量,是不是有可能在保证强度的同时,改善韧性?”

周教授眼睛一亮:“降碳增镍?好思路!没错,降碳可以减少脆性,增镍既能强化又能提高韧性!是个好方向!”

不过他话锋一转:“但是成本会高不少,镍是贵金属。而且这对热处理工艺要求更苛刻,目前钢厂的水平…难度很大。”

两人就成分设计、工艺细节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周教授表示:“这样吧,我整理一下资料,给你个初步的成分范围和工艺建议。你们可以去京钢了解他们的设备能力,看看能否试制。”

从清华出来,陈青禾和小张推着自行车走出校门。

“周教授给的成分和工艺是关键,”陈青禾蹬上车,对并行的小张说,“但这只是第一步。能不能成,看京钢厂的实际能力和老师傅了。”

小张跟着问:“陈工,那咱什么时候去京钢?信都带着。”

“现在就去。”陈青禾毫不犹豫,“时间不等人。早一分钟联系,早一分钟开始试,项目就多一分希望。”

“现在?到那边估计快下班了,还能找到人?”

“找值班领导,找车间老师傅。”陈青禾语气坚定,“就算今天只能递信约明天谈,也比浪费一晚强。必须争分夺秒。”

他说完,不再多言,用力蹬车朝京钢厂方向去。车轮碾过路面,发出急促的沙沙声。小张也加力跟上。

两辆自行车穿过街道,汇入车流,向城东工业区疾行。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高冷野兽 小天师四岁半,有五个大佬爸爸很正常 大一人在749,系统却在修仙界 风雪狩猎知青岁月 穿成京圈佛女,开局躺了四个美男 快穿:真爱?我来拆拆看 港岛73:我爹搞社团我搞黑科技 百者异能录 妖尾:我才不要当会长 我在高武世界当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