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那年风动,我在年代搞核武 > 第52章 信息过滤员——上岗

第52章 信息过滤员——上岗(1 / 1)

戈壁滩的晨光尚未刺透寒气。陈青禾和魏长河告别了那片低矮沉默的地窝子,顶着风,踏上返程。沉重的自行车轮碾过冻土,咯吱作响,扬起的尘土转瞬被风卷走。车踏上返回基地主生活区的路。车轮碾过冻得硬邦邦的土路,发出沉闷的声响。

下午时分,他们终于回到了熟悉的营区。同屋的几位同志己经上工去了,宿舍里空荡荡的。陈青禾顾不上掸去满身的尘土和疲惫,甚至没坐下喝口水,立刻摊开笔记本,就着窗户透进来的天光,开始奋笔疾书。他要把这几日奔涌的思绪和沉甸甸的见闻凝固下来。他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地梳理:

机修厂困境:硬质合金刀头匮乏的现状、替代尝试的失败、工人们死马当活马医的韧劲以及他提出的深冷处理和刀具结构优化思路的初步反馈。

发电站危机:劣质煤供应不稳、设备严重老化超期服役、维护压力巨大(清渣清灰的辛劳)、工人们人停机器不停的拼命精神、吴站长的迫切需求。

基础保障之困:水、燃料、食物、医疗、教育等基础生存条件的极端艰难。

他用了最平实的语言,却倾注了最深的感情,描述了这片荒凉土地上,物质极度匮乏之下,那种由无数普通人——工人、技术员、家属、军人——用汗水、坚韧、隐忍甚至牺牲所凝聚成的、朴素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构成了支撑那开天辟地伟业最坚实、最不可动摇的根与基石。

第五天上午,报告上的墨迹己干。陈青禾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领,拿着那份凝聚了西天见闻与思考的手写报告,再次走向钱五师的办公室。孙志远助手在门口,看到他点点头,低声道:“零号刚开完一个短会,进去吧。”

钱五师正靠在椅背上,闭目揉着眉心,桌上堆积的文件似乎又高了些,一杯浓茶冒着微弱的热气。听到脚步声,他睁开眼,看到是陈青禾,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倦意:“青禾回来了?坐。怎么样?”

“老师,这是我整理的考察报告。”陈青禾恭敬地将报告双手递上,然后在椅子边缘坐下,腰背挺得笔首,双手放在膝上。

钱五师接过那份厚实的、字迹密密麻麻的报告,没有立刻翻看,目光温和而带着探询地看着他:“先说说你最大的感受。心里装了什么?”

“老师,”陈青禾开口,“心里很沉。像揣满了戈壁的石头。一颗螺丝钉,一把刀头,一筐好煤,一桶清水,孩子碗里的菜叶在这里,都难。”他停了一下,目光似穿过墙壁,“但比石头更沉的,是力量。是马师傅对着崩口的刀,咬着牙也要再试试的劲;是吴站长他们人停机器不停的顶;是王大姐她们那句吃点苦没啥扛起的家;是魏长河夜里那句算个’,压着没回来的战友”

“老师,我明白了,”他声音沉静下来,“您让我去看的,不是荒凉和难处。是看托着争气弹、托着我们所有人在这片地方一寸寸往前拱的根。最平凡最苦的地方,托着最不平凡的梦。这让我肩上的担子更重,脚下踩的,也更实了。”

钱五师静静地听着,眼中那份深切的欣慰和赞许几乎要溢出来。他轻轻拍了拍桌上那份报告,仿佛在拍打一块坚实的基石:“好!青禾,你看透了,也抓住了。这份报告,我会细看。能体会到这份根的力量,你这趟就没白走。这比啃下十本书都重要。”他语气一转,带着师长特有的关切,“这几天,学习上有没有卡壳的地方?”

陈青禾脸上掠过一丝窘迫:“《工程热力学》,卡诺循环和熵增联系实际效率,隔层纸。流体力学,伯努利方程在变截面和粘性流里的修正,推导糊涂。”他递过标记满满的笔记本。

钱五师扫过难点:“发电站那几台老锅炉,黑烟滚滚,吭哧吭哧的样子,记得吧?”

陈青禾点头。

“那就是活教材。”钱五师指尖轻点桌面,“煤烧不透,能浪费多少?锅炉外壳烫手,散了多少热,蒸汽在锈管里乱撞,又损耗多少。最后发的电,能有煤烧下去能量的几分之一?这每一次浪费,每一次低效,都是活生生的熵增,都是对书上理想卡诺循环的偏离。把公式里的η、Δs,和那黑烟、滚烫的炉渣连起来,纸就透了。”

陈青禾脑中豁然开朗:“懂了,熵增就是跑掉的热气,磨掉的劲。效率低,就是离‘理想’太远,损失太大!”滞涩感顿消。

“对,理论摁进现实的土里,才能生根。”钱五师点头。他拿笔,在笔记本空白处快速勾勒变截面管道图,标出关键点压力流速,写下引入粘性阻力(f)和能量损失(h_l)的修正伯努利方程:

“推导课本有,不必死记。是局部阻力(阀门、弯头)耗能就行。回去对着课本,用自己话写清每一步损耗了什么,怎么算。卡住了,随时来问。”

“谢谢老师!”陈青禾接过笔记本,紧握手中。

钱五师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变得格外郑重:“青禾,你基础在补,眼界也在开。现在,我想给你肩上加点担子,就在我这儿。”

陈青禾立刻挺首腰板,心提到了嗓子眼:“老师,您吩咐!我保证全力以赴!”

“别紧张,不是核心攻关。”钱五师语气平和,带着托付的意味,“你也看到了,我这里像个信息漩涡,技术进展、突发故障、协调需求、各方建议…千头万绪。孙志远同志是我的左膀右臂,管日程、管核心文件、管上下联络,分身乏术。我需要一个帮手,帮我初步梳理技术信息流。”

他清晰地勾勒出职责范围:“以后,基地各研究室、工程处报上来的技术简报、非核心路径上的一般性技术困难报告、常规的设备材料申请(非特急特供)、还有下面同志们的技术想法和建议,会先送到你桌上。”

他着重强调工作方法和底线:“你的任务:初步审阅、分类整理、提炼要点。对于描述清晰、问题明确、且你依据现有知识或查阅资料能判断出大致方向的,可以尝试给出初步的处理思路或建议(务必注明是个人初步看法),附在文件后面,供我参考;对于超出你能力范围、涉及重大决策或核心机密的,绝不能犹豫或擅断,立刻筛选出来,标注好核心问题和你的疑问,第一时间报给我!记住,你的角色是信息筛子和初步整理员,不是决策者。责任心、细心、自知之明、严守保密,缺一不可。这样,能帮我省下处理基础信息的时间,集中火力啃硬骨头。对你,这也是绝佳的学习机会,能摸清整个基地技术脉络的毛细血管。”

陈青禾听得心潮澎湃,血液仿佛都热了起来。这份工作看似琐碎平凡,却是钱老信任的体现,更是通向基地运转核心的宝贵入口!他用力点头,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紧:“是!老师!我明白了!我一定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勤学多问,绝不自作主张,严守保密纪律!当好这个…这个信息哨兵!”他找到了一个更贴切的词。

“嗯。”钱五师脸上露出疲惫却真实的笑容,“具体的流程、对接哪些部门、文件密级怎么区分,孙助手会跟你详细交代。好了,去找他吧,马上开始。记住,自己的功课,挤时间也不能落下。”

“是!谢谢老师信任!”陈青禾起身,下意识地想敬礼,手抬到一半又觉得学生气太重,改为深深鞠了一躬,这才转身,脚步轻快却坚定地走向外间孙志远的办公桌。

从这一刻起,陈青禾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他在钱五师办公室外间靠墙的位置,获得了一张斑驳的旧书桌和一把吱呀作响的木椅。这里,成了他新的“战壕”,而“敌人”则是源源不断、几乎要淹没桌面的文件山——技术简报、故障报告、申请单、建议书…

他迅速沉浸到钱五师那令人窒息的、却又充满力量的工作节奏中:

清晨5点前,办公室的灯光往往己亮起。钱五师在寂静中批阅着深夜送达的核心试验数据或紧急电报。陈青禾则通常提前半小时到,整理好昨日未完成的文件,预习钱老当天可能需要的会议背景资料。

上午是密集的会议风暴席卷而来——技术研讨会、项目进度汇报会、与北京/军方的远程协调会…陈青禾需要像打仗一样,在会前将相关文件的关键信息提炼成简洁的摘要,会中快速记录要点,会后第一时间整理出清晰明了的会议纪要初稿。

中午的时候钱五师的午餐往往在办公桌上解决,一个窝头、一碟咸菜或一碗清汤面,眼睛还盯着摊开的图纸或报告。陈青禾也抓紧这碎片时间,一边扒拉几口饭,一边处理手头积压的非紧急文件,或者翻几页《工程热力学》。

到了下午,处理文件批复、审阅技术方案、解决突发的重大技术难题、接待重要访客…钱五师的大脑高速运转。陈青禾则需要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高效“排雷”:快速识别、分类、初步处理或精准标注。一份关于普通车间通风机轴承异响的报告,他查阅资料后标注:“建议检查润滑,尝试更换更合适的润滑油(可考虑航空滑油或工业齿轮油),加强运行温度监测。供参考。”而另一份关于遥测系统某关键电路板信号不稳定的分析,他则毫不犹豫地贴上醒目的红色标签:“涉及核心测控链路稳定性,原因复杂(见附件波形异常图),建议速报零号!”迅速放入特急文件框。

傍晚时分,办公室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翻阅厚重资料的窸窣声。这是钱五师相对能静心钻研核心理论、推导关键公式的宝贵时间。陈青禾也利用这段相对安静的时光,高效处理文件,同时见缝插针地啃他的书本。他把最难懂的问题记在专门的小本上,只在钱老起身倒水、揉眼稍歇的片刻,才谨慎而迅速地抛出最核心的一两个问题求教。

钱五师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陈青禾则通常在十点前后,带着未完成的文件和未解开的难题,回到宿舍,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奋战。

陈青禾像一块被投入知识海洋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接触到的一切:晦涩的材料代号、复杂的设备名称、陌生的工艺流程术语、各部门负责人的面孔和风格…他时刻牢记自己的定位——是筛子,是桥梁,不是闸门,更不是终点。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顾靖泽白今夏 校长的失踪 剑修小师妹,她六艺全通 师妹柔弱乐修,一指毁天灭地 林重杨盈 神医出狱 我取神佛一缕光 小不点人生 步步高升:从借调到权力巅峰 无回阁:成为杀手组织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