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两位满心不舍却又必须返回工作岗位的老父亲,家里的节奏稍稍放缓。
李骁将家中事宜交给丈母娘跟大姐,自己则收拾心情,重返中科院。
他销假回来的第一天,就受到了同事们热烈的欢迎和祝贺。
添丁进口,尤其是喜得龙凤胎,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
齐院长见到他,都难得的露出笑容,拍着他的肩膀连说了几个“好”字。
仿佛是他自己有了龙凤胎重孙,满是欣慰和欢喜。
然而,寒暄之后,积压的工作便如潮水般涌来。
李骁在魔都的学术报告,跟周老项目组的合作成果、以及那篇在国际上持续引发讨论和验证的论文。
都需要他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更深入的汇报。
办公桌上,文件已经堆起了小山。
李骁深吸一口气,立刻投入到了工作中。
首先需要准备的是在中科院内部的一场高级别学术报告,重点阐述他在魔都期间的理论突破和技术指导思路。
虽然早已身经百战,但面对国内顶尖同行们的审视,李骁依旧不敢有丝毫怠慢。
他伏案疾书,精心准备着演示文稿,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推论都反复核对,力求清晰、严谨、扎实。
偶尔累了,李骁就站起来走到窗边眺望,满脑子都是元宵跟两个孩子。
报告会的日子很快到来,这一天,老家的大姐夫带着弟弟跟孩子,还有元老爷子也到了首都。
只是李骁实在抽不出空去接,小叔部队里也有任务,幸好院里能帮忙出一辆车。
去家里接了丈母娘再到火车站接人。
李骁安排好去接站的事,就收回了心思去开会。
能容纳百余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后面甚至站内了不少闻讯二来的年轻研究员。
李骁站在讲台上,沉稳自信的介绍着他的工作。
从高温超导材料的理论语言,降到氮化镓半导体合成路径的可行性分析。
从在魔都如何因地制宜的优化算法、解决实际工程难题,谈到对未来计算材料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他特别强调了“适配性”与“渐进性”,指出任何先进技术的引入都必须与现有的工业基础、人才储备紧密结合,避免“水土不服”。
李骁没有注意到的是,在他演讲报告期间,一位老者,在几个人的陪同下,走进了会议室,坐在后排静静的听着,目光始终注视着台上的李骁。
报告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李骁全程逻辑清晰,论述严谨。
既展现了前瞻性的视野,又始终紧扣国内实际,那份立足于国家需求、求真务实的可言呢态度,给在场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他结束演讲,面向台下微微鞠躬时,会场内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几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和资深研究员先后提出了相当尖锐且深入的问题。
涉及理论底层逻辑、技术实现路径的细节,甚至是对于某些过于理想化推演的质疑。
李骁不慌不忙,一一作答,他并没有固执己见,因为哪怕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并非无所不能。
对于确有考虑不周之处坦然承认,对于能够解释清楚的地方则引经据典、条分缕析。
其扎实的功底、丰富的学识、开阔的思路和谦逊的态度,再次赢得了众人的好感。
就在提问环节接近尾声时,坐在后排的那位一直沉默聆听的老者,在身旁人员的低声示意下,缓缓举起了手。
会场瞬间安静了不少,许多认识这位老者的人都露出了惊讶和敬畏的神情。
负责主持的工作人员连忙示意:“请后排那位同志提问。”
李骁看过去,虽然有些距离,但他还是很确定自己没有在院里见过这个人。
不过能来参加会议,肯定也是相关学术圈的,于是李骁微笑点头。
老者并未起身,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沉稳和穿透力,通过面前的话筒清晰的传遍会场。
“李骁同志,你的报告很精彩。我注意到,你多次强调技术的适配性与渐进性,反对脱离基础的拔苗助长。”
“我想请问,在你看来,面对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客观差距,如何把握‘追赶’的节奏,才能真正的做到你所说的适配与渐进?”
“而不至于在追赶中迷失方向,或者因为过于求稳而错失机遇?”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超越了具体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科技发展战略的高度。
会场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骁身上,想听听这位如今如同新星般冉冉升起的年轻学者如何应对。
李骁心中也是微微一凛,这个时候,他才认出了提问者的身份,或者说是猜出来了。
一位经常出现在内部参考消息重要板面上、主管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领导。
深吸了一口气,李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略作思考后,才诚恳回答。
“首长,这个问题非常深刻。”
听到李骁称呼他为首长,提问的老者只是微微一笑。
“我认为,追赶的节奏,关键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顿了顿,李骁组织着语言:“我们不能奢求在所有领域齐头并进、全面赶超。”
“那既不能现实,也会分散本就有限的资源,我们应该做的,是集中力量,选择那些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且我们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潜在优势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
“就像您曾经指示过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具体到适配与渐进,我认为首先是要建立在对自身家底和外部环境清醒认知的基础上。”
“比如,我们可以引入某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算法模型,但在具体工艺和材料上,可能需要寻找符合我们当前工业水平的替代方案。”
“先解决‘有无’,再追求‘好坏’。同时必须将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贯穿始终,不能只满足于引进和模仿。”
“技术的落地过程,本身就是培养人才、锤炼队伍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