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90激涌年代 > 第74章 登报,杂志社来电

第74章 登报,杂志社来电(1 / 1)

吕胜达的助手办事效率颇高,当天下午便找到李牧,递过来一个小箱子。

里面正是一整套刻竹笛的工具。

李牧把《活着》写完了,空闲时间比较多,打算刻个竹笛玩玩。

军训休息期间。

俞雯破天荒过来,要找李牧。

陈博文等人的八卦之魂瞬间熊熊燃烧,关注着两人的一举一动。

俞雯也没避着人,到李牧跟前,直接问:

“9月30日晚上,军校和三所大学准备办一场三校新生联合文艺汇演晚会,负责连络的老师找到法律系后,特意让我问问你,是否愿意到时候上台表演节目。”

黎丽萍几人不知怎的,也围了过来看热闹,黎丽萍嘀咕道:“听说去年也办过的,算惯例了。”

伍志学小声问:“那为什么要这个时候搞文艺汇演?”

陈博文答道:“迎国庆,庆中秋呗。”

李牧对这块兴趣不大,问道:“这属于自愿报名吧?”

俞雯无奈,只好说了目前的节目征集情况:“对个人来说是自愿报名的,不过为了确保晚会节目数量能满足需要,目前通知说一个院系至少报一个节目。咱们法律系呢,目前还没有同学报名。”

王庆丰在一旁嘿嘿笑:“俞雯,你让老李去表演节目,给什么好处?”

俞雯翻了个白眼,理都不理王庆丰,继续对李牧说道:

“你之前唱的那首军歌挺好的,你可不可以上台再唱一遍,也算是支持我们班委的工作,不然我们就要一个个和法律系的同学征集节目了。”

“法律系其他同学问过了吗?没准有人愿意上台表演。”

“女生那边都逐个问过了,暂时没人报名。男生这边正在问,不过能出节目的也就一两个,你要是愿意的话,最好不过了。”

李牧看了眼姚毅,见他摇头,知道其没有节目要表演,但以姚毅一贯的风格,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啊,李牧又问了一次:“老姚,表演节目你应该有拿手的吧,真不去?”

姚毅自从上次在食堂门口弹吉他被嘲后,对这种事情不太积极了,摇头道:“我没有节目可以表演。”

俞雯在一旁见缝插针道:“你也看到了,法律系的男生里面,应该就你和姚毅能出节目,姚毅不愿意去,你现在是法律系唯一的希望了。”

李牧想着也就是顺手的事儿,他也没想到做什么准备,遂道:“要我上台可以,但我事先说明,不会为这事花费太多时间准备和排练。”

俞雯想起之前李牧唱《当那一天来临》,有这水平应付一个校级表演完全没问题,于是她说道:

“行,那我跟你确认下,你报的节目就是男声独唱,曲目是《当那一天来临》,对吧?”

李牧倒是觉得,既然打算上台表演节目,那就表演个带有个人特色的,他沉吟道:

“既然是新生文艺汇演,应该氛围比较轻松,我报的节目改成男生竹笛演奏,曲目是《浮光》。”

俞雯一听是竹笛演奏,好心提醒:

“军校里不一定有竹笛,组织上给表演者大多只提供话筒,特殊道具得申请,还不一定能批下来。”

“没事,这个能解决。”

俞雯听此,遂不再劝。

9058男寝和9098女寝几人上次见李牧捡过一节枯竹子说要做做竹笛,难道真要拿那个上台演奏?

王庆丰打趣道:“老李,你的竹笛看来得赶工了。”

李牧倒不在意,实在不行去找吕胜达,在军乐队借个长笛就行了。

9月22日。

当天的《解x军报》在显眼位置刊登了一则报道,标题是《重磅军旅歌曲<当那一天来临>发布》。

报道还附上了《当那一天来临》的全篇歌词和曲谱,还有一篇乐评。

写乐评的人正是刘国宝的师兄,全军联合军乐团团长王海,他在乐评中写道:

“歌曲《当那一天来临》是写于没有硝烟战火的和平时期军旅歌曲,该曲的歌词运用排比句式和大量写实的手法,不夸张、不造做地描绘了军队战士士气磅礴、战意凛然的宏伟画卷。同时,时刻提醒着国人,不要轻易懈迨,要以一种居安思危的态度,防患于未然,时刻牢记历史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吕胜达拿到今天的《解x军报》后,先是仔仔细细看完了报道内容,然后特意拿着报纸去找李牧。

前几日,刘国宝经过多方核实后,最后确认《当那一天来临》确实是李牧原创的军旅歌曲。

这期间,京城的军乐圈可谓是迎来一场不小的轰动。

看过《当那一天来临》乐谱的专业人士无不称好。

全军联合军乐团团长王海更是将这首军旅歌曲推荐给《解x军报》,并且亲自给写了乐评。

刘国宝从京城给吕胜达打了电话,说了简要经过,让吕胜达关注近期《解x军报》的报道。

这不,吕胜达一看到有关报道,直接来找李牧。

“李牧,恭喜了,《当那一天来临》估计马上就要传唱到全国各地的部队了。”

李牧从吕胜达手中接过报纸,通览一遍。

见《当那一天来临》果然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认可,他嘴角带笑,朝吕胜达说道:

“也得感谢吕主任牵桥搭线,把这首歌宣传出去。”

“哎,最主要是这首军歌确实写的好啊。我还给你透露个消息,我战友刘国宝说这首歌已经给罗老先生看过,他老人家也非常认可。有关方面已经帮你申请奖励,以表彰你对军乐发展的贡献。”

吕胜达说的奖励自然不是李牧拿出这首军旅歌曲的首要目的,但有总比没有好嘛。

更重要的是,吕胜达提到罗老先生非常认可这首歌,那么将来李牧想去拜访罗老先生,也算有个好的由头。

除了《解x军报》对《当那一天来临》进行报道外,次日的《中x青年报》也出了一则篇幅不长的报道,报道内容包含了《当那一天来临》的乐谱,同时也点明该首军旅歌曲是由天才青年音乐家李牧作词作曲,并提及了李牧系申旦大学的大一新生等信息。

鹭城。

潘悦在鹭城大学西大门的报刊亭买了几份报纸,其中就有当天的《中x青年报》。

等到晚上拿回家翻看时,潘悦看到这则跟李牧有关的报道,当即喊来丈夫许宗涛。

“老许,你快看看,报道中提到的天才青年音乐家,会不会是今年那个高考状元李牧?”

潘悦在鹭城大学教音乐,对于天才青年音乐家这样的字眼非常敏感。

而且今年的高考状元李牧,渔村状元的事迹就发生在离鹭城不远,他们一家三口在暑假里还谈论过几次呢。

“我看看。这报道里面提到天才青年音乐家李牧,是申旦的大一新生,从这点看,应该就是咱们闽省的那个李牧。”

“但我记得李牧之前的报道是渔村状元啊,他还懂音乐?”许宗涛一时间又摸不准了。

“这也是我觉得奇怪的地方。找找8月份的报纸,把那篇渔村状元的报道拿出来看看。”

许宗涛也是这么想的,转身去储物间堆放旧报纸的角落翻找,找出来8月份《八闽日报》那篇报道。

“这么一看,大概率是同一个人。就是这李牧,这么成了天才音乐家了,怪哉怪哉。”许宗涛也摸不着头脑了。

“今年申旦的新生也在义阳统一军训,纾宝也在义阳,你看青年报这篇报道中提到,这位天才青年音乐家是在军训期间第一次对外演唱《当那一天来临》。过几天我们给纾宝写信,可以顺带问问她在军训期间有没有听说过这事儿。”

“我觉得可以。”

同一天下午。

严诗凝在义阳军校的英语教研室接到了一通来自京城的电话。

“您好,请问是胡说老师吗?我是《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编辑,潘茹。”

严诗凝一听,就知道对方是找李牧谈作品刊发和出版一事,便答道:

“潘编辑你好,胡说老师暂时不在,麻烦今天下午五点半再拨过来。或者你留个电话,后面我让他给你回电。”

潘茹留了电话,并约好会在下午五点半时再次打来。

严诗凝赶紧让刘霄通知李牧下午军训解散后过来一趟。

下午五点半。

李牧刚踏进英语教研室,电话就响了。

严诗凝朝李牧示意,让他自己接。

李牧等电话响了三四声后,拿起话筒,“喂。”

电话那头的潘茹从嗓音判断出对面是个年轻的男生,难道他就是作家胡说?

但外界一直都在猜测胡说应该是位三四十岁的男性作家啊。

潘茹按捺住疑惑,开口:

“你好,我找胡说老师,我是《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潘茹。”

“潘编辑你好,我就是胡说。”

潘芸从对方的嗓音确认接电话的是位年轻男生,但他竟然就是作家胡说?她大脑宕机了数秒,直到话筒中又传来声音:“潘编辑,我就是胡说,你电话是找我谈《活着》这篇稿子吗?”

潘茹不自觉地咽了口唾液缓解下情绪,应声道:

“胡说老师您好,《人民文学》杂志社已经收到您的投稿,稿件质量符合刊发要求,但您投稿时并未提供全篇,想问下,《活着》这篇稿子您是否已经完稿?篇幅约为多少万字?”

“稿子已经写完了,篇幅在12万馀字,之前投稿到贵社的内容约占全篇的四分之一。如贵社有意刊发,稿酬这块将采用何种标准?”

李牧直截了当,想了解《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稿酬标准。

潘茹对这点早有准备,答道:“我社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将提供千字40元的稿酬标准。这也是目前业内通行的最高稿酬标准。”

潘茹报出稿酬标准后,见电话那头的人没有接话,又补了一句:“社里正在考虑下个月可能将稿酬标准提高至千字45元,如果最终确认您的稿子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稿酬上可以再沟通。”

毕竟作家胡说已经靠着《一地鸡毛》一作成名,稿酬上肯定不能按新人标准算,而且潘茹也和几位同事及上级讨论过《活着》开头的三万字,稿件质量确实过硬,所以肯定是冲着最高稿酬标准去的。

李牧听此,毫不意外,但这个稿酬标准显然不是他的目的,他试探着问道:

“潘编辑,我听说现在行业里已经有人采用印数版税的方式计酬,不知道贵社是否有考虑过此种方式?”

大半个月前,《收获》杂志社同意苏同的新作《妻妾成群》试行附条件的印数版税这点,潘茹作为业内文学顶刊的编辑,怎会不知。

但据她了解,目前《人民文学》杂志暂无类似例子。

不过苏同的新作确实反响热烈,潘茹觉得,印数版税确实会是一个今后的一种趋势,只要稿件质量够硬,社里迟早会开这个口子的。

“胡说老师,如果您希望《活着》这篇稿件采用印刷版税的方式计算稿酬,我可以先报上去,帮您和社里沟通下。

但有一点,《活着》后续篇幅的内容质量,需要确保和已投稿的部分保持一样的创作水准。”

“这个你放心,作品质量肯定有保障。”

李牧确实没说大话。

《活着》真正精彩的部分,还在后文呢。

后续内容的质量,比开头只高不低。

“行,明天下午还是这个时间,我给您回电。”潘茹道。

次日上午。

京城,《人民文学》编辑部。

“咚咚咚”

主编的办公室在编辑部的东北角,潘茹深吸了一口气后,抬手轻轻敲门。

她想找主编探探口风。

虽然《活着》的稿子已经给副主编和几位老编辑看过,按照千字40元的最高稿酬标准来收稿肯定没问题,但作家本人的意愿是走印数版税,这点潘茹不敢拍板,得先向主编请示。

“请进!”

办公室内传出一个浑厚的嗓音。

现任《人民文学》主编韩树白今年年初才上任,但在社里已经工作了十馀年,颇有威望。

韩树白年近花甲,在工作时带了副老花镜,一看来有人进来便摘下眼镜,看向办公室门口。

“韩主编。”

“小茹来了,坐。”

潘茹在社里已经工作了五六年,韩树白对潘茹算是熟悉。潘茹在毕业前就是京华师范大学有名的才女,毕业后就分配到《人民文学》,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工作上也有成绩,在社里人缘不错。

潘茹还未开口,韩树白反倒是先问了一句:

“听说你最近收到一篇好稿子?”

“确实是一篇好稿子,但我把握不准,特来找您请示。”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修真后,我成了三部门特聘大佬 直播鉴猫:开局捡到牢底坐穿兽 晴空与围城 长生百万年,我成了大夏老祖宗 那根稻草 NBA:从联盟打架王到篮球之神 狂吃不饱,我就是最强正派! 八零:从赶山打猎发家致富 重启人生 开局一块玉玺,打造万界天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