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数日后传来的消息,却并非关于林冲,而是另一件震动江湖的大事。
宋江以“替天行道,铲除民害”为名,亲率梁山大军,突袭了位于梁山泊西北方向二百里外的“白虎山”!
这白虎山,寨主乃是“毛头星”孔明、“独火星”孔亮两兄弟。
此二人本事平平,但其师父,却是宋江的启蒙恩师,郓城县“铁扇子”宋清之父!
宋江此举,名为“铲除民害”,实则孔明孔亮虽有些许恶名,但罪不至被大军剿灭,其真正目的,不言而喻。
那就是杀鸡儆猴!
他在铲除可能与自己在“道义”上产生竞争的潜在势力,并向天下昭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即便是恩师之后,若挡我路,亦照杀不误!
消息传来,二龙山聚义厅内,一片哗然。
鲁智深勃然大怒,禅杖顿地:“直娘贼!宋江这个黑三郎好毒的心肠!连授艺恩师的后人都不放过!此等不仁不义之举,也配称‘及时雨’?也配谈‘忠义’?”
武松亦是怒发冲冠:“兄长!这宋江分明是个口蜜腹剑的小人!二郎当初真是看错了他!竟与这等人为盟,羞煞人也!”
杨志虽未说话,但紧握的拳头和铁青的脸色,也显示了他内心的愤怒与鄙夷。
武大面沉如水,心中却是念头飞转,宋江此举,狠辣果决,确实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料。
这不仅是巩固权力,更是在为未来的招安扫清“障碍”,那些可能坚持江湖道义、反对招安的硬骨头,他都要提前敲打或铲除。
“白虎山孔氏兄弟,不过疥癣之疾。宋江此举,意在立威,更在试探。”武大西笑一声,冷静分析,“他在试探朝廷的反应,试探江湖同道的反应,也在试探……我二龙山的反应。”
“兄长,我等该如何应对?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武松急道。
武大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他宋江既要立威,我便要让他知道,这天下,并非他宋江一人可只手遮天!我们二龙山,更非他可随意拿捏之辈!”
他走到沙盘前,指向白虎山方向:“宋江大军出动,白虎山必破无疑。孔明孔亮,难逃一死。但我等,或可救下一些不愿屈从于宋江,或与孔氏兄弟关联密切,且有真才实学之人。”
“救人?”鲁智深一愣,“如何救?宋江以梁山大军围困,如何救得?”
“明救自然不行。”武大目光深邃,“但可暗度陈仓。戴宗的‘神行法’与咱们的‘暗桩’,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他立刻修书一封,以密语写就,交由戴宗,令其设法在梁山大军攻破白虎山,一片混乱之际,找到并救出孔明孔亮麾下的一位重要人物。
一位精通机关消息、火药配置的异人,名为“轰天雷”凌振的副手,此人因性情耿直,与孔明不甚相得,但确实有些真才实学。
同时,看看能否救下一两位孔家的内核子侄,以为日后牵制宋江的筹码。
这也是因为戴宗虽为梁山头领,但与武大私交甚密,而且武大许以重利和“义气”名分,已然将其发展为重要眼线,否则此番怕是不好行事。
“此外,”武大对杨志道,“立刻以二龙山全体头领之名,草拟一份‘檄文’,不点名,只论事。内容便写:江湖之辈,当以义字为先。若为私利,罔顾恩义,纵有百万之众,亦为天下英雄所不齿!望各路豪杰,明辨是非,坚守本心,勿使江湖正气,沦丧于权谋机变之手!”
这篇檄文,如同一声惊雷,在宋江攻打白虎山的同时,通过二龙山的情报网络,迅速在山东、河北等地的绿林中传开!
虽然未直接点名宋江,但字字句句,无不指向其攻打白虎山、欺师灭祖之举!
一时间,江湖哗然,许多原本对宋江“及时雨”名声心存敬仰的好汉,不禁开始心生疑虑。
实在是宋江此举,哪怕被其冠以大义灭亲之名,但也着实难以取信于人。
梁山内部,如林冲、三阮等头领,闻听此檄文,更是神色复杂,愈发沉默不语。
宋江在白虎山下得知此檄文,气得脸色铁青,却又有苦难言,他不能公然对号入座,否则便是承认了自己“不仁不义”。
只能强压怒火,加速攻山,欲以迅速平定白虎山的“功绩”,来抵消这篇檄文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武大的暗中行动却取得了部分成功。
在梁山大军攻破山寨,四处追杀残敌、抢夺财物之际,戴宗凭借神行术和武大“暗桩”的接应,成功救出了那位精通机关火药的异人,以及孔明一名年仅十岁的幼子,并悄然将其转移至二龙山。
当孔明孔亮尽皆战死,宋江志得意满,押解着俘虏和缴获返回梁山,准备大肆庆祝,并以此威吓四方时,却发现江湖舆论并未如预期那般倒向自己,反而因那篇檄文,多了许多窃窃私语和怀疑的目光。
更让他心惊的是,他欲招揽的那位火药异人,竟不知所踪,连同孔明的一点骨血也消失了!
“武大!!!”忠义堂后密室中,宋江再也维持不住那谦和的表情,面目扭曲,一拳砸在桌上。
他瞬间便猜到,这一切背后,必定有那位二龙山武大先生的手笔!
此人不除,必成心腹大患!
第一次,宋江对武大,对二龙山,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忌惮与杀意。
而二龙山上,武大看着被戴宗秘密送来,惊魂未定的孔明幼子和那位名叫墨衡的火药异人,神色平静。
“鲁大师,将这孩儿好生安置,寻个稳妥之人教导,勿使其知晓太多仇恨,只盼其能平安长大。”
“墨衡先生,久仰大名。我二龙山虽小,却愿为先生提供一片潜心钻研之所,一应物料,尽数满足,只望先生能一展所长。”
那墨衡本是技术之人,性情孤直,见武大以礼相待,且二龙山氛围与梁山截然不同,又感其救命之恩,便点头应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