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我的也好了。”
就在此时,霍东俊开口了,他的故事梗概也完成了。
汪天林点了点头,接过了霍东俊的稿纸。
刚看过亲儿子那么惊艳的稿子,汪天林其实也在忐忑,他不知道自己之前非常看好的徒弟,到底能不能写出来第二篇惊艳的稿子?
能延续第一篇那种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么?退一步,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水准,别被他看出来是找了枪手么?
但是当看了霍东俊故事的几句话之后,他就忘记了自己儿子刚才惊艳的搞笑故事,而被霍东俊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进去。
霍东俊故事一开头,就是没有进行任何铺垫的从码头开场。警察布满了码头,警车、警笛,警察还都荷枪实弹,甚至连港岛的飞虎队都出动了。
码头外面,到处都是记者和围观人群,甚至有记者跑到了码头外面的山上,爬到了山头的树上,对远远开来的渔船猛的一通拍照。
这么一通开场,没有一个角色说话,没有任何文本、语言的介绍或者解释,就是硬生生的展现了一个大场面,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个场景,仿佛到了现场。
汪天林感觉自己就象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开场的观众一样,虽然不知道发生了啥,但是好奇心驱使的他太想了解接为啥会发生眼前的一切,接下来又会发生啥。
接下来,渔船开了过来,港岛水警的船包围着渔船,终于渔船到岸了。
渔船还没停稳,直接就有警员持枪猛的跳到了渔船上。
“警察!所有人放下武器走到甲板上来,否则格杀勿论!”
警察们纷纷持枪跳上渔船加班,每个人都不停的这么吼着。接着船舱里面走出了人,警察们如临大敌,小心翼翼的上前检查了此人是否有武器,发现没有之后赶忙给这人上了手铐镣铐,众星捧月般把这人带下了船。
接着,剩下还有警察进渔船里查看,等于带着观众们进入了渔船。结果发现渔船里时不时墙壁上就有刀砍或者子弹的痕迹,慢慢的还有大量的血迹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这一艘船除了刚才出来的那个人之外,就没有第二个人了。
“丢!三十几个人出去,最后真的就一个人回来了?其他人都死了?”
现场的警察中有人惊讶的喃喃自语。
汪天林看到了这里,简直忍不住在心中给霍东俊点了个赞。表面上是警察喃喃自语,但是实际上是霍东俊借警察的口,不断的克制的给观众们泄露信息!
如果没有警察的这一句喃喃自语,出海30多个人,回来一个人,这个信息怎么透露给观众?
安排开场的时候,一群警察在码头上的时候,让个警察开口问同事?
可以,但是没有现在效果这么好。因为开头就算警察不开口,霍东俊塑造的悬念也足够让观众看下去了,多一个悬念只能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而到现在场景已经展现完了,观众们又好奇又一头雾水的时候,再透露出来,就是牵住了观众们的鼻子,让观众们的好奇心延续到了下一个场景下一个镜头。
虽然才看这么一点剧情,汪天林就感受到了霍东俊的老道,他一边感到安心,一边感到震撼。
安心在于霍东俊证明了修改《野玫瑰之恋》的稿子,并没有找枪手,证明了霍东俊本人的文案水平就是牛!
而震撼,则在于喜剧本子相对好写。前人都已经总结了喜剧的各种包袱内在公式,甚至总结出来一个不好笑的点,反复很多次之后,观众看到都会笑。
所以对于一个专业的喜剧人来说,只要把握好喜剧公式,只要稍微动动脑子找个合适的背景,就能稀里哗啦的写一个及格的喜剧剧本出来。
哪怕这个喜剧人前一天父亲去世,今天自己分手,哪怕心情糟糕成这样,他照样能套公式写出来搞笑段子。
但是现实主义的故事就不一样了,要的是震撼人心,而震撼人心可不是背几个公式就能套出来的!
他感受到了霍东俊简直不象是一个没入行的新人,反而象是他这样在行内混了20多年的老油条导演一样,简直对于观众注意力的控制娴熟到了老道!
“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这么厉害的么?”
联想到刚才自己儿子那满到溢出的喜剧天赋,汪天林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现代的年轻人真这么厉害,那他这种老油条是不是过几年就得被强制退休了?
因为都要被年轻人给挤兑的找不到工作了!
脑海里这么走神了一下,汪天林被悬念吸引的忍不住继续往下看。
下一幕是在警局,警察们如临大敌,三堂会审般的把渔船上那人提审。
而那人表现的则是惊恐不已,很快在警察们咄咄逼人的问话下,那人开始讲述了渔船上的故事。
接下来虽然是切回了正常时间线,开始顺序讲述故事,但是霍东俊还是表现的非常老道,他甚至在每隔几分钟的关键节点上,在稿纸旁边的空白处写了镜头备注。
比如在主角刚到码头和渔业公司签合同的时候,就备注镜头里远远要有老人、女人和小孩在码头迎接家人,结果得知家中顶梁柱在远海“坠海”了,一家人痛哭不已。
还要有远处有刚从船上下来的水手去他们签约的渔业公司质问薪水,结果被公司老板手下的打手打了个半死。
这些细节可能绝大部分观众第一次观看的时候,根本不会注意到。但是只要能注意到,就会知道霍东俊为了这个故事安排到了最细节的每一处!
这就展现了霍东俊的职业态度,哪怕100个观众里99个人一辈子都不会注意到这种细节的地方,霍东俊都处理的这么细致,这可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做得到的。
接下来,当主角他们上船的前一夜,船上的厨师发疯了,他喊着“杀人了”“到处都是血”“全死光了”这些话,直接就给故事蒙上了一层宿命的外衣。
港岛人因为没去除过封建残留,还是很相信这一套的。而这一切,在汪天林这种行内人看下来,都是在增进观众的沉浸感,在勾引观众注意力一直跟着故事走。
很快,到了南美远海,众人开始辛苦的劳作,甚至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是主角和其他同事都没有抱怨,大家甚至都觉得所有辛苦都是有映射回报的。
每天下班的时候,工人们都互相打气,都在盘算着自己今天忙下来能换多少工资。
结果这一切在工友生病必须送到岸上转运回国的时候,黑暗的事实袭击了众人。众人这才明白自己被压榨了,辛辛苦苦了两个月结果赚钱比在岸上还少,甚至还没有人身自由,想撂挑子不干回家都不行!